校企合作校園文化建設研究
時間:2022-12-14 09:09:43
導語:校企合作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如何促進職業教育發展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目前,國內大部分職業院校采用工學結合、校企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對如何發揮該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需要營造什么樣的文化氛圍進行分析闡述。
黨的報告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也明確要求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多方面融合,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可見,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前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很好地發揮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不僅需要中職學校在專業設置、制度管理、課程開設、服務特色下工夫,也需要中職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更多地融入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在人才培養中特有的作用。
一、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積極意義
1.對學生而言校企文化交融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了解企業的生產情況,把自己書本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通過企業實踐檢驗驗證自己的所學,做到學以致用,學生提前熟悉企業的生產環境,了解企業的規章制度,在企業文化的熏陶下,逐步養成愛崗敬業、遵規守紀、樂于奉獻、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縮短與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需求的距離。學生定期到企業參與實踐活動或通過校企合作的引進平臺成為企業的一分子有助于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助推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學生了解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眼界。2.對學校而言校企文化的交融建設可以豐富學校文化建設,把企業優秀文化引進學校,培養學生的企業精神,縮短學生與企業的距離,創新人才管理模式。通過校企合作有利于中職學校更好地為國家建設培養急需的人才,有利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共同發展,有利于中職院校辦出自己的職業特色,并實現學校與用人單的合作共贏。
二、筆者學校近年來的校企合作成就
自2014年以來,筆者學校根據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的整體布局,積極探索產、教、研、學、銷、創“六位一體”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和學校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與企業共建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公共實訓基地并開展了廣泛的合作,基本形成了校企一體化育人、精準服務、資源共享、平臺共建的發展模式。近年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取得實效,先后與安徽陽光照明電子有限公司、金寨協鑫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合力叉車等省內外5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學校文化建設
安徽金寨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大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凸現“文化浸潤、人格養成、知識為基、能力為本、素質為魂”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方式。為了進一步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把安徽金寨職業學校建成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的一面旗幟,自2014年以來,學校不斷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經過3年的實踐,也取得一些成績,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校園自然人文環境不斷改善,校園文化載體不斷豐富變化;精神文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開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學校高度重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學校的校訓、人才培養模式、辦學理念及代表校園精神文化的校風、學風等通過雕塑、標語等形式遍布于校園中。同時,制度文化也趨于規范。為了進一步探索校園文化建設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方式,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更是下足了工夫。1.搭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基礎平臺。(1)立足教師平臺,打造一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隊伍。師生員工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是校園文化的主要傳播者,為此筆者學校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打造一只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中職學生不同于普高階段的學生,他們對技能的訓練要求更高,教師要想教會他們,需要在專業能力方面更突出,學校在每學期都會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定向派遣數十位專業教師到全國著名的中等職業學校跟崗學習。二是企業參與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建立校企師徒制,面向企業聘請一些技能過硬、具備教師基本素養的能工巧匠來校擔任兼職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參與學校實訓教學,充分發揮兼職教師企業的實踐優勢。三是設立金職講壇,聘請校內外專家對師生開辦講座,不斷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尋找校企合作的新模式(2)走出去,請進來,搞好校企文化對接,拓展實訓平臺。學校根據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的整體布局,創新校企合作模式,積極搭建和拓展校企合作資源平臺。通過牽頭構建校企聯盟,引企入校,拓寬了育人渠道;通過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考核方式、學生評價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實現了教學與企業生產的深度融合;通過“實訓基地、產教中心、大師工作室”三大平臺,實現了實訓、實踐與技術的結合。搭建了人才培養的階梯,探索企業新型學徒制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校企深度合作。教學中引進企業問題導向、項目預演等運作模式,提升學生職業素質。(3)深化課程平臺改革。課程是實施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載體,是深化校企文化融合的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應找到校企文化的契合點,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學校不斷進行企業文化的宣傳與推進,逐步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與職業品格。2.優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校園文化建設環境氛圍。(1)推動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營造職業化的育人環境。一流的校園自然環境陶冶人并且力求凸顯職業學校特色。在校園硬文化環境建設中,我們通過教學設施與實訓基地附近的墻壁提示、條幅等載體,展示學生作品,激勵學生人生出彩,在宣傳櫥窗張貼技術能手和大賽金牌得主剪影,激勵師生成長;實訓車間務實的企業規范召喚學生走向成功;宿舍空間創意設計鼓舞學生成才。通過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讓中職的師生們明確自身的發展目標,努力奮斗。(2)推動學校精神文化建設,打造職業性的文化氛圍。在精神文化建設中,學校的辦學理念是以人為本、依法治校、質量立校、特色興校、人才強校。在校風、學風、教風等方面狠抓落實,將企業文化融入到學生成長的各個環節。學校自覺地根據行業企業要求確定培養目標、開發課程、組織教學,使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在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上更符合企業的需求,更好地實現中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筆者學校在學生精神文化管理方面做了以下努力。①構建實踐參與機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四自服務”管理:建立引導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四自管理”制度。主要實施“學生教官制度”即民主選舉優秀學生組成“學生教官”,負責公寓衛生、安全、紀律等檢查評比、學生就寢秩序管理等;負責校園安全巡邏、協助值班人員處理突發事件等,實踐自我管理理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②搭建自助激勵平臺,創新自我服務方式。“勞動服務周”:學校每周安排1個班級停課勞動,開展內務整理等自我服務。旨在幫助學生樹立勞動觀念、增強勞動意識、掌握勞動技能、珍惜勞動成果。③構建朋輩教育體系,培養自我教育理念。“學生自主式升旗儀式”:一是全體師生都參加;二是學生自己組建國旗護衛隊;三是學生輪流主持;四是學生組織維持紀律;五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國旗下的教育活動。安排優秀在校學生代表、優秀畢業生國旗下講話,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國家未來的主人,進一步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育。3.推動校園的制度文化建設,構建精細化的管理氛圍體系。學校制度工作上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彈性教育和剛性教育原理,管理上剛柔相濟、民主和諧、人本精細,不斷深化改革,形成了富有學校特色的管理文化,精細的管理,確保學生成長、成才。4.推動校園行為文化建設,營造企業文化氛圍。當前,在中職教育中除了要求學生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外,更需要提高他們的德育素質,有才無德的學生不僅不能為企業帶來好處更會成為社會的危險品。為此,在行為文化上,學校始終要求學生要技高為師、知行合一,愛崗敬業,力求讓學生接受優秀的企業文化。學校通過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四自管理”強化學生的自我修養,讓學生明白自己的人生需自己負責。同時按照企業管理文化要求學生開展“一日一進”活動,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所在班級特色每天在課間操結束后喊出班級口號,并就當天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反思。實踐證明,校企合作是發展技工教育的主體,產教融合是技工教育的發展方向。當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只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不斷吸取和融入優秀的企業文化,探索校企合作新機制體制,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將先進的、共識的企業文化及其管理方法,移植和應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實現校企合作的立體融合,才能使校企合作得到長足的發展。
作者:熊麗芬 單位:安徽金寨職業學校
- 上一篇:高職英語校園文化建設分析研究
- 下一篇:企業職工文化建設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