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校園文化整合分析
時間:2022-08-30 03:28:08
導語:信息技術與校園文化整合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了一個教育界談論的熱點。本文從信息技術對校園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角度,闡釋信息技術與校園文化建設深度整合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指出信息技術是先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以及重要的傳播媒介,同時先進的校園文化建設也是信息技術前進發展的重要體現,對傳統文化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校園文化建設;整合
信息時代迅猛發展與快速普及給中小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明確了方向,暗示先進的校園文化建設成為一項永遠待完善的工程,這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領導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不僅要注重教師隊伍的建設,而且對校園設施的完善也迫在眉睫。
1信息技術與課程(信息技術與校園文化)整合的內涵界定
李克東指出,信息技術與課程教育整合的含義是一種課堂上輔助教師授課的工具,是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1]。何克抗更加注重營造師生互動協作關系以及學生對信息化教學環境的接受程度與授課所達到的效果。強調信息技術作為情感激勵與認知工具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及批判性。利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資源共性、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方式,革新傳統的教學方式及結構[1]。余勝全把該概念提升到了核心素養,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種在先進的教育思想及理論的指導下,利用以計算機與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情感激勵、豐富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經過組合、重構、相互融合、利用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促進傳統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根本變革,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2]。綜合各位學者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概念定義,筆者認為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與顯性相結合的非正式課程。校園文化是硬軟件的統一體,校園文化可以是教師設計的一堂精美課程,可以是學生課外組織的一項實踐活動,也可以是校園里安裝的任何一臺電子設備等。那么筆者淺薄地認為,信息技術與校園文化建設整合是通過信息技術建設校園文化,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結構,營造一種獨立思考、協作探討、在校園內隨時隨地都可以被知識熏陶的一種信息化學習環境。
2深度整合的困境
2.1重教輕學。信息技術之所以能夠深入校園文化建設,最初的目的都是為教師教學提供方便,逐漸地才傾向于學生利用信息化自主學習。何克抗先生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位置,強調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激發自身的情感和完善認知工具,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及批判性,突出在信息化環境下形成一種既能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模式。但是,當信息技術走進課堂時會面臨一些問題,例如:第一,不懂信息技術且年老的教師不會使用授課軟件,但新型年輕老師則會熟練操作授課軟件,則會造成學生接受的授課方式不同,這樣在某種程度上造成教育教學的不公平。第二,教師不會合理利用信息技術,不明確什么時候用與不用,造成節節課使用或者從來不用的情況的出現,不能夠恰當使用,會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從而導致學生厭學。2.2重內輕外。信息技術與教育接軌,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利。在前人多年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育教學直接的接軌,革新傳統的教與學,形成新型的信息化教學課堂。從而整體看出信息技術與各門學科緊密聯系的程度,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提高各學科的教學效率。但僅局限于教室里硬件設施的建設或者利用信息技術直接輔助優化具體學科,沒有真正落實到校園的每個角落。知識傳播不均衡化形成了機械式的學習環境,培養了機械化人才[3],從而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以及思辯能力。例如: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每間教室都會安裝電子設備,為授課老師提供便利。但經調查,信息技術大多情況下僅僅局限于教室這個很小的授課區域,而沒有擴展到校園里,這使得學生要想學習知識,只能局限在教室里,離開教室就會出現與知識脫節的現象。2.3重硬件輕軟件。從信息化1.0時代到現代智能化3.0時代,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室從傳統簡單的三件硬件(黑板、粉筆、三尺講臺)加軟件(老師、學生、內容方法)的授課結構發展到現在智能教室(電子白板、智慧教室、學習機、電子書包、人工智能等)。校園從單調的教學樓、操場發展到現在的規格化教學樓以及運動器材健全的橡膠操場等,可見校園文化硬件設施在不斷地完善,但是課程結構仍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革。信息技術一直被人們誤認為只是一種美化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完善硬件設施的工具,而沒有真正融入軟知識的教授傳播。
3深度整合的策略
3.1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教與學協調發展。教學系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的統一體,它們互相關聯,相互支撐,缺一不可。要想教師與學生協調發展,必須掌握好基本的四個要素才能對教學結構進行一個合理化的變革。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介入改變了色拉敘馬霍斯灌輸式的傳統教學課堂,形成了一個亞里士多德互動提問式的有趣課堂。信息技術深入融合課堂,想要達到教與學協調發展,老師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教學軟件以及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能力,這樣才能便于將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得游刃有余,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信息技術也為校園生活增添了許多活力,改變傳統的黑板式枯燥無味的教學模式,形成動畫多媒體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增加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以及相互合作探究的游戲過程,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積極主動學習。這樣的操作沒有減弱老師在授課教學中的作用,反而更加注重老師的組織能力。所以老師要做到:不是光聽不說,也不是光說不聽,而是讓學生成為主角,但是發球權始終在教師手上。如若中小學在校園里安裝電子屏,課間可以放一些規定的小視頻(例如:三字經、論語、名人名言、傳統文化以及本校優秀的學生的學習經驗,等等)。這樣學生走到校園里可以耳聞目染、潛移默化地被這種學習環境熏陶,更好地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發奮圖強。在上課鈴響時,屏幕上要顯示小視頻提醒學生上課,達到信息技術從教室里走向教室外,從而提供一個無處不學的學習環境,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社會主義接班人。3.2探索信息技術,培養核心素養人才。陶行知曾說:人是文化影響的結果。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精神。一個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實現學生自身的發展和進步。信息技術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傳統文化應不應該成為一個獨立體系被分割出來將直接影響對核心素養人才的培養。在信息化2.0時代,對核心素養人才的培養不僅僅要求學生成為專業知識的精英,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科知識、道德素養以及創新創造能力的全面培養,從而在信息化時代里,避免將學生培養成沒有道德思想、只能容納知識的機器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更加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傳播傳統文化,提高傳統文化意識,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識、認同感。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發展傳統文化,塑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新型的核心素養人才。例如,教師可以上網搜集剪紙歷史以及簡單的剪紙過程,與同學們一起動手,這樣可以充分地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利用信息技術中3D打印技術制作有關傳統文化的海報,讓學生深切體會身臨其境的感覺。學校如果有一定的條件,可以在校園里安裝電子白板,在課余時間可以播放有關傳統文化的相關小視頻,這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學習。
總之,在互聯網沖擊的教育時代,我們不能一味地跟隨潮流,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主義,要根據國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將信息技術真正融合到校園文化的建設當中,形成一個知識樂園。
參考文獻
[1]李克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和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4):22-28.
[2]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理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標與策略[J].人民教育,2002(2):53-55.
作者:羅發花 單位:寧夏大學教育學院
- 上一篇: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移動商務社群營銷與行為意向研究
精品范文
3信息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