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8-30 03:27:37
導語: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幾十年來我國教育取得了各個方面的成就,但是隨著社會形式的復雜化,人們的觀念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部分教師的職業道德受到了世人的譴責和質疑。怎樣看待和解決教師的職業道德缺失問題已成為目前社會教育的熱點問題。本文從當前部分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現狀出發,介紹了部分中學教師過于看重個人利益、漠視學生人格并予以體罰、缺乏敬業精神等道德缺失現象,并從個人素質、學校管理、社會環境的影響三個主要方面深入分析了其產生原因,最后針對其原因,從教師個人道德素質的完善、學校評價和培訓機制的健全,社會監督的加強等方面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和對策。
【關鍵詞】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現狀及對策
近年來,人們的價值取向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逐漸在部分中學教師隊伍中開始出現。這種現象雖然并不代表教師隊伍的主流,但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因此,如果等到“匯成江海”之時,便已無力回天。因此,研究我國部分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問題,并對其作出正確的分析和把握,這不僅有利于我國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提高,而且對我國教育事業今后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部分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現狀
(一)部分教師過度看中金錢利益,不能廉潔從教。1.有償家教之風盛行。有部分教師把教育工作僅當作是獲取利益的一種方式,在寒暑假或者周末接受“有償補課”,這些教師將師生之間本來單純的教育關系硬生生轉變為金錢關系。雖然有償家教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有那么一些幫助,但是部分教師的這種行為已經是典型的以教謀利的行為。這種行為嚴重沖擊著教師職業道德的底線,不僅使教師的形象得到破壞,而且還會使社會形成一種不良的風氣。2.收禮現象普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種西方思想潮流的不斷涌入,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逐漸影響著人們的思維,使得部分中學教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請客和送禮之風此消彼長。這種情況使師生之間的單純的教育關系變味了,更多的是金錢利益關系,部分教師在接受“人情”后難免會對某些學生給予“特殊照顧”,這就使得班級里出現教師對學生的不公正待遇現象。(二)部分教師不尊重學生人格,侵害了學生的權利。1.對學生缺乏尊重和關心。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而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與學生的感情基礎,然而在部分中學教師隊伍中,有些教師對那些學習成績優異和家境條件比較好的學生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照顧,而對那些學習成績差和家境條件不好的學生不管不問,甚至對他們進行諷刺挖苦。有的教師認為,班級里如果差生過多會拉低班級成績的優秀率,因此為了提高班級成績,他們會把差生放到最不起眼的地方,而把優秀的學生放在最中間和最前邊。這種行為是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的。2.體罰或變相體罰手段盛行。中學生處在青春期,他們的心理發展有明顯不成熟的表現。部分教師隊伍為了使他們聽從教師的管理教導,便采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其中,農村中學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更加嚴重。教師因為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等行為,通常會采用各種方式來懲罰學生,而且還有少數教師對這些學生進行言語辱罵。雖然他們的這種方式是為了對學生進行管理教育,但是是不正確的,甚至是違法的,他們只是一味的訓斥懲罰學生,而并沒有幫助學生分析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些不良行為的原因,這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三)部分教師備課、上課不認真,缺乏敬業精神。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人只是看中了教師職業的穩定而想成為一名教師。因此大多數中學教師還是缺乏敬業精神的。部分中學教師備課只不過是瀏覽一下課本,然后借用之前老師的課件,上課時單純的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而忽略了學生在多方面的全面發展。可以說這些教師是教教科書而不是用教科書教,只是作為一名傳授者,而不是一名研究者存在。這些教師不會考慮在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更不會去思考學生在這個階段的知識接受水平,做不到及時的反饋,這樣對學生是不負責的表現,更無法保證學生德智體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二、部分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隨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部分中學教師迷失了自己,在價值取向上也出現了偏差。同時,當前的社會環境和學校的管理監督方面也存在紕漏,這也是部分中學教師出現職業道德缺失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提高,要想有好的應對措施,必須要首先研究教師出現這一系列問題的原因。(一)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個人因素。1.教師自身不注重師德修養。教師要想養成高尚的師德,首先必須要提升進行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但是,部分中學教師忙于鉆研教材、提升學生的成績,因此很少有教師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因為大多數教師認為教好書了就是一個好老師。部分老師認為有好的教學成績才是務實,而所謂的師德修養是虛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或者說是有偏見的,學生的一些行為是和教師學的,因此,如果教師沒有好的道德修養,那么學生也很難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2.教師法制觀念較為淡薄,不能依法執教“在教育法制化的社會中,教師依法執教已不單純是個執法問題,而且成為教師應當遵守的重要的職業道德規范。”[1]由于部分教師平時很少接觸法律相關知識,法律意識淡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常常漠視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權利的保護,違法行使或濫用職權,對學生的一些不當行為往往對學生進行體罰,有些教師還認為,對學生進行體罰才能讓他們長記性,這是出于對他們的關愛,是為他們著想,但是他們全然不明白“愛護、尊重與信賴學生是一個優秀教師的基本品質。”[2](二)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學校因素。1.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師評價機制。教師的工作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具有復雜性,因此,每個教師的精力和熱情都是有限的,要能夠不斷地調動和挖掘出來,就要有一種體制來起到激勵的作用,這便離不開學校有效的評價機制的建立。這樣才能有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目前大多數學校對教師的評價體系上更看重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成績,而忽視了教師職業道德水平,因此是不科學、不全面的。由此便導致了部分教師只追求教學業務水平,而忽視自身職業道德的發展,從而造成部分教師師德不過關。2.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師監管機制現在很多學校都重視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管理和監督,而忽視教師的師德管理。很多學校都想有一個好的成績,因此平時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抓教育、抓教學質量上,而對學校教師的師德給予了過少的關注。而有些學校可能會稍微對師德問題有些關注,那也僅僅是在教師出現了有違師德的行為的時候才會在上級的號召下抓一抓。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部分學校仍然是缺乏科學合理的教師監管機制,因此,部分學校在抓師德建設方面還沒有做到極致。(三)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社會因素。1.教師價值取向多元化。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于普遍的聯系之中的,每一種現象都是由另一些現象所引起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沒有原因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價值觀念不斷的深入我國,使得我國國民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態勢。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多種文化交織在一起,形成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多元文化的形成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自由、開放,人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3]這同時對教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導致了部分中學教師的價值取向也出現了多元化,有些教師過分追求和重視個人利益。2.部分地區教師待遇不公。雖然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條文提出要逐步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但是仍有部分地區存在著教師待遇不公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部分農村及偏遠地區,教師所付出的勞動與最終得到的收入之間是不合理的。教師的工資有了一定提升,但是如果和其他一些行業相比,教師的工資待遇還是比較低的。甚至有些地區尤其是一些農村偏遠地區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仍非常嚴重。在這樣的現狀下,便會沉重打擊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熱情,由此便會出現教師不負責、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等一系列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的現象。
三、針對中學教師職業道德缺失現象的對策
(一)個人層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加里寧曾這樣來描述教師,“他的一舉一動都出在最嚴格的監督之下,需知天地間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4]中學教師要始終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不僅要不斷用科學文化知識來提升自己,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職業道德修養,形成高尚的師德。中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做到盡職盡責,同時也不能對學生有偏愛,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做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師。(二)學校層面。1.建立健全多元化教師評價制度。學校在制定教師評價制度時,不應僅看重教師的業務水平,更要重視師德的評價,要把師德作為教師進行評職稱、晉升的重要指標,要將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評定與教師師德水平的評價相結合,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師師德素養的發展兩不誤。評價不只是對教師工作的一個評定過程,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工作水平的提升和教師師德的提升,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2.對教師進行定期培訓。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執行者,因此,我國未來的發展是離不開優秀的人民教師的。所以,要加大對教師隊伍在師德方面的培訓力度,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師德修養,使教師教書育人的本領發揮到極致,做到高水平、高質量。學校可以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建立健全教師師德培訓的一個長效機制,將對教師隊伍的師德培訓工作貫徹落實下去,使它貫穿于教師在校培訓、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的方方面面。(三)社會層面。教師職業道德素養的良好發展也是離不開社會的監督的。有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社會各界也要切實發揮好監督的作用,社會應調動學校、家長、學生以及各個相關領域的人們都參與到這個監督中來,因為這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可以聯手打造對教師職業道德進行監督批評的有效平臺,從而及時的獲取有關信息,監督教師及時改正一些不良行為,切實促進教師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教育,“主要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而作出的不同選擇的有目的的行為”。[5]教師是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承擔者,因此教師的價值觀如何對學生、對社會乃至對整個國家的未來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師德關系著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因此學生的發展關乎國家未來發展以及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所以,中學教師的職業道德的發展仍然需要教師自身、學校還有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我們不斷進取,不斷實踐,最終實現教育事業發展的巔峰狀態!
參考文獻:
[1]趙宏義.當代教師職業道德[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83.
[3]林崇德.師德通覽[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4]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與教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77.
[5]成有信.教育學原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00.
作者:申瑞 李敏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 上一篇:小學班主任德育實效性策略
- 下一篇:信息技術與校園文化整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