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中學物理教學創新
時間:2022-03-13 04:41:00
導語:新課改中學物理教學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注重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一、在當前課改中,教師做了沒有用卻又不能不做“無用功”
新課改能否取得應有的成效,關鍵在于教師。在當前課改中。人們都是說該給教師增“壓”,給學生減壓的時候了。給教師增壓卻給教師帶來了做了沒有用卻又不能不做無效勞動的工作。這就是我們物理課改也一樣要求教師課課寫教案、課課寫反思、周周寫小結、月月寫中結、期末寫大結、兩周寫一案例。對教案的要求是課型齊全,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板書設計、時間分配等項目要填寫齊全,每節課后要寫教后記。課課都要填得那樣全,無論你教齡長短。
一本書教過多少年,一樣的教案寫過多少遍,每次都得從頭再來,年年都要從頭再來,做這些重復工作。我們物理教師不想重復也沒有辦法,因學校常規“周查月評學年量化考評”的檢查,是看表面的“項目是否齊全”、“字數是否充足”。不管備課本上有許多毫無必要的項目。有好多不必要的書寫內容,并且這些東西對教學本身無多少幫助,然而老師們卻不得不整天忙于編造材料。做不過來就補,就應付,就抄,忙忙碌碌,里面有用的成分能有多少。連自己都說不清楚。造假勞動多。無效勞動所帶來的危害是很大的,概括起來就是無用、無味、有害。教師的無效勞動必然要轉嫁到學生身上,造成學生負擔的加重。重負下的教師無法“充電”,無法發展,更談不上創造。教師得不到發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勢必會影響學生的發展,毒害師生心靈,貽害無窮。
二、跨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課改門檻
教師在課堂上是不是真正開始了課改實驗,是不是真正領會和接受新課改的思想,需要看教師的教的方式和學生的學的方式是否改變,因為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一個顯著特征。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落實這樣的方式,前提是做到開放和民主。我們不少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還沒有真正的開放,缺少真正的民主,自主、合作,探究落不到實處,他們還徘徊在課改的大門之外。因此,找出問題的癥結,尋求解決的辦法,盡快幫助教師們跨越課改的門檻,是我們面I臨的十分迫切的任務。合作交流流于形式。兒乎所有的物理課堂都會安排學生“討論討論”。通常四人一組,要么兩人一伙竊竊私語,要么四張小嘴同時張開各說各的。這樣責任不清、分工不明、表面熱鬧、亂議一氣的討論有什么意義?會起到什么樣的合作作用?教師對“合作學習”的意義并非真正的認識,不知道學生的合作學習。是一個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承擔責任、為集體做貢獻的過程。把“合作”僅僅看成了一個“討論討論”。不注意研究合作學習的操作策略,不明確分工責任,沒有主持人。沒有中心發言人,沒有記錄員。結果,要么搶著說,要么都不說,也沒人歸納整理大家的意見。
三、關于“以人為本”的教育
新課改提倡“三個有利于”:有利于學生正確觀念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思想的升華;有利于學生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就要求教師積極構建感性材料與理性知識之問的橋梁,即引導學生參與實踐,并努力創造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在實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實踐是學生能力展示、個性特長發揮的平臺,重視尊重和發現學生的價值,發掘和發揮學生的潛能,發展和完善學生的個性,是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教育要為人生博彩,教學要讓思想添翼,教師的目光必須是前矚的。文本只是載體,是外延,而人本才是內核,是終極。只有把文本與人本交融起來,教學才有宏大的境界。數學教育家波亞利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首先從Et常最密切的物理現象人手,應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從而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物理知識就是生活知識的一部分,消除了學生對物理的陌生感、畏懼感,增加了親切感和興趣。
其次從自然現象到人工現象,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無處不在。不論是自然現象或人工現象都隱含著許多的物理知識。認識到物理知識的巨大力量。各章節基本由提問——作業——實踐活動——信息窗——交流與討論——迷你實驗室——實驗探究——加油站——探究點撥等內容及欄目組成,這種組成程序既符合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同時又為學生的自學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參考程序、步驟。每一欄目都有著各自的功能與作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給學生呈現了一個個延伸與拓寬的知識點,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教師在學生學習新知識之前,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及時“引導”。
- 上一篇:盲人定向行走項目實施工作方案
- 下一篇:衛生局技術骨干人事編制關系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