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滲透科技教育

時間:2022-03-19 04:17:45

導語: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滲透科技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滲透科技教育

摘要: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當前社會各行各業的競爭也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及科技人才的競爭。對學生發展科學技術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提高中學生的科技素養,成了時代賦予當前物理教育的歷史使命。如何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進一步滲透現代科技教育,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在物理知識方面的科學素養呢?文章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物理教學;滲透;現代科技教育

初中物理學科的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適時、有機地滲透現代科技教育,既可以有效地實現原有學科的教學目標,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現代科技知識素養,進而實現中學物理教學的科技教育目標。現從當前物理學科教學與傳統的中學科技教育的現狀、教師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課程評價的實施等幾個方面,粗略地談一談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滲透現代科技教育

一、當前物理學科教學與傳統的中學科技教育的現狀

當前傳統的物理學科教學與傳統的中學科技教育相互割裂,缺乏有機的滲透。傳統的中學科技教育往往只是少數學生參與的一種單一課外科技活動,這類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但是這種活動普遍缺乏對學生科學觀念、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知識、科學技能、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整體科技素養的全面培養;活動的參與者也只是整個學生群體中的極少數人,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普及性、廣泛性。另一方面,傳統的物理學科教學多數采用的是一種單一知識傳授型的應試教育模式,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重知識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缺少學生自主的研究性學習,缺少與實際生活中的聯系,缺少對創新思維、科學精神的培養。所有這一切明顯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科技素養的進一步提高。

二、在教學目標設計上滲透現代科技教育

中學物理課原有的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的是知識和技能,對于學生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研究則是完全忽視了。而《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物理新課標”)則提出了一個面向學生思維的三維教學目標,即從整體上注重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進一步培養。但是細化到每章每節,卻無具體實在的科技教育目標,導致物理學科教學中的科技教育一直被教師所忽視。針對上述情況,教師通過學習《2011—2015年中國青少年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內容與目標》、“物理新課標”以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物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以下簡稱“實驗教科書”),進一步了解到了物理學科教學目標與現代科技教育目標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根據課標要求以及學校目前學生的實際情況,尋找恰當的科技教育目標切入點,構建一種全新的滲透現代科技教育目標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目標,作為教學的依據。例如,在“實驗教科書”第六章第一節“從全球變暖談起”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現代科技教育目標:1.以“全球變暖”為切入點,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形成正確的科學觀;2.以“各種溫度計”為切入點,介紹“非典”時期廣泛應用的“紅外線測溫儀”,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科學技術的社會價值;3.以“溫度計的分度方法”為切入點,用“刻度尺與有液柱的細玻璃管組合得到溫度計”作為例子,向學生介紹“組合法”這種發明創造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適時滲透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物理新課標”

實施前的舊物理教材上,往往比較注重物理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科學理論的嚴謹性,但卻缺少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相互關聯的一些鮮活實例和內容,教材內容嚴重滯后于當前學科自身的發展和要求,也滯后于社會當前的實際需要。根據“物理新課標”精神新編的各種版本的物理教材,通過“信息瀏覽”“課外活動”等欄目內容,進一步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相互聯系,人教版《實驗教科書》顯得尤為突出。但是,教材中由于信息的滯后與社會發展不同步的教學內容大量存在,例如:我國“神六”“神七”載人飛船已成功發射,可教材上介紹的依舊是“神五”。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不同地域的學生的生活體驗迥然不同,如果只是使用單一教材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必然會使學生在課堂內容的體驗上缺乏真實感、親切感,也必將嚴重影響到學生學習物理課的積極性和對于科學技術的創造性。因此,教材中很有必要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科技素材作為當前課堂知識的新型載體,進一步充實到現在正在進行的物理課堂教學之中。對于科技素材的選擇,教師必須遵循以下的原則:一是和教材結合的緊密性,即所選擇的科技素材要努力做到和當前教材的知識點有關,并且符合教材知識體系的安排;二是素材的現實性、實用性,即要盡量選擇一些貼近現實生活,與未來社會發展相關的素材,使學生理解科學原理如何轉化為勞動技術,科學技術如何在社會生活中進一步廣泛應用,并要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三是內容要新穎、時效性強,即科技素材的選擇不僅要具有濃厚的時代感,還要能反映當前新的科學技術知識;四是所選擇的科技素材要有教育性,無論是在科學方法、科學態度,還是在科學價值觀上都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例如,在人教版的《實驗教科書》第七章第三節的教學中,可以以講授“電源”為切入點,利用實物和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新型的電池,進一步說明科技的飛速發展需要各種電池,教師可布置學生課后收集各類廢舊電池,然后通過上網查詢相關資料,進一步弄清電池供電的原因,弄清廢舊電池對環境的危害。這樣做,不但能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特別是還使學生懂得了科學技術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科學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危害人類,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進一步喚起學生對自然環境的關愛,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四、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滲透現代科技教育

傳統的物理教學,一直是重結果和演繹,輕過程和方法;歷來重知識的傳授,輕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其學習興趣完全被忽視,學習的主動性也被完全壓抑。為此,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教師就要從“知識傳授”為主轉變為“學生發展”為主;從教師為主轉變為學生為主;從書本為主轉變為活動為主。教師可通過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式學習,讓學生體驗前人探索規律發展的曲折歷程和艱辛之路,進一步培養學生不折不撓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然后再通過學生親身的體驗與實踐,相互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努力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在運用此方法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積極討論,大膽發言,不斷迸發出創新的思維火花。這不但讓學生理解相關的學法知識,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敏性、寬廣性和創造性。

五、在課程評價的實施上滲透現代科技教育

課程評價是教師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和保證,不僅可以發揮對學生檢查、鑒定、甄別與選拔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發揮教師的評價導向、激勵和調控課堂改革等改進教學功能。傳統的課程評價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分強調了甄別和選拔功能,對于如何促進學生發展的激勵功能,則是完全忽視了,致使對學生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形式、評價內容完全單一化,使得很多學生沒有辦法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這既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有關科學的精神、觀念和態度的進一步形成,更不利于學生科學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完全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和提高的。(一)終結性結果評價。作為終結性結果評價的單元測試、期中考試(期末參加縣統考),側重選擇貼近生活、聯系實際、滲透現代科技的試題,除了考查科學知識,還應注重考查科學方法、科學能力,如以下例題。例題:自從發明了硅太陽能電池后,人們就在思考建立太空太陽能電站的問題。假設在距地面3萬多公里的太空中有一個太空太陽能電站,按照你的想象,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將它獲得的能量傳送到地球?評析:試題以能源這個熱點問題為背景,展示了先進的技術和人類對先進技術的追求,要求學生由電磁波或激光運載信息聯想到用電磁波或激光運載能量,不但讓學生體會到先進技術對人類社會的積極影響,還考查了學生對科學技術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二)形成性過程評價。形成性過程評價主要是教師利用一些課堂日志、表格等記錄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投入程度、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一種“質性評價”。形成性過程評價要求學生和學習小組也要參與到這個評價過程之中,進而促使他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一定的回顧和評價,進一步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的態度和進取精神。總之,在初中物理學科教學中滲透現代科技教育,讓課程內容進一步貼近學生生活,教師的教學重心———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發展為主、以活動為主”,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不斷嘗試“成功的喜悅”,很好地消除了學生對物理課的畏難情緒,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君蘭.物理中的科技教育[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

[2]張小榮.試論物理教學中的科技切入點[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

[3]周淑蘭.物理中的科技教育[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

作者:李玉河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西渠鎮西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