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學生物理學習能力

時間:2022-05-30 11:10:00

導語:強化學生物理學習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強化學生物理學習能力

新課程教學的總體要求是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因此,新課改大力提倡學習進行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活動,特別提倡進行探究式教學。因此,教師肩負著一項神圣而艱巨的任務,那就是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此談談體會。

一、高中學生學習物理的現狀

很多高中學生反映物理難學。上課能勉強聽得懂,但一做題目就錯。即使某些題目碰巧做正確了答案,但錯誤的過程卻依然存在,如果老師不留心批改,那么學生的錯誤解題思路就會被掩蓋。事實上,那些認為物理難學的學生多半沒有真正地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不能深刻理解物理學中的概念、原理、公式,拿到物理題目,不會認真分析其變化的過程,理解題目的含義,只知道死套公式,不知道物理公式的使用范圍。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能力,必須改變傳統的應試教學的模式,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物理,而應該鼓勵學生去探知,去鉆研,老師不能包辦學生的學習,只重視知識的灌輸是沒有什么效果的,應該轉變教學思想,改變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

二、做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在傳統教學中,老師習慣于做課堂的主宰,總是要求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這樣便于將知識與技能灌輸給學生,學生雖然聽懂了知識,記住了物理概念、公式,但沒有得到知識獲取過程的體驗,一旦遇到新問題就不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分析、解決。說到底,學生只是學會了知識,不會真正地學習。因此,開展新課程物理教學的時候,我們要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習,老師在教學中不是灌輸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實踐。學生的學習不可能離開老師的指導,因為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時候對物理概念的內涵不清,有時實驗的方法沒有真正掌握??傊?,學生畢竟是學生,需要老師在他們遇到各種學習困難的時候給予指導、幫助。老師需要具備一定的教學藝術,在指導學生的時候該講的要不惜口舌,不該講的不要啰唆半句。

1.指導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物理上的疑難問題就是學生學習的攔路虎,如果不幫助學生解決,學生的學習能力就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面對疑難問題的時候,就需要老師作指導性的講解。比如,動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學上比較難學的知識,很多學生不能深刻理解,老師可以做如下講解,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上的難點。

(1)指導學生弄清楚動量守恒的判定及系統的選取問題首先向學生指明動量守恒的情況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不受外力或合外力為零;二是系統內力遠大于外力;三是某一方向合外力為零或不受外力。所以判斷一個系統動量是不是守恒時,必須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然后運用動量守恒的條件判斷。其次要向學生指明動量守恒是指一個系統,所以選擇不同的物體組成系統時,必須對此系統進行受力分析,分清內力與外力,然后利用動量守恒的條件判斷,選取不同物體組成的系統,動量守恒的情況可能不同。

(2)指導學生要知道動量守恒定律具有相對性、同時性動量守恒定律不僅具有矢量性,應用的時候還要注意其相對性,即表達式中初、末狀態各物體的速度必須相對于同一參考系,而參考系在作用過程中是不變的;很多問題中常常出現相對速度問題,我們可以用公式vAC=vAB+vBC分析,但一定要注意先確定正方向,如人相對車的速度V1跳出,車相對地的速度為V2,則設車的行駛方向為正方向時,人相對于地的速度為v人地=v人車+v車地為正值,則速度方向與車速度方向相同,若為負值,則相反;要注意動量守恒的同時性。作用前即公式的左邊必須是同一時刻各物體的動量和,作用后即公式的右邊也必須是作用后的同一時刻各個物體的動量和。

(3)指導學生弄清楚爆炸與反沖的問題爆炸過程與碰撞過程類似,都屬于內力遠大于外力的情況,與碰撞過程相似之處在于都是動量守恒,區別在于碰撞過程中總動能不增加,而爆炸過程總動能是增加的,其機械能由爆炸過程中化學能轉化而來的;反沖過程與爆炸過程類似,分析方法是:在相互作用前系統內各部分間相對靜止,相互作用后,其中一部分向某個方向運動,則另一部分將向相反方向運動,此過程中設定正方向,運用動量守恒定律求解。無論是爆炸還是反沖過程,我們都需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注意速度的相對性與同時性。將這些難點剖析給學生,就能幫助他們深刻地理解物理原理,使他們在解題的時候能找到正確的思路,不至于盲目地亂套公式。

2.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

探究性學習活動能讓學生掌握探知的方法,體驗到像科學家一樣研究科學的過程,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以嚴謹的作風對待科學。但是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老師的指導,否則,他們的實驗可能得不到正確的結論,甚至偏離研究的方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不說,還會喪失學習的信息。那么,在科學探究實驗時,老師如何做好指導工作呢?比如,在探究法拉第“磁生電”的實驗中,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逐步引導學生找到磁通量的變化是產生感應電流的原因,而不是采用講解或者播放一個課件向學生灌輸結論。

總的說來,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物理的能力上,需要老師采用指導、幫助的方法。當學生深刻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原理后,就能順利地解決問題,并產生快樂的學習情緒,從而使學習效率變得更高。如果采用簡單的知識講解,再進行大題量的練習,無疑就會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增強學生的厭學情緒,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