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市場發展特點論文

時間:2022-04-20 05:51:00

導語:消費品市場發展特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消費品市場發展特點論文

問題一、2002年消費品市場發展的基本特征

(一)消費品市場總體保持穩定增長,增速有所回落2002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886億元,比上年增長8.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3個百分點。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從全年各月的增長趨勢來看,增速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其中在2、5和10月份分別形成三個增長波峰(如圖1)。

圖1200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增長趨勢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月報》2002年1~11期。

2002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繼續高于GDP增長,增速差距為0.8個百分點,與上年增速差距2.8個百分點相比,減少了2個百分點。據測算,2002年國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6%,比上年回落約5個百分點。

(二)消費品市場價格繼續保持低位運行格局

從2001年11月開始,特別是進入2002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又表現出新一輪下降過程,到目前為止已經連續13個月負增長。2002年1~11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累計下降0.8%,其中4月份下降幅度達1.3%,為1999年9月以來最大降幅(1999年8月為1.3%)。對消費品市場運行影響較大的商品零售價格,2002年1~11月份的下降幅度為1.4%,比上年增加了0.8個百分點。在商品零售價格的14類價格中,除中西藥品、書報雜志、燃料3類商品價格比上年略有上漲外,其他11類商品價格都呈下降趨勢,其中日用品、家用電器、首飾和食品價格下降幅度較大,分別下降21%、6%、5.5%和4.2%。

(三)供過于求的總格局仍在持續發展

據國家經貿委對國內600多種主要商品供求情況的跟蹤分析,2002年上半年市場上供過于求的商品比重達到86.3%,比2001年上半年上升3.3個百分點,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比重由2001年下半年的17%下降到目前的12%。與1999年上半年的情況相比,2002年上半年供過于求的比重上升了14.1個百分點,而供求平衡的比重則下降了13.9個百分點。可見,自1999年以來,我國經濟中供過于求的結構矛盾一直在持續發展,且目前已經達到了比較尖銳的程度。

(四)消費品市場發展仍然存在結構差異

首先,城鄉市場之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有所緩和。2002年城市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全年實現零售總額為2354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9%,增速比上年低1.6個百分點;縣及縣以下消費品市場運行比較平穩,發展速度始終徘徊在6~7%的區間內,全年縣及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405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8%,增速比上年低0.9個百分點;城鄉市場發展差距為3.1個百分點,比上年縮小了1.1個百分點,對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71.1%和28.9%。

其次,消費品市場行業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行業結構來看,2002年1~10月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和其他行業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9.1%、16.4%和3.4%,批發零售貿易業和餐飲業的增長對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70.4%和21.6%。上述數據表明,消費品市場零售額的不同行業發展速度相差接近13個百分點,發展差距比上年擴大2個百分點。

(五)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領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進入2002年以來,伴隨中國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出現的新消費熱點和領域繼續保持著快速的發展勢頭,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消費品市場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第一,假日消費仍是帶動消費品市場快速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2002年圍繞春節、五一國際勞動節和十一國慶節等長假期的假日消費活動日趨活躍和成熟,三個節假日所在月份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了9.1%、9.3%和9.4%(見圖1),成為2002消費品市場運行的三個黃金時段。

第二,新型消費品銷售加速發展。2002年以來,中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出現了加速發展的趨勢,帶動了住房裝修裝潢用品、汽車、通信工具、娛樂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種新型消費品銷售的快速增長。據對1~11月份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的統計,汽車銷售增長45.4%,通訊器材類商品增長53.6%,石油及制品增長28.8%,建筑及裝潢材料增長27.9%,文化辦公用品增長17.5%,書報雜志類增長11%。

第三,信用消費呈快速增長勢頭,成為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至2002年底,全國各類消費貸款余額達到6990億元,比年初增加2755億元,同比多增160億元。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5598億元,比年初增加2282億元,同比多增353億元。2002年汽車消費貸款增長最為迅速,以北京市為例,截止到8月末,北京市各商業銀行個人汽車消費貸款余額達83億元,比2001年同期增加64億元。1至8月累計支持居民購車42106輛,比2001年同期增加30530輛,增長2.64倍。

(六)連鎖商業等現代化消費品流通方式正在成為消費品市場發展的新增長點

近年來,連鎖商業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發展,經營規模和輻射能力明顯增強,是推進流通領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并成為當前及未來相當時期內消費品市場發展的新增長點。目前全國連鎖企業已有1124家,店鋪總數為2.2萬個,零售總額為1549億元,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4.1%。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連鎖業市場份額已超過10%。如北京2002年1~11月份連鎖企業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2.9%,高于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14.1個百分點;市場份額達到了17.1%,比上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連鎖經營的覆蓋領域和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已拓展到零售業、餐飲業、服務業三大行業的50多個業種。

連鎖經營的快速發展,培育了一批大型零售企業,正在成為我國零售市場的骨干與龍頭企業。據調查,中國連鎖企業銷售額前20名企業,2002年上半年銷售額為633.32億元,比2001年同期平均增長44.9%,是同期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8.6%的5倍多。20家連鎖企業的店鋪總數為5997個,比2001年同期平均增長59.24%。其中有三家企業的店鋪數增長超過了100%。

二、2002年消費品市場發展速度減緩的成因分析

在宏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背景下,2002年消費品市場的穩定發展主要得益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穩定提高、消費結構調整與升級步伐加快、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和消費者信心穩定等因素的支持。但增速與往年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回落,其成因值得深入分析。

(一)2002年促進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

1.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實現較快增長

在國民經濟保持穩定快速發展背景下,2002年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有所提高。2002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7500元,比上年增長9.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0.3%;其中,來自工薪的收入增長迅速,人均達到5287元,比2001年同期增長20%,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0.5%。200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470元,比上年增長4.4%,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4.8%以上。其中現金收入達到2200多元,比上年增長4.8%。

2.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調整與升級步伐明顯加快。2002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接近37%,比1996年下降了11.5個百分點,年均下降1.91個百分點,與1985~1995年10年間恩格爾系數年均下降0.34個百分點相比,下降速度明顯加快。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雖然仍在較高水平上徘徊,但近年來也出現了加速下降的趨勢,1999~2001年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了5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5個百分點,比1990~1998年的年均下降速度加快了1.775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調整與升級的主要特征是,消費重點已從基本生活消費品轉向了以住、行為代表的新型消費領域。從2002年1~3季度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來看,食品、衣著和家庭用品及服務的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37.1%、9.3%和6.3%,上述三項基本生活消費支出比重合計為52.7%,比上年同期下降了3.95個百分點。而交通和通訊、醫療保健、娛樂文化教育服務、居住的支出比重為10%、6.8%、16%和11.4%,上述四項支出比重合計為44.2%,比2001年的39%又提高了5.2個百分點。再從支出增長來看,2002年1~3季度城鎮居民食品和衣著支出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家庭設備用品支出出現大幅度的下降,降幅為9.2%;而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居住和醫療保健支出增幅非常大,分別增長了32.5%、26.6%、40.8%和22.7%,可見住、行、醫療和教育已經成為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重點。

同樣,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也處在加速調整的過程中。從農村居民現金支出結構變化來看,一是住房支出穩定增長,1~3季度農村居民人均住房支出為127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其中,用于住房裝飾、裝修的支出增長了21.3%;二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扭轉了上年下滑的勢頭,前3季度人均購買耐用消費品的支出為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2%;三是交通通訊費用和學雜費支出增長較快,1~3季度人均交通通訊費和學雜費支出分別為89元和124元,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2%和9.1%,其增加額占農民生活消費支出增加額的21.5%和18.7%。此外,由于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加等因素影響,農村居民在外飲食消費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長19.1%。可見,雖然食品消費仍是農村居民家庭消費的重點,但非食品類的各種新的消費內容已經表現出穩定乃至快速的增長勢頭。

3.消費者信心穩定與消費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有利于消費行為的穩步擴張

2002年度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在高位企穩,全年各月均保持在97~97.5%的空間內,總體水平與2001年相當,但明顯比2001年平穩;相比較而言,2002年消費者預期指數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也基本穩定在97%的高位空間上,顯示出消費者預期更加穩定平實,有利于消費需求的穩步擴張。2002年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繼續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國家及有關主管部門先后統一部署了聯合打假、整頓文化市場、嚴厲打擊傳銷、整頓建筑市場、強化稅收征管、集貿市場專項整治、加油站專項整治、旅游市場打假打非等17個方面的整治行動。與此同時,出臺了《藥品管理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安全生產法》、《關于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等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并開始積極探索建立信用管理體系,如有關部門和一些地區通過曝光不合格商品,建立“黑名單”、企業經濟檔案等方式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取得了明顯成效。

(二)消費品市場發展速度減緩的原因分析

1.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調整與服務價格的不斷攀升,對消費品需求有一定的擠出效應

在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調整與升級加快的背景下,消費支出重點已經或正在從傳統的基本生活消費品轉向新的消費領域。在增長最為迅速的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居住和醫療保健支出等消費項目中,消費品的消費支出比較有限,而服務性消費則占據了較大的比重。從而形成了城鄉居民消費支出快速增長而消費品市場卻增速回落的反差。例如,城鎮居民娛樂文化教育支出中,文化娛樂耐用消費品支出僅占20.2%,而教育支出則高達62%;在交通通訊消費支出中,包括固定電話費、移動電話費和上網費在內的通訊費用開支比例為61.5%;在住房支出中,大部分住房支出主要用于房租、買房或分期支付購房貸款、以及水電燃料等方面,而用于裝修裝飾材料的開支則占比例較小。

另一方面,近年來服務價格持續攀升與消費品價格不斷趨于降低的反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品市場的快速發展。與大部分消費品價格不斷下降的情況相比,2002年各類服務價格升多降少,除通信服務、修理服務價格有所下降外,其他服務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醫療保健服務價格上漲7.7%,學雜托幼費價格上漲3.8%,文娛費價格上漲3.2%,租房價格上漲3.8%。這種價格反差,不僅加大了城鄉居民的服務性消費支出負擔,而且也加劇了城鄉居民“買漲不買落”的心理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鄉居民消費需求的增長。2.就業壓力及支出預期增大,儲蓄傾向不斷提升2002年以來,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截止11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達8.57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儲蓄傾向的提高,是與當前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以及未來支出預期增大相關聯的。從就業壓力來看,目前城鎮等待就業人員、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較大,與經濟發展能夠提供的新就業崗位相比,就業缺口較大。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大了城鄉居民對未來收入不確定性的預期,這就使得城鄉居民的即期消費趨于收縮,并增大儲蓄;從對未來支出的預期來看,近年來社會保障、醫療、教育等制度改革力度較大,相應增大了個人或家庭的當前以及未來的支出負擔,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中國城鄉居民的儲蓄傾向。

3.消費環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消費需求的擴大

目前我國消費品市場秩序還比較混亂,城鄉居民的消費環境依然不盡如人意。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低劣的商品質量沒有保障。從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2002年上半年度全國消費者投訴情況分析,商品及服務質量問題仍然高居首位,占投訴總量的66.2%,其中商品房、家庭小轎車、通訊產品等大額消費品的投訴明顯攀升,如商品房投訴比上年同期增長34.5%。消費者由于擔心無法獲得令人放心、滿意的商品,消費行為和愿望仍然比較謹慎。二是缺乏規范的消費環境,價格欺詐、虛假廣告、經營者利用壟斷地位進行強制交易和制訂不平等合同條款等現象依然大量存在,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三是消費糾紛不能得到及時解決,缺乏對消費者的法律救濟。消費者投訴仍然面臨舉證難、鑒定難、解決難、執行難的局面,有些消費糾紛久拖不決,消費者四處奔走,合法權益不能得到及時的保障。

三、2003年消費品市場發展展望與政策建議

(一)2003年消費品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定快速增長,預計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為10%

由于2002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經濟復蘇速度的突然下降和此后世界經濟出現的一系列不確定性,聯合國、IMF等國際組織均認為,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步伐將會延后,但不會再次陷入衰退。國際上普遍認為2003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3%左右。據此分析,2003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壓力將有所減緩,外貿出口將繼續穩步增長,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國內市場的供求矛盾,并促進市場價格水平的穩定。

從消費品市場運行的國內經濟環境來看,2003年我國將繼續實施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國民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快速的發展趨勢。在此背景下,投資規模也將保持較快增長,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會得到逐步改善,就業壓力增大的矛盾也將有所緩解,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將得到穩步提高,有利于消費者信心的穩定和提高。

預計2003年中國消費品市場將繼續保持穩定快速的勢頭,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超過5萬億元,增長速度約為10%,其中城市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將超過39000億元,增速約為11%,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將接近20000億元,同比增長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將與2002年持平或略有回升。(二)2003年消費品市場發展的政策建議

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表明,消費品市場的發展是經濟增長中的最為穩定的因素。因此促進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對于2003年中國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是十分必要的。為此,2003年有必要針對當前中國消費品市場發展的特點和增速減緩的影響原因制訂和實施一些政策措施,以保障消費品市場的健康、穩定和快速發展。

1.穩定和擴大就業,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是擴大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品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關鍵。2003年,一方面要繼續提高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的工資水平,確保低收入基層的收入水平穩定,以帶動城市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是要將擴大就業作為確保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消費信心的重點。擴大就業的思路主要是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培育社區服務組織,鼓勵并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同時,采取稅費減免、發放小額貸款、統籌幫助安排經營場所等措施鼓勵“彈性就業、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2.采取有針對性的消費政策,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已成為一個明顯的事實,這就意味著處于不同收入層次的城鄉居民,其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是有差別的。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有針對性的消費政策,釋放不同收入階層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特別是針對近年來我國消費結構升級開始加速的特點,針對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釋放和擴張采取積極措施,使消費結構升級所形成的消費熱點成為新一輪消費需求增長的動力。在這方面的政策選擇有:一是加快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步伐,特別是調整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和簡化累進稅率,以提高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二是借鑒上海及國際經驗,對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購買住房的居民或家庭給予所得稅抵扣等稅收優惠措施;三是清理針對住房、汽車等消費熱點的稅費措施,切實降低城鄉居民的消費支出負擔;四是加快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并鼓勵商業銀行開發適合市場要求的消費信貸品種,促進信貸消費規模的擴大。

針對農村市場近年來消費增長的“瓶頸”,政府應當繼續以減輕農民負擔為重點,通過減負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同時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電網改造,盡快普及城鄉同網同價,降低農村電價水平,為農村市場各種家用電器的普及創造有利條件。與此同時,還要加快農村市場中流通業的發展,特別是引入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引導連鎖企業到縣城、集鎮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村莊開設連鎖店,利用連鎖網絡為農村市場提供更為質優價廉的工業產品。

3.進一步加大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的工作力度,為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消費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市場秩序的凈化是穩定和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增長的重要內容。2003年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一方面要繼續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重要的方面,是要堅持標本兼治、著力治本的指導思想,針對整治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建章立制,加強制度和規章建設,從根本上改善市場秩序和消費環境。當前的主要工作,一是要繼續完善相關的法律和行業規章,特別是在食品、藥品、快速消費品以及近年來新型消費熱點等涉及千家萬戶的商品領域,從產品市場準入制度、質量保障和違法責任方面強化現有的法律法規,并出臺新的行業管理規定。二是針對當前行政規章處罰力度較小、且與刑法及刑事追究相互脫節的問題,需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此外,高法院、高檢院應根據整頓工作中發生的問題及時作出司法解釋。三是進一步建立職責清晰的市場監管和執法體系。加快推進清理整頓行政執法隊伍和實行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運行要求的行政執法體系。為加強長效監管機制的基礎建設,2003年應當盡早出臺社會征信體系管理法規,并利用全國聯網的“金關”、“金稅”、“金盾”工程等建立覆蓋全社會的信用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