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20 05:53:00
導語: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關于中國區域的劃分
中國是一個大國,幅員廣闊,陸上國土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達12.8億。由于歷史和現實諸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各地區之間存在著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達37382元,而貴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兩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國的區域問題,必須把中國分成若干不同的區域。
20世紀50年代,有關方面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沿海和內地;60年代,曾經將中國大陸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區域經濟研究的活躍和深化,人們提出了多種多樣的劃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帶。這一方法將中國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帶,但不同的時期,每個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不同。在三大地帶的概念提出之初,廣西壯族自治區曾被視為屬于東部;內蒙古曾被視為屬于中部。后來,人們對此劃法提出了很多異議。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三大地帶覆蓋的地域范圍逐漸被確定了下來。東部地帶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帶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帶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和內蒙古等12個省、市、自治區。
(二)六大綜合經濟區。包括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東南沿海、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
(三)七大經濟區。包括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西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華北(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山西)、華東(山東、上海、江蘇、浙江)、華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華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經濟區。這里有兩種劃法方法。第一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環渤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黃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內蒙古中西部)、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江蘇、浙江)、長江中游地區(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東南沿海地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西北地區(山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西南地區(四川、云南、貴州)等。第二種劃法包括東北地區(東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北部內陸(山西、陜西、內蒙古)、東部沿海(上海、江蘇、浙江)、東部內陸(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內陸(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西部內陸(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內陸(四川、云南、貴州)等。(五)九個“大都市經濟圈”。包括沈大(沈陽、大連)、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石家莊)、濟青(濟南、青島、煙臺)、大上海(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廣州、深圳、珠海、汕頭)、吉黑(長春、哈爾濱)、湘鄂贛(武漢、長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慶)等。
總的來看,目前中國區域的劃分方法比較零亂。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較接受的是“三大地帶”的劃分方法。
區域劃分既要遵循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的研究和區域政策的分析。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我們認為,為適應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國區域的劃分必須遵循以下九個原則:(1)空間上相互毗鄰;(2)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結構相近;(3)經濟發展水平接近;(4)經濟上相互聯系密切或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5)社會結構相仿;(6)區塊規模適度;(7)適當考慮歷史延續性;(8)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型;(9)便于進行區域研究和區域政策分析。
對照以上原則,可以發現,前面提到的各種劃分方法均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的區塊過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區域差別;有的沒有保持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數據;有的沒有考慮歷史延續性,提出的概念與常識不符;有的覆蓋的區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區域劃分。
根據以上原則,考慮到目前各種劃法的種種弊端,我們將中國大陸劃分為如下八大區域:
1.東北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總面積79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0696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歷史上相互聯系比較緊密,目前,面臨的共同問題多,如資源枯竭問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問題等。
2.北部沿海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二市兩省。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127萬。這一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達,在對外開放中成績顯著。
3.東部沿海地區。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一市兩省。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3582萬。這一地區現代化起步早,歷史上對外經濟聯系密切,在改革開放的許多領域先行一步,人力資本豐富,發展優勢明顯。
4.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三省。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2019萬。這一地區面臨港、澳、臺,海外社會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程度高。
5.黃河中游地區。包括陜西、山西、河南、內蒙三省一區。總面積160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18863萬。這一地區自然資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氣資源豐富,地處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外開放不足,結構調整任務艱巨。
6.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總面積6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3085萬。這一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良,人口稠密,對外開放程度低,產業轉型壓力大。
7.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三省一市一區。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24611萬。這一地區地處偏遠,土地貧瘠,貧困人口多,對南亞開放有著較好的條件。
8.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青海、寧夏、西藏、新疆兩省三區。總面積398萬平方公里,2001年總人口5800萬。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地廣人稀,市場狹小,向西開放有著一定的條件。
二、中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征的比較
比較中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特征,可以從多側面進行。本報告主要從基本情況、經濟總量與結構、基礎設施、對外開放、市場規模與居民消費、發展能力與經濟活力等6個方面對中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進行比較分析。
(一)基本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各大區在地域面積、人口規模上存在較大差異。(1)從地域面積上看,大西北地區最大,地域39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大陸)的41.42%;東部沿海地區最小,地域21萬平方公里,占2.14%。(2)從人口規模上看,西南地區人口最多,2001年,人口24611萬,占全國的19.28%;大西北地區人口最少,人口5800萬,占4.54%。(3)從人口密度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最為稠密,2001年,人口密度為660人/平方公里;大西北地區人口最為稀少,人口密度為15人/平方公里。前者為后者的44倍。
表1各大區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2》。下同。
(二)經濟總量與結構
1.經濟總量
從表2可以看出,(1)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總量最大,2001年,GDP21211億元,占全國的19.87%;大西北地區經濟總量最小,GDP3296億元,占3.09%。前者為后者的6.4倍。(2)東部沿海地區人均GDP水平最高,2001年,人均GDP15617元;西南地區人均GDP水平最低,人均GDP4698元。前者是后者的3.3倍。(3)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有4個地區,分別是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低于全國平均水的也有4個地區,分別是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區。(4)在沿海地區,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南北差距。2001年,東部沿海地區人均GDP超出北部沿海地區的43.68%。
表2各大區經濟總量
2.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鄉人口分布
表3和表4報告了各大區在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城鄉人口分布等方面的情況。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1)第一產業在西南地區的比重最高,2001年,其增加值占西南地區GDP的22.16%;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比重最高,其增加值分別占東部沿海地區GDP的50.55%和40.66%。(2)西南地區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最高,2001年,第一產業就業占西南地區就業總量的62.75%;東部沿海地區第二產業的就業份額最高,為32.05%;東北地區第三產業的就業份額最高,為33.16%。(3)雖然從增加值份額來看,各大區第一產業已退居次要位置,其份額均小于相應地區的1/4,但是,從就業份額來看,各大區第一產業仍居于首要地位,其份額無一例外地高于相應地區的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份額。其中,有5個地區接近或超過50%,分別是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區。(4)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2001年達52.1%;西南地區城市化水平最低,為26.8%。前者比后者高25.3個百分點。(5)各大區城市化任務相當艱巨。城市化水平接近或超過50%的只有3個地區,分別是東北、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除此之外,所有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均在40%以下,有些地區甚至不足30%。
表3各大區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2001年)
表4各大區一、二、三次產業就業結構和城市化水平(%,2001年)
(三)基礎設施
1.交通運輸設施
從表5可以看出,(1)北部沿海鐵路交通基礎設施狀況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鐵路25公里;其次為東北和長江中游地區;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區,鐵路密度僅為2公里/千平方公里。(2)以線路密度為標準,南部沿海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狀況最好,2001年每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公路536公里;其次為東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長江中游地區,線路密度超過400公里/千平方公里;最差的是大西北地區,公路密度僅為48公里/千平方公里。(3)東部沿海內河航運狀況最好,水網密度高,每10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有內河航線177公里;其次為南部沿海和長江中游地區。(4)綜合起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交通條件最好;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區也相當不錯;而大西北地區交通條件最差。
表5各大區交通基礎設施狀況(公里/千平方公里,2001年)
2.城市基礎設施
從表6可以看出,(1)各大地區自來水使用人口占城鎮人口的比重都不是很高,比重最高的大西北地區也只有63.99%的水平;經濟發達的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分別只有63.26%、61.72%和47.43%的水平;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區,比重只有45.44%。(2)各大區煤氣、天然氣和石油氣使用人口的比重都比較低,比重最高的東部沿海地區的水平也不足60%;長江中游、大西北、黃河中游和西南地區的比重尚不到40%,依次僅為38.91%、35.95%、27.95%和16.79%。(3)從相對水平上看,東北、東部沿海、長江中游地區工業廢水處理設備的負荷較重,南部沿海、黃河中游地區的負荷較輕;除南部沿海地區外,其他各大區工業廢氣處理設備的負荷都比較接近。(4)總的來看,各大區城市基礎設施都不充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依然非常艱巨。
表6各大區城市基礎設施(2001年)
(四)對外開放
從表7和表8可以看出,(1)無論從進出口狀況還是從利用外資狀況來看,南部沿海地區開放程度都最高,對外依賴程度也最大。2001年,南部沿海地區進出口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0.42%,進口占41.80%,出口占38.90%,實際利用外資占37.3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占35.19%;進出口依存度為110.44%,進口依存度為59.63%,出口依存度為50.80%,實際利用外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3.4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0.32%。(2)沿海三個地區即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開放程度顯著地高于其他地區。按開放程度高低排序,則南部沿海先于東部沿海,東部沿海又先于北部沿海。(3)如果從進出口和外資利用占全國的比重看,大西北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最低。2001年,大西北地區進出口占全國的比重僅為0.84%,實際利用外資占全國的比重僅為0.31%,與開放程度最高的南部沿海地區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從進出口依存度看,則長江中游地區對外開放程度最低。2001年,長江中游地區進出口依存度7.36%,進口依存度3.99%,出口依存度3.37%,和南部沿海地區相差103.08、55.64和47.43個百分點。
表7各大區對外開放基本情況(%,2001年)
表8各大區對外開放基本情況(%,2001年)
(五)市場規模與居民消費
1.市場規模
從表9可以看出,(1)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市場。2001年,東部沿海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86億元,占全國的18.72%。(2)沿海三個地區的市場規模大于其他地區。按規模大小排序,則東部沿海先于北部沿海,北部沿海又先于南部沿海。(3)北部沿海地區商業和餐飲業的規模最大。2001年,北部沿海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從業人員98.9萬,占全國的20.51%。(4)大西北地區市場規模、商業和餐飲業規模最小。2001年,大西北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0億元,占全國的2.77%,不足東部沿海地區的1/7;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從業人員15.5萬,占全國的3.22%,不足北部沿海地區的1/6。
2.居民購買能力
從表10可以看出,(1)就城鎮居民購買能力而言,南部沿海地區最強,東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區依次次之,黃河中游地區最弱。2001年,南部沿海地區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9510.5元,人均消費支出7255.9元;黃河中游地區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364.7元,人均消費支出4225.5元,分
表9各大區市場規模(2001年)
別只有南部沿海地區的56.41%和58.24%。(2)就農村居民購買能力而言,東部沿海地區最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區依次次之,大西北地區最弱。2001年,東部沿海地區農村人均純收入4303.5元,人均消費支出3032.5元;大西北地區農村人均純收入1604.1元,人均消費支出1243.0元,分別只有東部沿海地區的37.27%和40.99%。(3)不同地區農村居民購買力之間的差別大于城鎮居民購買力之間的差別。2001年,八個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均方差為0.6158,小于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0.9592的均方差;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的均方差為0.5530,小于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0.8916的均方差。
表10各大區居民購買能力(元,2001年)
3.城鄉家庭典型耐用消費品擁有水平
中國城鄉居民的生活已基本上實現小康。在城鎮,彩色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傳統耐用消費品已經普及,各地區差別不甚明顯。在農村,一些傳統耐用消費品尚未普及。為扼要反映各大區在耐用消費品擁有水平上的差異,本報告選擇城鎮家庭電腦擁有量和移動電話擁有量,以及農村家庭彩電擁有量和摩托車擁有量等項指標進行了比較。見表11。
表中可見,(1)南部沿海地區城鄉家庭典型耐用消費品擁有水平最高。2001年,每百戶城鎮家庭擁有電腦27.5臺,擁有移動電話76.4部;每百戶農村家庭擁有彩電76.9臺,擁有摩托車57.4部。(2)總體上看,沿海三大區城鄉家庭擁有典型耐用消費品的水平高于其他地區。就城鎮居民家庭而言,東部沿海地區高于北部沿海地區。就農村居民家庭而言,東部沿海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區難分高下。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農村家庭擁有彩電的水平高于北部沿海地區;另一方面,北部沿海地區農村家庭擁有摩托車的水平又高于東部沿海地區。(3)就城鎮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費品擁有水平最低的是大西北地區。2001年,大西北地區每百戶城鎮家庭擁有電腦7.1臺,比南部沿海地區少20.4臺;擁有移動電話24.4部,比南部沿海地區少52部。(4)就農村家庭而言,典型耐用消費品擁有水平最低的是西南地區。2001年,西南地區每百戶農村家庭擁有彩電37.7臺,比南部沿海地區少39.2臺;擁有摩托車10.9部,比南部沿海地區少46.5部。
表11各大區城鄉家庭典型耐用消費品擁有水平(臺或部/百戶,2001年)
4.生活條件
反映居民生活條件的指標很多。這里選擇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和萬人醫療機構病床床位數對各大區的生活條件進行了比較。比較表明,(1)大西北地區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最多,2001年,達31.1平方米;長江中游地區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最少,為22.1平方米,比大西北地區少9米。(2)東北地區萬人擁有的醫療機構病床床位數最多,2001年,為37張;西南地區萬人擁有的醫療機構病床床位數最少,為20張,比東北地區少17張。
表12各大區生活條件(2001年)
(六)發展能力與經濟活力
1.投資和財政能力
表13和表14表明,(1)東部沿海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最大。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前8個月,東部沿海地區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占同期全國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均高于其他地區,分別為21.29%、21.23%和22.96%;大西北地區最小,上述三個時期的比重分別為4.32%、4.54%和5.21%,比東部沿海地區小16.97、16.69和17.75個百分點。(2)以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而論,沿海三地區的投資能力強于其他地區。在沿海地區中,東部沿海地區的能力強于北部沿海地區,北部沿海地區的能力強于南部沿海地區。(3)從財政能力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最強,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21.56%,人均地方財政收入高于其他任何地區,達1239元。(4)從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總額的比重來看,大西北地區能力最差,2001年,其比重只有2.8%。然而,從人均財政收入的水平來看,長江中游地區最差,人均只有300元,不足東部沿海地區的1/4。(5)各地區人均財政收入均小于其人均財政支出。這說明,中央政府對各地區均有財政轉移支付。從人均水平上看,大西北地區獲得的轉移支付最多,達999元;南部沿海地區獲得的最少,為245元。
表13各大區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比重(%)
表14各大區財政能力比較(2001年)
2.技術開發能力
從表15可以看出,(1)從專業技術人員的絕對量看,西南地區國有企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最多。2001年,西南地區國有企事業單位人員占各地區總人數的16.53%。長江中游和北部沿海地區科技人才總量也不少,南部沿海地區人才總量較少。西北地區人才總量最少,2001年,比重僅為5.19%,比西南地區低11.34個百分點。由于改革以后,民營部門的科技人才不斷增多,上述人才總量分布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2)從專業技術人員相對水平看,東北地區人才最為富裕。2001年,東北地區每萬人中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201.2名。其次,為大西北和東部沿海地區。人才最為匱乏的是西南地區,同年,每萬人中專業技術人員127.2名。此項標與前項指標似乎給了人們以相反的印象。產生這種悖論的原因是各大區人口總量存在著巨大差異。(3)北部沿海地區投入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最多。2000年,其研發費用占各大區研發費用的28.87%,超過各大區總費用的1/4。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區的投入也比較多。大西北地區的投入最少,2000年,其投入只占1.53%,不足各大區總費用的1/50。(4)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長江中游地區人才培養能力較強,大西北地區能力最弱。2001年,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和長江中游地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數占全國的比重均超過了16%,大西北地區只有1.53%。在沿海地區中,南部沿海地區人才培養能力最弱。
3.產業能力
表16表明,(1)從工業生產能力來看,1997年,東北地區采掘業生產能力最強,增加值占全國的21.18%;東部沿海地區中間投入品、消費品和資本品制造能力最強,增加值分別占全國的22.56%、23.47%和28.10%。東部沿
表15各大區技術開發能力(2001年)
注:a為2000年數據。
海地區采掘業生產能力最弱,增加值只占全國的4.23%;大西北地區中間投入品、消費品和資本品制造能力最弱,增加值分別占全國的1.78%、3.12%和1.17%,與制造能力最強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均相差20個百分點以上。(2)從開發區建設情況來看,2001年,北部沿海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全國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值的比重最大,達28.66%;東部沿海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出口占全國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出口總額的比重最高,達34.02%。大西北地區開發區建設最不理想。同年,大西北地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全國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值的比重只有0.77%,高新技術企業出口占全國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只有0.13%,均不到全國的1%。
表16各大區產業能力(%,2001年)
4.商業聯系能力
表17表明,(1)長江中游地區人員往來最為頻繁,大西北地區最為稀少。2001年,長江中游地區旅客周轉量占全國的比重達18.38%,大西北地區占4.59%,前者高于后者13.79個百分點。(2)北部沿海地區貨物運輸最為繁忙,大西北地區最為冷清。2001年,北部沿海地區貨物周轉量占全國的比重達30.52%,大西北地區占3.55%,前者高于后者26.97個百分點。(3)北部沿海地區交通工具最多,大西北地區最少。2001年,北部沿海地區民用汽車擁有量占全國的比重達22.57%,大西北地區占4.82%,前者高于后者17.75個百分點。
表17各大區商業聯系狀況(%,2001)
5.經濟活力
表18表明,(1)從當前的經濟活躍程度來看,東部沿海地區最強,2000和2001年,GDP分別增長10.8%和10.3%;西南地區最弱,GDP分別增長8.2%和8.5%;前者比后者高2.6和1.8個百分點。(2)沿海三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強于其他地區。2000年,北部沿海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2001年,三地區經濟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表18各大區經濟增長(以上年為100)20002001
東北109.2108.7
北部沿海110.0110.3
東部沿海110.3110.8
南部沿海109.4110.4
黃河中游109.0109.1
長江中游108.9108.8
西南108.5108.2
大西北109.2108.6
三、簡要結論
——鑒于目前關于中國區域的各種劃分方法存在諸多弊端,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區差異,本報告提出了劃分中國區域的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把中國分為八大區域,即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南部沿海、黃河中游、長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區。
——各地區在地域范圍、人口規模和富裕程度上存在較大差別。大西北地區地域最為寬闊,西南地區人口最為眾多,東部沿海地區最為富庶。
——綜合各特征,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產業能力最強,市場前景最大,是中國21世紀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沿海三地區比其他地區有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多的投資機會。
——大西北地區人煙稀少,本地市場小,對外聯系不便,發展之路最為漫長。
- 上一篇:消費品市場發展特點論文
- 下一篇:金融控股公司監管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