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防控

時間:2022-07-22 08:46:33

導語: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防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防控

摘要:本文針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承擔的法律風險,提出了防控策略。要設立專門的信貸法律風險防控機構;加強與執法部門的溝通交流;與客戶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增強銀行全體人員的法律意識;優化法律訴訟途徑,提高應對能力。

關鍵詞:商業銀行;銀行信貸;法律風險;防控措施

法律在商業銀行的運作中起著約束貸款主體,規范銀行內部管理和市場運行的作用。銀行的法律風險,是由于法律某些地帶規定的缺失和模糊,或銀行本身對其理解不當陷入運行誤區而產生的一系列風險問題。所以信貸業務中明確主體和客體的責任義務,正確理解法律條文,規范銀行業務管理運行機制在風險的避免和防控中十分重要。法律的界限模糊和制度落后,經營者對其內容理解的扭曲,監管部門執法不當都是信貸法律風險的來源。由此我們要在“主體—行為—責任”的基礎構建上合理控制和避免法律風險。[1]

一、銀行信貸業務承擔的法律風險

1、銀行信貸業務制度存在漏洞

信貸業務的運行流程和規則遵循的是管理制度和規定,而大多數銀行管理制度中所包含的只是一般化的操作情況。但業務的實際往來過程是復雜的,其中可能出現各種各樣難以應付的問題。對于一些特殊情況的預見和處理,管理制度中沒有列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和解決渠道,管理條例不完善,這就造成了后期發生業務和金融糾紛時沒有相應完善的處理機制。管理條例中缺乏與法律條文相對應的實施措施和解決辦法,在簽訂文件的過程中沒有確立嚴格的審查制度,當引起法律糾紛追責時銀行可能因此承擔損失。

2、法律法規中細節的遺漏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環境結構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信貸糾紛的實際情況也因此越來越復雜多樣,關于商業銀行信貸的法律條款本身在某些地帶就存在細節模糊和遺漏的問題。具體情境不斷變化,一些條文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實際應用需要,缺乏操作可行性,就導致了業界短時間內出現法律規定“青黃不接”的情形。由于法規中細節規定不明確,一旦沒有嚴格執行業務操作流程,例如在簽章時混淆了責任人等,伴隨而產生的就是法律風險。

3、銀行從業人員缺乏專業法律知識培訓宣傳

商業銀行在以往的從業人員管理中只注重業務知識的強化和操作流程的檢驗,忽略了相關法律的宣傳。工作人員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識,未重視銀行文件內的簽署條例,為追求銀行效益的最大化,無意識的操作產生了法律風險。例如在所有合同中都要有相應的日期簽訂才具有法律效應,否則就會造成其中期限模糊,還款日期不明確或混淆等情況發生。而有的工作人員雖然具有一定的法律素養,但錯誤理解了法律規定中所詮釋的內容,實行錯誤商業操作,陷入誤區,造成風險的產生。[2]

4、信貸監管執法不當

監督管理部門不當的執法是商業銀行法律風險的來源之一。監管部門在執行權利的過程中對某些不合理的商業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銀行沒有意識到自身問題的嚴重性,繼續經營造成法律風險。或者監管部門過度執法,直接導致銀行面臨法律風險,造成損失。總的來說,監管過程中主客體不明確、監管落實不到位、監管法律界限不明確都是商業銀行法律風險產生的種種原因。

二、銀行信貸業務法律風險的防控策略

1、設立專門的信貸法律風險防控機構

在法律風險產生之前預知風險可能發生的方向和構成威脅的因素,有助于減少商業銀行因法律風險產生的損失。因此,銀行要設立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素養的風險防控機構,為銀行經營提前打好“預防針”。在業務操作的各個流程中建立專業咨詢制度,避免從業人員因法律的不專業性走入誤區,將強大的法律素質與業務素質有機結合,共同創造優良的信貸服務環境。同時,專業法律風防機構負責的內容還包括明確當前存在的法律風險,為其制定相應的解決和應對策略;幫助業務人員辨識風險,減少風險來源;在銀行內部定期開展信貸法律知識普及宣傳,加強風險控制管理。

2、加強與執法部門的溝通交流

銀行在商業運營的過程中,應該及時與外部監管進行溝通交流,獲取最新資訊和動態。從而對內嚴格要求,在經營范圍內,做好自監自省工作,保證盡到法律責任和義務。加強內部操作管理監察工作,通過內部流程監控,防止內部流程漏洞引起內部人員面對巨額利益的誘惑鋌而走險。同時,建立針對各個部門專門的監督辦法,制定相關危機處理制度,從根本上避免法律危機的產生。

3、與客戶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商業銀行信貸所涉及的法律糾紛,大部分與客戶有關,因此及時與客戶做好溝通,明確雙方責任和義務。在業務交往中向消費者宣傳信貸法律知識,幫助消費者維護合理權益,完善前期的交易事宜。避免因責任不清,簽署項目條款模糊,由客戶產生的法律風險。

4、增強銀行全體人員的法律意識

商業銀行的所有信貸業務流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要與法律知識打交道,所以要加強銀行內部人員從上到下的法律意識。首先,信貸業務人員要有法律風險意識,認識到工作活動中法律意識的缺失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學習和宣傳培訓活動,將法律知識宣傳應用列入基本的員工技能培訓中,激發員工主動學習法律風控的積極性。法律法規的學習包括法律法規、貸款新規、會計制度,以及銀行內部規定。其中銀行內部規定是重中之重,銀行內部規定的學習讓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有據可查、有理可依,可以有效的避免合規風險。[3]在危機意識樹立的前提下,由銀行內部防控機構針對每一項業務流程可能產生的法律危機,制定專門的法律風防制度,形成一個完善、統一的良性循環系統。

5、優化法律訴訟途徑,提高應對能力

在危機產生前要注意風險的防控,降低風險出現的幾率。但危機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當面對法律風險時,銀行風控機構要及時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因法律訴訟造成的損失,爭取維護自身權益。這就要求銀行在訴訟過程中提高訴訟效益,盡可能取得最好的結果,做好前期數據資料的全面備案,及時跟進事件的發展和調查,把握訴訟進程,爭取占據有利地位。事后總結經驗,做好法律評估分析,避免以后同類危機的出現。

三、結語

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繁雜,業務客體身份多樣,涉及金額數目大小不一,業務情況復雜多變。因此,在銀行運營過程中出現法律風險是不可避免的。商業銀行應該加大業務法律風險防控力度,做好前期危機預防和評估工作,優化防控管理結構,為銀行更好的可持續運行和經營管理構建優良環境,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李加禮 單位:北京市密云區煙草專賣局

參考文獻:

[1]沈連祥.芻議商貿企業如何有效利用供應鏈金融融資服務——一個基于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視角[J].中國商貿,2014.15.167-167.

[2]李森,劉媛華,于明亮.商業銀行信貸業務風險預警——基于灰色系統理論Logistic回歸的實證檢驗[J].科技與經濟,2015.28.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