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場化程度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4 03:24:00

導語:利率市場化程度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利率市場化程度研究論文

摘要:1996年以來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利率在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不過,我國現在利率體系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本文指出了這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市場基準利率貨幣政策

我國利率管理體制經過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動利率市場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特別是1996年以來,利率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利率體系的市場化程度逐漸提高,利率在經濟運行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國整個利率體系的市場化程度是比較低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調整的靈活度不夠,金融機構自主確定利率水平和計結息規則的權限較小,不能完全根據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變化而靈活變動,決策程序復雜,利率杠桿的調節作用發揮時滯較長,難以適應今后金融機構成本管理、金融創新和市場競爭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場基準利率。基準利率是在整個利率體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約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從某種意義上說,基準利率的選擇和確定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步驟。一般來說,基準利率應當具備以下特征:首先,市場參與程度高,能客觀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市場影響力大,與其他利率有較強的關聯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銀行調節以體現其政策意圖;第三,穩定性好,風險較小。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同業拆借利率、國債利率(發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貼現率和再貸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備條件承擔基準利率的責任。

市場缺乏防范利率風險的機制和手段,利率監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幾年來,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風險累計增加,但金融機構缺乏有效的風險防范手段,市場尚不能提供適合的風險對沖工具,利率監管的重點尚未從檢查處罰利率違規轉移到防范利率風險上來。

從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來說,就是要建立一個以貨幣市場利率為基準,市場供求發揮基礎性作用,中央銀行通過各種市場化政策工具調控貨幣市場利率,并通過它來對利率水平和結構以有效影響的體系。鑒于當前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進一步加強貨幣市場建設,進一步拓展貨幣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充分發揮貨幣市場功能,建立起我國以場外市場為主體、場內市場為補充的統一、高效、開放的貨幣市場,并以此提高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水平和市場化方式籌資能力。

進一步健全金融機構內部定價機制、成本約束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引導并督促商業銀行加大投入,重視并充分利用新的電子信息設備,采集、分析各種數據信息,建立科學的成本定價、內部授權、利率風險預警等先進管理制度。

提高市場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風險。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證金融機構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加強利率調控和監管,規范金融機構利率行為,提高市場利率的透明度,正確引導金融機構和其他社會公眾對市場利率的理性判斷;出臺利率風險指引,強化金融機構利率風險意識,提高利率風險管理水平。

進一步增強監管能力和調控能力。放開利率管制,銀行必須具備自我約束能力,同時有關部門要能夠適應新的商業銀行定價機制,進行審慎性監管。否則,利率市場化改革出現風險的可能性會增大。在穩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要加強對金融機構法人的利率監管。各金融機構一級法人統一管理本系統利率,負責制定有關規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調整等。人民銀行要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積極進行調控,加強對行業自律組織的指導,對已經放開的存貸款利率建立行業自律約束機制。

改變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壟斷化局面,改變商業銀行所有制結構,對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同時,加快民營金融機構的建立,提高市場競爭的充分程度,適應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解決利率市場化改革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匯率政策和國際收支政策等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配合問題。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提高利率與匯率變動的聯動性,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加大,必須加強利率與匯率政策的協調,維護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此外,我國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宏觀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利率改革進程還要考慮與國際收支政策,特別是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政策的協調,應按照先實現經常項目可兌換,然后實現利率市場化,最后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次序進行,以有利于我國掌握經濟金融發展的主導權,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

參考資料:

1.黃達,貨幣銀行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左科華,關于利率市場化的思考,國際金融報,2004

3.易憲容,中國利率市場化路還有多長,中國經濟時報,2003

4.王萌,積極推進中國市場化改革,中國金融,2003

5.李揚,利率匯率市場化過程需5-10年才能完成,中國證券報,2003

6.邵伏軍,中國利率市場化問題、經驗與展望,經濟觀察報,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