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15 10:57:00

導語:政府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改革論文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中國政府改革在職能轉變、機構精簡、體制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十七大后,新一輪的政府改革隨之而來。在對我國各階段政府改革內容及特征梳理的基礎上,提出了進一步深化我國政府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政府改革;特征;完善

1我國歷次政府改革的內容及階段性特征梳理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全面轉型,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的政府改革也歷經了數個階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圍繞著建立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要求的政府體制,我國已經進行了五次政府改革,十七大以后,新一輪的政府改革又開始了。經過歷次政府改革,我國政府在職能的轉變、機構重設、結構優化、人員精簡、政風建設、鄉鎮改革及城鄉一體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然而,不難看出,我國的政府改革很大程度上都是從政府自身的結構因素上啟動的(政府機構與人員的精簡、行政區劃的改變、行政運作的改進、行政職能的重新設計等方面)。這是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政府改革的基本模式。這是一種單邊改革,即這種改革在空間上僅僅局限在政府的組織與組織職能上面,在時限上僅僅局限在政府職能與社會需求不太符合的時候。雖然它能夠優化構成政府內部各要素的結構方式,促使政府組織結構的完善,能夠強調政府改革在整個改革布局中的重大作用,凸顯了政府改革必備的相關條件,能夠為政府改革營造氛圍。但是,有效的政府改革從來都只能在與政府相關的社會政治建構之間展開,這樣才足以收到預期的改革效應,而不至于將政府改革窒息在政府運轉的狹小空間之內。因此,單邊的政府改革總是修補性的、滯后性的,也是難以真正奏效的。

2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改革

2.1邊際互動的政府改革

它指的是基于國家權力的整體結構綜合考量基礎上的政府權力結構改善與政府職能改進。這一政府改革思路,不是將政府從綜合的國家權力體系中抽象出來,作為單獨對待的權力機制,對其加以要素性的改進,并試圖就此提升政府的結構合理性程度與效能水平,而是將政府權力體系放置到整個國家權力體系中加以衡量。

要理順關系,科學合理地界定行政職能,要正確界定黨政關系(如何劃分、定位、互動、推進)、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個人之間的關系;明確不同層級政府之間職責功能的重點與關系、權力范圍與任務,尤其是要明確地方政府定位;鼓勵第三部門與公眾的參與。

2.2真正樹立法制在政府改革中的權威,完善監督機制

法制的嚴重缺位,會直接影響了法制作用的發揮,使得政府行為隨意性、主觀性程度增大,會導致改革中人為因素的加大,為“人治”提供了可能。從長遠看,我國的政府改革如果沒有法制的跟進,那么政府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都將是一紙空談。

政府要有明確的守法觀念,這不僅僅是依靠政府的自覺行動,還必須要有外在的審查和監督機制。完善的監督機制應包括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其中,紀檢監察、審計、統計等監督屬于組織內部的監督,社會組織、民間團體、新聞媒介和普通公民的監督屬于外部公眾監督。要大力強化外部監督。在實際操作中,監督和被監督方往往在力量上呈現不對稱,監督軟弱,其效力往往取決于被監督方的主動接受。因此,監督制度的完善,關鍵是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給監督方以力量。

2.3政府改革要高度重視制度設計和整體設計

制度具備引導和規制的雙重作用,制度設計能夠為政府改革提供內部動力。完備的制度是政府改革的重要依據和動力來源,更是改革取得成效的基本途徑。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制度設計,對未來政府管理的模式、運行機制等根本性問題,形成目標共識;另一方面,還要對政府改革、事業單位改革,政府對民間組織的管理,政府與社會公眾的互動等,進行整體設計,注重綜合配套改革。

健全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度,問責本身有很大的隨意性和人為色彩,缺乏責任的細則,責任本身沒有細分、比較模糊,也缺乏具體的考核機制和程序。要明確問責范圍,規范問責程序,加大責任追究力度,從而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完善行政審批制度,將許可與責任掛鉤,建立聽證制度,從源頭上杜絕腐敗。

2.4“整體政府”模式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整體政府”意味著在公共政策與公共服務的過程中,要采用交互的、協作的和一體化的管理方式與技術,促使各種公共管理主體(政府、社會組織、私人組織以及政府內部各層級與各部門)在共同的管理活動中協調一致,達到功能整合、有效利用稀缺資源、為公民提供無縫隙服務的思想和行動的總和。

當前,我國政府機構數量仍然較多,部門林立、職能交叉、權責不明、協調不暢、互相沖突的現象嚴重,政府服務質量不高,公眾對政府的信心不足,公信力較低。通過“整體政府”整合機構的做法,圍繞政府職能定位對現有部門的職能進行解析,根據職能同類、便于協調、運行高效的原則對部門進行優化組合—“大部制改革”。把相同或相近的政府職能進行整合、歸并,綜合設置政府機構,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在職能行使程序上,統一行使決策和監督職能,分類行使執行職能。對政府組織外部各公共服務主體運用跨部門和機構協作的方式與方法進行整合。力求在政府組織、企業組織、非營利組織及廣大民眾之間建立良性互動的協調配合機制。建立和諧的行政文化,形成良好的氛圍。

2.5擴大公民參與,注重溝通,構建透明政府

要進一步確立公眾的主體地位,建立政府、媒體、公眾之間的溝通互動機制,構建平臺,推行電子政務,實現政務公開。公民參與有助于建設陽光透明的政府,公眾的聲音進入政治議程能夠使政府公共政策真正代表公平、公正、正義,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能夠使政府更好的服務于大眾從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袁方成.我國政府改革的間斷性特征:分析與前瞻[J].社會主義研究,2008,(3).

[2]任劍濤.政府何為?——中國國政府改革的定位、狀態與類型[J].公共行政評論,2008,(1).

[3]劉玉.政府改革的前景目標及路徑選擇[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9,(3).

[4]毛壽龍.中國政府改革額過去與未來[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2).

[5]汪玉凱.政府改革三大誤區[J].中國行政改革,2005,(9).

[6]曾維和.西方政府改革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理論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