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危機管理探究論文
時間:2022-02-07 05:24:00
導語:地方政府危機管理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地方政府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失誤行為
通過對現實事例的歸納總結,可以將地方政府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失誤行為主要概括為以下三種類型:
(1)瞞而不報,隱而不發,即政府職能出現了“越位”。有些地方政府在其所轄區域內出現突發公共事件時,傾向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竭力隱瞞事件的真實情況,淡化事件的嚴重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為了防止真相外露,甚至進行上下勾結,實行新聞封鎖。
(2)消極應對,心存僥幸,即政府職能出現了“缺位”。有些地方政府在遭遇突發公共事件時,不是立即投入到救災過程中去,著手彌補和挽救由該事件造成的損失,而是希望借助于中央的力量來化解由該事件引起的一系列危機,導致中央有關部門及人員出現事多繁重的情況。
(3)瞻前顧后,措施不力,即政府職能出現了“錯位”。地方政府在處理公共危機時,這類行為最為常見。它表現為事件發生地的地方政府雖然也試圖積極介入到處理突發事件的過程中去,卻由于本身的偏差或考慮不周,特別是官僚主義和教條主義的影響,導致其各項舉措非但無法搶險救災,反而因為不能滿足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及時性要求,貽誤戰機,激化矛盾。
上述三種類型的行為代表了有些地方政府在處理突發公共事件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它們的具體表現形式雖然各有區別,但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和對政府自身形象的損害卻是同樣嚴重的。
2地方政府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失誤原因
地方政府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失誤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存在于如下幾個方面:
(1)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公共危機的防范不夠重視。有的地方政府只顧本地的經濟發展,對危機爆發的預控不夠關心,缺乏警惕。因而在機構設置、應急的管控處理方面存在較大缺陷,工作重心在“堵”和“治”上,而不在“防”上。畢竟“亡羊補牢”式的防范總沒有未雨綢繆的應對來得從容。另外,有些職能部門監管不力,甚至出現腐敗現象。
(2)危機管理中的管控機制不健全。管控部門設置分散,一次突發險情往往涉及多個機構部門,需要各部門協同作戰,充分發揮各自作用。倘若各部門步調不能協調統一,勢必對整個險情的駕馭極為不利。另外,險控管理缺乏規范,專業人才供給脫節,在相關人才的培養方面嚴重滯后,尤其在知識結構和技能水準上脫離實際形勢的發展要求。
(3)在危機管理中缺乏恢復機制。在危機事后的處理階段,政府一方面需要妥善處理有關政治影響、經濟損失等恢復性問題;另一方面還需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以修正組織的日常決策和應急處理系統,因此需要一個完善的運行機制。而現階段,我國在這一方面還處于“缺位”狀態,危機的善后處理多依靠單方面國家財政,缺乏多渠道多方式的恢復動員機制。而且,危機決策處理的事后校正機制也不夠健全,不太妥當。
3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的對策
目前,隨著各地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日益重視,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也在不斷地加強。為了更系統、更科學地處理好各種突發公共事件,根據事件發展過程的規律,提出以下幾條措施和看法:
3.1建立公共危機預警機制
針對所有可能發生的公共危機事件(包括可能造成嚴重損害社會健康的重大傳染疫情,具較大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以及一些危及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等等),須建立能全面有效預測、防范的預警機制。該機制強化政府責任,從中央到地方分別制定出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建立突發事件的預警監測制度,定期、定點對險情的發生及其可能的危及范圍進行科學預測,并采取相應防范措施進行避害或將危害的發生縮小在最小范圍。而且,預警機構還需設立災情防范標準并做到分級別預警與分級別抗災??傊?,有效的危機預警機制能使危機及其危害在其發生之前就掌控于帷幄之中。
3.2建立突發事件應急機制
為做到處變不驚,對待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措施應做到“常備不懈”,應設立常設機構,力爭做到一個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指揮中心。指揮中心由發生險情的所在管理部門牽頭,其它相關部門予以配合。由于任何突發公共事件的出現都不可能僅局限于某一部門或領域,其處理具有系統性,它必然需要諸多部門的協調配合,突發情況一旦發生,就有一個專門的政府機構進行應對,建立一支隨時能夠處置突發事件的機動應急隊伍;同時還要有效整合各種社會資源,重視和發動非政府群眾團體組織參與處理突發事件。并且在危機處理中形成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處理渠道,使突發事件處理機制走上法制化軌道。政府職能也由此轉變,使之更傾向于進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
3.3完善信息披露機制
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及時準確的信息公布,可以釋放出巨大的社會力量,形成“同舟共濟”的團結局面,避免大規模的社會恐慌。同時公開和公享信息,也有利于爭取國際社會合作,實現研究上的突破,盡快解決問題。同時,還需完善信息的上報制度,嚴格限定險情發生地的當地政府在接到險情后向上一級政府通報的具體時限,不得影響險情的管控。
3.4建立財政資源動力機制
危機管理中,政府財政預算投入不足,使危機的預控、管控及善后恢復都嚴重滯后,難以應對突發險情。因此,必須在財政上予以有力支持,建立突發事件應急基金,并對危機管理所必須的監督檢測、設備維護及技術人才儲備給予重視,將其所需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從法律上給予切實的物質保障。
3.5完善人才儲備機制
公共危機處理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并涉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后備人才能否有效的供給是能否最終戰勝危機的關鍵所在。因此,后備人才的培養及儲備人才機制的建立就顯得非常重要。針對突發危機處理的人才培養,既應注重素質的全面提升,又要做到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尤其在危機預控、管控及應急處理等方面,增加人才的儲備經費,加強對應急管控的演練力度。一旦危機爆發,抗危斗爭的有生力量能夠得到有效充足的供給。同時,進行全民性的防災教育。也應納入危機人才培養的工作范疇。通過幫助公眾樹立正確的公共危機意識,從而增強公眾自身的自救能力。
3.6完善干部問責糾錯機制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是不容許出現不負責任的官員的。資料顯示,由公共危機掀起的“免官潮”,使許多高官紛紛下馬。查處瀆職干部體現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的整體形象,因而社會各界叫好之聲一片。但是,免官潮的出現也正反映了我們在干部的問責糾錯方面存在深刻的機制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使問責糾錯機制更加規范,而不至于使官員下馬僅僅成為危機處理中“權宜之計”的應急行為。尤其,對于官員的罷免也須建立合理科學的運作機制,使其符合嚴格的法定程序,并與其法律責任相匹配。同時,還須對官員的行政責任給以嚴格界定,使其在職責范圍內勇于擔當,而不上交問題而轉移責任,以致造成工作的拖延與被動。總之,官員的問責糾錯既不宜矯枉過正,損傷原有的制度與原則,又要實現行政責任與行政權力相統一。
3.7建立公共危機管理制度的評估機制
從每次突發事件產生的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對公共危機管理制度自身作出評價,使制度本身具有自學習和自適應性,從而得到不斷的完善和發展,確保其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更新能力。
3.8建立善后恢復的保險機制
公共危機過后,社會經濟各個方面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特別是在民眾的心理方面,影響極大。通常人們在災后較消極悲觀,甚至人生觀與世界觀都會發生重大改變。另外,人氣也極為蕭條,嚴重影響經濟的元氣恢復。因而保險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對于災后的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此次臺風而言,一些相應的保險條款的兌現,為許多災民的生活給予一定程度的幫助,更是在心理上給予了相當大的信心支持。當然,善后恢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實踐證明,只有動員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參與才能做好這項工作。
4結束語
突發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危機管理問題是比較復雜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能力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的支持和幫助。相信在地方政府的正確決策和領導下,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定能戰勝各種突發公共事件引發的危機,將損失減少到最小限度。
參考文獻
[1]李晨,薛立強.突發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的職能缺失及其對策研究[J].理論月刊,2006(10):64-66.
[2]曾國平,許峻樺.論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建立與完善[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0(3):52-54.
[3]張維平.突發公共事件社會力量的動員與參與機制的社會學分析[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6):17-18.
摘要:從臺風“羅莎”這一自然突發公共事件對有關地方的影響出發,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引出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問題。接著從地方政府處理突發公共事件的失誤行為、失誤原因及其相關對策等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探討,并根據事件發展過程的規律,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對策,建立或完善一些機制,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和指導價值。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地方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
- 上一篇: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理論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