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政府信用的必要性和方法論文

時間:2022-10-21 11:39:00

導語:提升政府信用的必要性和方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政府信用的必要性和方法論文

摘要:社會和諧是我國政府施政的價值目標,政府信用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合法性,是實現政權穩定、政治民主,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政府信用還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是促進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實現人民生活相對安康的重要支撐。政府信用也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設精神文明,促進和諧社會文化發展和推動資源合理利用,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環境和諧的保障力量。應從樹立善治的理念,加強行政文化建設,增強政府信用意識;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動政府自覺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強化政府的信用行為三方面切實提升政府信用。

關鍵詞:政府信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障

“政府是由現實的少數人員組成的受一定傳統、習慣、法令、規章約束公共事務管理行為的制度化了的行使公共權力的組織機構體系。”[1]政府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系統,其宗旨就在于為全體人民服務。政府信用就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秉承以人為本、誠心為民的理念,認真恪守并有效履行法定權力和職責,科學制定和依法執行政策,信守對民眾的承諾或約定而取得民眾的信任。政府信用以政府能力為基礎,這不僅包含一定的要求能力,即制定并執行政策的能力;還包括相當的支持能力,也就是體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應性和服務性[2]。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著力建設和諧社會”列為政府要突出抓好的三大任務之一,這標志著在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政府將發揮主導作用,而這種主導作用發揮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信用的高低。

一、政府信用對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

1.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

政府信用是實現政權穩定、政治民主,促進和諧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主導力量,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因為政府信用直接關系著政府的合法性問題。政府合法性的直接基礎是人民的信任和認同,而認同又源自政府信用。良好的政府信用有利于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回應,形成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理解、信任、支持的“政通人和、穩定有序、充滿活力”的局面,這樣就為政令的施行奠定了基礎,為政府成功地工作創造了條件。由于政府權力由人民賦予,政府講信用首先就要保證權力屬于人民,并按人民的意志行使權力,保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府信用還是政府權威的重要來源,是政府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基礎。權威意味著民眾真心愿意服從政府的領導,認同和支持政府及其行為,是政府實現管理職能的基礎。和諧社會政治發展的目的是要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而政府的誠信道德本身就是政治文明中行政倫理的一個重要范疇。同時,作為一種文明的政治理念,政府信用要求政府是一個法治政府、責任政府、透明政府、公正政府、廉潔政府,要求政府在履行職能的過程中體現正義、公平、民主的價值理念,這恰好與和諧社會對政治文明的訴求相契合。而且,政府信用制度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講信用的政府就是要通過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來提高政府的政治權威,推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建設。

2.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物質文明的重要支撐

政府信用是促進和諧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物質文明,實現人民生活相對安康的重要支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起點,政府信用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運行的重要保證。“沒有信用,就沒有秩序,市場經濟就不能健康發展”[3],而信用規則的制定、市場主體對規則的履行又有賴于良好的政府信用。政府信用最根本的表現是政府通過制定和執行政策,來管市場管不了、管不到、管不好的事情,確保和維護市場經濟主體的獨立地位,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要求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為市場機制作用的發揮創造條件。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要素是要有一良好的投資環境,包括政策環境、基礎設施、服務環境等,而政府信用則可以為經濟的發展創造優良的信用環境,從而吸引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政府信用還是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建立的前提,是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石。良好的政府信用可以降低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物質財富。因為講信用的政府執法公正,信息公開,這就可減少市場經濟主體的信息搜尋費用、溝通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進而提高經濟效率。而且較高的工作效率和較低的行政成本,也間接地增加了物質財富。此外,政府信用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和財富,良好的政府信用能夠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所謂“政令信者強,政令不信者弱”[4]。

3.政府信用是和諧社會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量

政府信用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設精神文明,促進和諧社會文化發展的推動力量。信用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推進器,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支撐民族進步的脊梁。信用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是“信用至上”、“信譽為重”,“誠信光榮,失信可恥”,其主要內容是確認和信奉信用是公民立身立業之本、企業生存發展之本、國家繁榮昌盛之本的意識,確認和信奉在平等的基礎上互利雙贏的意識,確認和信奉依法經營、循章辦事的規則意識。信用文化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社會信用系統的核心的政府信用對全社會的信用建設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是衡量社會精神文明水平的一個標尺,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孔子曰:“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一個社會道德標尺的確立,必然是比照這個社會的領導群體來確定的。沒有守信的政府,便不可能有守信的公民,也就不可能建設一個信用社會,社會和諧就只能是鏡中月、水中花。所以,作為官德的一個基本內容——信德對民風和社會的道德風尚有著不可忽視的導向作用。為政者守誠講信,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就能為人民群眾樹立良好的榜樣,促使人民重視信用。一個講信用的政府能提高全社會的誠信道德,培養社會的信用意識,有助于信用從狹義性、功利性向本原性的提升,從而促進和諧社會信用文化的發展。

4.政府信用是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的保障力量

政府信用是推動資源合理利用,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環境和諧的保障力量。人與自然和諧,即人與所處的環境和諧共生,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資源。講信用的政府是責任政府,生態責任是政府信用的題中之義。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濟飛速發展,但資源消耗巨大,環境破壞嚴重。按照這種發展模式,不僅當代人的發展不能得到持久的資源支持,后代人的發展權也將受到嚴重損害。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5],“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化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控制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6]。生態問題的癥結就在于人類濫用自然、涸澤而漁的方式損害了文明持續發展的自然基礎。沒有了生態文明,一切文明也就沒有了享受的前提。所以,近年來尊重自然規律、維護代際公平、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造“綠色GDP”、實現科學發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等都被政府奉為重要的執政理念。

二、提升政府信用,促進社會和諧的途徑

理論上講,政府守信就要求政府履行其管理社會、保證人民安全、維護社會秩序與公眾利益等政治、經濟責任與義務;而現實中的行政腐敗、決策隨意、行政不作為、官僚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等政府失信行為,已成為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強政府信用建設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1.樹立善治的理念,加強行政文化建設,增強政府信用意識

善治的基本要素是法制、透明、責任與回應,這就要求優化政府的價值取向,樹立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大力培養政府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強化其信用意識,增強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守信的自覺性。務必做到言出有據、言而有信、嚴格執法,提高行政水平和決策能力,減少決策失誤和管理失職,避免投機性行為帶來的政府失信。行政道德是公務人員起碼的行政從業規范準則,公務人員要把守信作為行政道德建設最基本的內容和規范,使誠信成為公職人員的最基本的義務和行政觀念。應轉變工作作風,克服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強化履職盡責的公仆觀,強化勤政廉潔的人生觀,做到為官治世求“正”,為民服務求“真”,為公立業求“實”,為人行事求“信”。同時,加強行政文化建設,推動政府信用文化發展,使其“由人治型行政文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轉變、由集權型行政文化向參與型行政文化轉變、由封閉型行政文化向開放型行政文化轉變、由一般型行政文化向專業型行政文化轉變、由管制型行政文化向服務型行政文化轉變、由全能型行政文化向分化型行政文化轉變、由擴張型行政文化向約束型行政文化轉變。[7]公務員之家

2.合理定位政府角色,推動政府自覺和政府再造,提高政府信用能力

應對政府進行合理定位,促進政府的職能轉變,建設有限政府。政府應履行創造環境,制定政策,監管市場,提供服務的職能,弱化其經濟利益主體的角色,切實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系,讓企業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應增強政府的法律觀念,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權威,保持政策的統一性與連續性,建構法治政府。應實現政務公開,及時政府規章、措施和政務信息,建立信用信息披露平臺,完善決策聽證、人民建議征集等制度,增加政務活動的透明度,建設透明政府。應簡化行政程序,推行電子政務,講求廉潔高效,強化危機防范與治理,建構有效政府、廉潔政府、服務政府。政府守信的條件是政府既要具有一定的要求能力(制定并執行政策的能力),更要具有相當的支持能力(體制和政策的包容性、回應性和服務性)。應增強政府的自我規約能力,自覺地建立自我規束機制,限定自身行動的權限、程序及領域,提高政府的要求能力。應自覺輸入時代信息,轉變行政觀念,通過向社會和公眾提供優良的公共產品,來引導、推動、促進社會的快速、均衡、穩定、持續地發展進步,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另外,應滿足社會成員的特定要求,還要包容和支持公民泛化的要求,同時培養公民及社會自主發展的能力,提高政府的信用能力。

3.進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強化政府的信用行為

“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8]完善的制度體系是政府信用的保障,應完善政府信用的實現機制,建立失信懲戒機制,完善政府失信的救濟機制(國家賠償)。要完善監督(司法、媒體、社會)和制約機制(行政訴訟、行政復議),充分利用現有的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和行政訴訟法,從行政權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形成對各級行政機關的監督制約機制。優化人事制度,建立政府信用考評機制,把考評結果記錄在案,作為獎懲依據。依法界定執法職責,科學設定執法崗位,規范執法程序,健全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對有關執法文書立卷歸檔。實行重大政策的人大代表表決制度,廣泛推行政策制定的聽證會制度等等,形成公開化、民主化的決策機制。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實行重大事故責任倒查制度,減少政府行為過程的主觀隨意性和偏差,還可以借鑒西方一些國家的做法,實行決策受益或受害情況申報或告知制度。如果決策部門的一些公務人員將因這一部門的新決策的出臺而受益,那么就要申報,必要時還應回避,不參與決策過程。

參考文獻:

[1]喬耀章.政府理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8-9.

[2]金太軍,袁建軍.和諧社會視角下的政府能力考量[J].社會科學戰線,2006,(4).

[3].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2001-11-27.

[4]荀子·議兵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927.

[7]韓瑩瑩.論中國行政文化的現代化[J].理論與改革,2002,(1).

[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