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職能與政策調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03 04:09:00
導語:財政職能與政策調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998年11月20日財政部科研所、中國財經報社、經濟科學出版社在京聯合舉辦了“改革和發展中的財政理論與政策”研討會。來自財政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貿委、中國人民銀行等中央部委,以及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研究機構、院校的專家、學者、官員及在京的20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上,專家、學者主要圍繞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及影響、今后財政政策的取向、國債的運用、稅制的改革及財政職能的定位及與貨幣政策的配合等一系列實踐與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與會人員提交了30篇論文,限于篇幅這里只就部分會議發言中的主要觀點簡介如下。
(一)關于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
由于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及我國需求結構的變化,原有的供給制約轉變為市場需求制約,為解決需求不足,實現擴大內需的目標并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以來,我國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會專家認為:與貨幣政策相比,以擴大支出為主要內容的財政政策時滯短、作用效果明顯,是當前可供選擇的反經濟周期重大措施。財政部綜合司叢安妮副司長對積極財政政策的主要內容做了介紹:(1)增發1000億元國債專項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中央財政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增加180億元支出,專門用于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費保障和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及抗洪救災等。(3)發行2700億特種國債用于補充國有獨資銀行資本金。(4)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加強對出口退稅的管理,努力保持外貿出口的增長。(5)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調整進口設備的稅率,免征關稅或進口環節的增值稅。(6)簡并收費項目,減輕企業負擔。
與會專家認為:采取積極財政政策,除了可以直接增加投資和消費、刺激國內需求外,還能通過補充和增加建設項目資本金,為銀行擴大貸款創造條件。初步測算,1000億國債資金的使用大致可使銀行增加配套貸款1000億元,如將投資乘數效應計算在內,預計1998、1999兩年可以拉動經濟增長2.5—3個百分點。
財政部基建司丁先覺司長還具體介紹了當前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情況和效果。他指出:從1000億元國債專項資金涉及的投資項目看,安排的2100多個項目的概算總投資超過16000億元,地方財政除承諾歸還轉貸資金外,還配套投資500多億元。從1998年的總體情況看,財政用于基本建設投資的資金,對加大基本建設投資的增加幅度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對于進一步改善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狀況,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基礎條件十分有利。
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增長很快擺脫了1998年初的低迷狀況,從下半年開始迅速回升。1—9月,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35.6%;第三產業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32.5%.從地區分布看,呈現東部地區主導,西部地區增長突出的特點。
丁先覺司長還對1999年的財政投資政策做了分析:1999年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仍將保持相當的貢獻率,要求財政繼續實行適度積極的財政投資政策。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遠未消除,前景尚難預料。進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預計不高,勢必要繼續實行保持國內需求的政策,投資是內需的重要方面,必然要保持一定的增幅。第二,1998年的投資增長對財政投資政策的依存度較大,慣性較強,難以急劇收縮。第三,國內經濟環境仍將對財政投資政策有一定依賴。具體財政政策可以考慮幾點:一是適當增加預算內基建投資支出,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大湖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國家開發銀行等準財政實體的貸款規模保持在1998年的水平左右;三是繼續在稅收和財務政策上鼓勵企業投資。
(二)關于中長期財政政策的取向。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靠發債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否則國家財政經濟無法承受,而且孕育著巨大的風險。叢安妮認為,盡管我國財政赤字和債務余額占GDP比重較低,均未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有發債的余地,但目前我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及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均較低,持續采取大規模發債的辦法刺激經濟易引發財政危機。此外,我國金融體系中存在大量呆壞賬,國有企業及其他公共部門存在隱性赤字,需要在改革中逐步消化,以防范金融風險。最后,從國際經驗看,如果將短期刺激政策長期化,容易導致不良的機制性結果,即經濟增長對財政刺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所以,從中長期看,我們還是要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當前采取的積極政策與適度從緊的中長期政策并不矛盾。在目前,我們應注意把握財政政策實施的力度,保持短期調節措施與長期政策目標的協調。
(三)關于國債的使用效益。
千億國債效益如何?代表們對此表示了擔憂。因為這次啟用財政政策進行積極的反周期宏觀調控,各級財政對這個轉變準備不足。一是項目儲備不足,有些項目未進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二是認識不足。沒有充分認識這些資金使用的宏觀調控目的,仍然停留在過去有錢就要、有項目就上的水平上。一些地方或者上報項目不符合中央規定,或者任意挪用,改變用途,或者在劃撥資金的時候拖拖拉拉。這些問題勢必會影響到1000億元國債拉動經濟的效果。
國務院研究室宏觀司李曉西副司長認為,發債的原則應該是“透支未來,造福后代”,用在基礎設施上是很正確的。對于怎樣發揮發行國債這一財政政策的效率,他認為:一是要調動社會資本。光靠財政撥錢是有限的。這里需要有政策,政策搞得好,社會資本就可以調動起來。二是基礎設施投資要有具體定位,要投見效快的項目。此外,發債、用債、還債要聯動起來。還能發多少債,和用得怎么樣是有關系的,用得好,多發點問題也不會太大。同時還要協調好部門之間的關系,要有制約機制,應該是“發債有度,還債有序”。代表們認為,啟動經濟關鍵還是要啟動消費和社會資金的投入,上邊熱下邊也要熱。李曉西認為,今后財政可采用間接的方式,運用貼息、減稅等政策杠桿來啟動消費和民間投資。還要注意財政杠桿與金融杠桿的協調配合,短期國債就是二者運用的交匯點,即可以運用財政手段籌集資金用于建設,也可以運用金融的公開市場操作,因為它的作用遠大于利率的調節作用,而這也是財政與銀行結合的操作。
(四)關于稅制改革。
從中長期看,財政要想更好地發揮作用,還必須通過改革來完善和壯大自身,而突破口就在于改革和完善稅制。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劉佐副所長認為下一步稅改的突破口應是“費改稅”,即從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范政府收入制度入手。首先,合理調整稅負。應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分配格局,擴大稅基,加強管理,今后將現在稅收占GDP11%左右的水平提高到20%以上。其次,優化稅制結構。主要包括合并重復設置和性質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稅種。開征社會保障稅、不動產稅、遺產和贈與稅等稅種。取消、合并某些特定目的稅;逐步擴大直接稅所占的比重,降低間接稅比重。適當下放地方稅立法權,提高地方稅所占的比重。
劉佐指出:目前我國需要完善的稅種主要是:1.增值稅。今后應擴大征稅范圍,逐步實行消費型增值稅,適時適當調整稅率,減少過多的稅收優惠。2.消費稅:適當擴大征稅范圍,提高奢侈品和高消費項的稅率。創造條件將生產環節征稅改為消費環節征稅。3.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應盡快完成內外兩套企業所得稅的統一;合理確定稅基;以稅率分享方式劃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個人所得稅要逐步推行綜合征稅制,合理確定稅基,實行適度的超額累進稅率。此外,要結合資源產品價格調整,逐步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調整稅率。逐步降低關稅稅率總水平,合理調整稅制結構,取消不適當的稅收優惠,嚴厲打擊走私。另外,還應強化征收管理,造就依法治稅的社會環境,努力降低稅收成本。
中國財經報社白伊宏副總編輯認為,我國的稅收以流轉稅為主,所得稅所占比重日益降低。而流轉稅對于經濟總量和經濟周期變化來講,是置身于事外,進而是中性態度的。所得稅可以隨經濟周期變化而逆向變動,因此具有很強的調節宏觀經濟的作用。他認為,應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步降低流轉稅稅率,提高所得稅稅率,加大所得稅占整個稅收的比重。建立所得稅為主的體制,有利于財政的反經濟周期運作。
(五)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職能的定位及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與會專家還認為,應深入研究世界經濟與我國經濟的運行規律、相互影響及作用力,正確判斷經濟運行周期,以便為我們制訂財政、金融政策,靈活調控經濟打好基礎。而此次啟用財政政策、擴大內需也引出一個理論性的問題,即財政作為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的作用應該如何認識,進而應該如何豐富財政政策和財政理論。
財政部財政科研所何盛明所長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成熟市場國家比,我國政府承擔著領導國家工業現代化、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及完成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重位。由此我國財政除了承擔西方財政所要求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三個基本職能外,財政必須支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財政必須支持改革和為轉軌服務,財政必須在防范風險中起主導作用,財政在擴大內需、治理通貨緊縮中勢必要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陳共教授認為,過去財政宏觀調控能力很弱,1998年應是一個轉折,財政必須對經濟發展實施更加積極的調控。過去主要是基建規模的調控,是總量調控,所以銀行起主導作用;現在經濟出現的是結構性問題,金融手段有效性下降,財政必須起主導作用。政府在優化結構方面想干些什么,主要靠財政,要讓銀行保持獨立性。不能讓它代替財政執行職能。
中國財政雜志社郭代模副社長認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兩大重要工具。兩大政策調節的手段、方式、方法、傳導途徑都不一樣。這就要求兩大政策必須協調配合,盡可能地減少政策間的摩擦,增強彼此之間的互動性,以更好地實現宏觀調控目標。如這次財政增發1000億元國債,不僅需要銀行部門積極承購,而且隨著增發國債所籌集的資金用于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銀行部門提供相慶的配套資金。這些無疑都是對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有力支持和配合。
- 上一篇:地方財政管理分析論文
- 下一篇:競聘稅政法規科科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