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財會關系處理論文

時間:2022-06-07 09:08:00

導語:稅收財會關系處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稅收財會關系處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稅率的選擇;減少稅前優惠政策;進一步規范稅前扣除項目;正確處理稅法與財務會計制度的關系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現行內資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稅法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稅率與內資企業所得稅基本相同,只是在征稅對象的選擇方面有所區別、比例稅率能體現稅收的公平原則和中性原則、多檔比例稅率或超額累進稅率雖然具有較強的調節功能等優點、多檔比例稅率在計算投資收益補稅、抵免等方面難度較大、改革開放初期這些優惠政策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消企業購買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稅前允許扣除的政策、提高工資、薪金稅前扣除標準、稅收和財務會計是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系的兩個事物等,具體請詳見。

一、稅率的選擇

我國現行內資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所得稅實行33%的比例稅率,考慮到許多利潤水平較低的小型企業,稅法又規定了兩檔照顧性稅率,即對年應納稅所得額在3萬元(含3萬元)以下的企業,暫減按18%的稅率征收所得稅,年應納稅所得額在10萬元(含10萬元)以下至3萬元的企業,暫減按27%的稅率征收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0%、24%、15%三檔,加上地方所得稅稅率3%,稅率與內資企業所得稅基本相同,只是在征稅對象的選擇方面有所區別。

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以后,是選擇比例稅率還是選擇超額累進稅率,是選擇一檔比例稅率還是選擇幾檔比例稅率,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筆者認為選擇一檔比例稅率為佳,其理由有三:

一是比例稅率能體現稅收的公平原則和中性原則,內外資企業可以在同等稅收負擔條件下開展公平競爭;

二是多檔比例稅率或超額累進稅率雖然具有較強的調節功能等優點,但是納稅人往往在適用不同比例稅率或適用不同級次所得稅稅率的應納稅所得額的臨界點上做文章,盡可能地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從而減輕稅收負擔。采用統一的比例稅率會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減少稅款的流失;

三是多年稅收征管工作實踐證明,多檔比例稅率在計算投資收益補稅、抵免等方面難度較大,往往產生歧義,給實際征管工作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另外,比例稅率不宜定得太高,按照發展中國家企業所得稅的平均水平和我國企業所得稅的實際負擔水平,稅率上限不宜超過25%,下限不宜低于20%。稅率太高將弱化吸引外資的能力,稅率定得太低會喪失國家既得利益。

二、減少稅前優惠政策

目前,在我國不論是企業所得稅法還是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中,都有許多優惠政策,如對內資企業中的校辦企業、民政福利企業、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新辦企業等分別享有不同的減免稅優惠政策,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有“免二減三”、“五免五減”和再投資退稅等優惠政策。應當承認,改革開放初期這些優惠政策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吸引了大量外資。但也應該看到,近些年來由于這些優惠政策的存在,出現許多新問題,如假校辦、假福利、假新辦、假外資企業相繼出現,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給稅收執法帶來難度。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合并以后,取消這些或類似的優惠政策,將會徹底根除這些問題,更有利于公平競爭,也有利于稅收征管。

三、進一步規范稅前扣除項目

第一,取消企業購買國債取得的利息收入稅前允許扣除的政策?,F行企業所得稅稅法中規定,納稅人購買國債的利息收入在計算征收企業所得稅時允許稅前扣除,這項規定在兩稅合并后應作調整。從利率來看,國債高于國家同期銀行的存款利率較多,購買國債已成為新的投資熱點,某些地方已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對其免征企業所得稅,相對銀行存款較低的利息收入征收企業所得稅顯失公平。同時,國家財政性補貼也應盡量減少,如果企業有這方面的收入,也應并入應納稅所得額征收企業所得稅。

第二,提高工資、薪金稅前扣除標準?,F行企業所得稅法規定,計稅工資的人均月扣除最高限額為800元,個別經濟發達地區確需提高限額標準的,應在不高于20%的幅度內報財政部審定,這個標準有些偏低。兩稅合并以后,稅前扣除計稅工資標準應上調,從我國目前生活消費實際情況看,以1500元左右為宜。經過多年的改革,我國已經取消包括實物分房在內等多項福利,低工資高福利的狀況已發生了變化,提高工資、薪金收入是必要的,以改善人民生活水

平,拉動消費,因為占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是社會需求、消費的主要方面。

四、正確處理稅法與財務會計制度的關系

稅收和財務會計是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系的兩個事物。稅收是國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重要手段,其職能是籌集財政資金、調節經濟和監督管理。由于納稅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產生納稅義務,同時,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活動又是按財務會計制度進行記錄和反映的,所以,稅收監督是對納稅人生產經營活動的監督,并且主要是通過會計記錄進行的監督。財務會計制度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國際慣例制定的,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記錄和反映的依據,其職能是反映和監督。基于二者之間的這種關系,制定稅法時,在某些方面應注意與財務會計制度規定的協調,特別是成本費用核算方法方面不宜有太多的限制,否則會給企業會計人員在財務會計核算方面帶來困難,而對于費用的列支標準加以規定是必要的。從我國目前實行的企業所得稅稅法來看,雖然規定得比較詳細、具體,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獨立體系,但是與財務會計制度協調不夠。在納稅調整方面過于復雜,既不利于納稅人辦理納稅申報,也不利于稅務機關檢查監督,有悖于稅制簡便易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