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積極財政收入政策應對危機論文
時間:2022-11-26 02:41:00
導語:政府積極財政收入政策應對危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美國次債問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演變成席卷全美、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危機已從美國蔓延至全球,從金融體系蔓延至整個實體經濟領域。這場混合形式的金融危機,危害之大,超出了早先一般人的估計和判斷。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同時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的救市計劃關系到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fā)展。在這樣復雜的經濟環(huán)境下,中央重啟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是前景并不明朗。為此,筆者對此輪積極財政政策實施的宏觀經濟背景、積極財政政策的特點以及此輪積極財政政策的積極效應等問題進行了簡單的論述和探討。
關鍵詞:金融危機;積極財政政策;實體經濟
1經濟背景—金融危機
1.1從國際角度看:金融危機的全球性對各主要經濟體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沖擊。受其影響,世界經濟已開始告別“高增長、低通脹、貿易流量大幅增長”的時期,經濟增長速度減速、各國的就業(yè)壓力與貿易保護抬頭使世界各國步入“多事之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9月份宣布對中國進口輪胎征收三年期懲罰性關稅,分別為35%,30%,25%,同時巴西政府也對中國進口輪胎進行反傾銷調查等等,這些就是貿易保護注意最好的例證。美國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長-0.3%,剔除貿易的貢獻,內需增長率是-1.43%,個人消費、房地產投資以及企業(yè)設備投資等降幅都比較大。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明顯放緩,歐盟經濟前景不樂觀,日本經濟也面臨內憂外患。
1.2從國內角度看:融危機的沖擊下,2008年11月,中國的進出口額首次出現負增長:進出口總值1898.9億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億美元,下降2.2%,增速比上年同期減緩24個百分點,這是自2001年6月以來中國出口首次較上年同期下降。與此同時,11月中國的貿易順差卻不降反升,上升了400億美元。究其原因,在于中國進口方面出現了更大幅度的下降,數據顯示,11月進口749億美元,下降了17.9%。這些數據無不顯示著中國經濟下滑趨勢正在形成。(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所謂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在經濟處于通貨緊縮、經濟增長乏力的形勢下,以增發(fā)國債為政策突破口,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實現增加投資、促進消費、擴大出口,進而刺激經濟增長,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領域的一種主動出擊。主要目標是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
3積極財政政策的特點
3.1此次出臺的投資拉動舉措有向民生方面傾斜的特點。雖然投資拉動依然是擴大內需的主要手段,但這次更重視民生,十項措施中至少有五項以上與民生問題密切相關、與欠發(fā)達地區(qū)或低收入人群有關。
3.2首次把提高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和稅制轉型改革列入了擴大內需的舉措之中。此次在全國所有地區(qū)、所有行業(yè)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yè)技術改造,減輕企業(yè)負擔約1200億元,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未來還將在降低工薪階層、個體經營者和中小企業(yè)的所得稅稅收支出、擴大城鄉(xiāng)居民消費補貼范圍和積極推進消費信貸等方面加大力度,以刺激消費需求。
3.3此次出臺的措施將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一方面將促進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加快自主創(chuàng)新和結構調整、支持高新技術產業(yè)化建設和產業(yè)技術進步、支持服務業(yè)發(fā)展等舉措,這既有利于拉動當前經濟增長,又有利于增強經濟發(fā)展后勁。另一方面,此次出臺的措施將擴大投資與拉動消費緊密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加強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推進中西部地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和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建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舉措,這些投資既有利于促進當前消費、拉動經濟,也有利于全面實現小康、構建和諧社會。
4結合金融危機對積極財政政策進行分析
4.1此輪積極財政政策對中國實體經濟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①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回落趨勢明顯。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自5月份以來已連續(xù)5個月回落,9月份同比漲幅回落4.6%。控制通貨膨脹取得明顯成效。②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工業(yè)結構有所改善。農業(yè)生產也獲得較好收成,全國糧食連續(xù)5年增產;中西部地區(qū)生產和投資增長明顯快于東部。③經濟運行質量繼續(xù)提高,2009年的1至8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實現利潤增長19.4%,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同比增長11%,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5%。(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4.2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調整
4.2.1促進了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國利用國債資金的直接投入和調整相關稅收政策等措施,支持高科技項目、企業(yè)技術改造項目的建設,使我國企業(yè)的整體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自2009年重啟積極財政政策半年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為139862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yè)12025億元,第二產業(yè)70070億元,第三產業(yè)5776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8%,6.6%,8.3%(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4.2.2鞏固了農業(yè)發(fā)展的基礎地位。國家安排國債投資著力建設了一批關系到調整農產品結構和增強農業(yè)發(fā)展后勁的基礎性工程。其中,家電、農機具下鄉(xiāng)補貼政策為農民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保障。同時,2009年經濟半年報的資料數據顯示: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yè)增長了68.9%,第二產業(yè)增長了29%,第三產業(yè)增長了36.6%,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對農業(yè)基礎地位的重視。
4.2.3推動了區(qū)域生產力布局的合理調整。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qū),由于受到經濟集約化程度低、缺乏技術和運輸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約。為了實現國民經濟的均衡發(fā)展,堅定不移地繼續(xù)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十年后的今天,黨中央、國務院又將中部崛起提上了議事日程。公務員之家
4.3豐富了宏觀調控經驗此輪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啟充分體現了相機抉擇。市場失靈的問題就會在著。此時,當經濟依靠市場機制已經無法通過自身的力量來實現穩(wěn)定增長。那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經濟形勢,有目的的采取適當的財政政策,主動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實施宏觀調控,財政政策體現出對調節(jié)經濟波動具有一定的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對我國經濟同樣產生了極大的消極作用,國內消費需求低迷,經濟增長滑坡,通貨緊縮趨勢顯現。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央決策層審時度勢,主動應對,將“適度從緊”的積極財政政策適時轉型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樣,面對由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風暴,面對更加嚴峻的經濟形勢,決策層依然能夠把握形勢,主動出擊,明確2009年財政政策將由“穩(wěn)健”轉為“積極”,實現改善經濟結構和拉動經濟增長的雙重目標。
5結束語
十年前我國政府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十年后的今天為積極應對全球金融“海嘯”,我國政府重啟了積極財政政策。雖然,此輪積極財政政策的重啟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內需需求不足的問題,我國經濟逐步步入了快速復蘇發(fā)展的快車道,我國經濟已呈現出企暖回升的良好勢頭。我們在對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應進行肯定的同時,必須也要對積極財政政策存在的問題保持清醒、正確的認識,并給予足夠重視,從而更好地發(fā)揮積極財政政策的“積極效應”,推動中國乃至世界實體經濟步入全面復蘇發(fā)展的快車道。
參考文獻:
[1]夏杰長等.《積極財政政策轉型:從積極到穩(wěn)健》.中國經濟出版,2006年版.
[2]戴園晨.《積極財政政策與宏觀經濟調控》.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王保安.《轉型經濟與財政政策選擇》.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4]高培勇.《中國財稅體制改革30年研究》.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5]國家統計局.《2008年中國經濟年報》.
[6]國家統計局.《2009年中國經濟半年報》.
- 上一篇:證人出庭作證法制健全措施論文
- 下一篇:勞動價值論特征及發(fā)展趨勢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