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制度對農村消費刺激
時間:2022-11-17 03:49:00
導語:財政制度對農村消費刺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刺激國內市場需求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是拉動一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從1996—2007年我國三大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在不同時期做出了不同的貢獻,特別是自2004年以來,凈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迅速上升,一方面使得我國經濟得益于出口需求的增加而快速增長,而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的外向度增大,所面臨的經濟風險也在提高。
到2007年,我國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凈出口需求對經濟的貢獻率分別約為40%、40%和20%,雖然消費與投資兩大需求聯合對經濟做出了80%的貢獻,但不容忽視的是我國有將近1/5的經濟增長是靠外需拉動,而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國際市場對我國商品與服務出口需求明顯降低,據我國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6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為9461.2億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3億美元,下降21.8%,因此,要想繼續維持外需對我國經濟20%的貢獻率實屬難事,我國經濟增長還要依靠內需型經濟增長模式。
二、投資需求作為中間需求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共同構成一國的國內需求,走內需型發展道路必須從這兩方面入手。而近10年來,我國的投資率逐年上升直至近三年有所下降,由2004年的43.2%下降為2007年的42.3%,但是仍是在高位徘徊,而消費率卻是逐年下降,2007年我國的消費率為48.8%,比10年中的最高峰62.3%下降了近1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這些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投資需求的貢獻發揮得更加充分,而消費乏力使得消費需求的作用尚未得到完全展示。因此,刺激國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有著很大的空間。
另一方面,投資需求的領域是在生產資料市場,屬于生產性需求,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屬于中間需求環節,由于投資需求擴大帶來生產規模擴大,從而生產出更多的產品,而這些產品需要通過增加的消費需求來消費掉,進而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平衡,否則大量的新增產品賣不出去,形成產品的積壓,造成產能的過剩,不利于經濟的健康發展。
綜上可知:在當前我國經濟依靠高投資、高出口拉動的局面下,必須迅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啟動國內消費需求,以消費需求的增加來推動經濟的發展。而由于我國現行的城鄉二元分割體制,使得城鄉無論是在消費環境還是在消費政策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別,從而導致了城鄉之間巨大的消費水平差距,農村消費水平遠落后于城市,因此,啟動國內消費需求關鍵在于啟動農村消費需求。
三、我國農村消費需求的現狀及問題
(一)我國農村消費總量不足
在我國,農村人口所占比重超過一半,大大高于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農民增收困難,農村消費市場不完善等原因,農村消費一直處于低迷的狀態,從2001—2007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縣及縣以下地區消費品零售總額絕對數持續上升,由2001年的15676.3億元上升為2007年的28799.3億元,但是其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卻逐年下降,到2007年這一比重僅為32.3%。
(二)城鄉消費水平差異巨大
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很多,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居民的收入水平。歷史上我國推行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使得我國經濟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業為此做出了巨大貢獻,農業服務于工業、農村服務于城市使得農業、農村一直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態。在確立市場經濟以后,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調節作用使得基礎設施落后的農村地區,無論是資金、人才等資源的投入均—54—與城市的資源爭奪戰中一直處于劣勢地位,農村的經濟發展受到資源投入的諸多約束,農民增收困難的局面長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為此城鄉之間的消費水平差距明顯,如表1
所示:表12004—2007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情況單位:元年份全體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居民消費水平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城鄉消費水平對比20044925867923013.8:120055463941025603.7:1200661381042328473.6:1200770811185532653.6:1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8。
從表1不難看到,城鎮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絕對數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城鄉居民消費水平之比卻沒有明顯的縮小,2007年,城鎮的居民消費水平仍為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3.6倍。
(三)農村消費結構偏低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均呈現下降趨勢,但是農村的恩格爾系數較之城市而言仍顯很高,截至2007年,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3.1%,而城市為36.3%。農村偏高的恩格爾系數體現之一就是農民的生活支出主要用于食品類支出,例如2007年,在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類支出占比為43.8%,接近一半,這也是導致農村消費結構偏低的原因之一。
四、財政政策對農村消費需求刺激的作用
通過分析得出結論:要想真正啟動農村消費需求,必須切實擴大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解除農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一)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民增收
1.加大財政支農支出,特別是加大對農業的科研、技術等方面的投資,發展現代化農業,進一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一方面提高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促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農業中轉移出來。與此同時,財政也應鼓勵林、牧、漁業的發展,優化農業內部結構,保證農民收入水平。
2.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廣泛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深化農業內部就業,解決在當前城市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的突破口之一。在這方面,就要加大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投入力度,加強對農業科研、環境保護以及氣象、病蟲疫情監控等方面的投資,消除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現象。同時,充分發揮農業財政支持的導向功能,為社會投資主體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財政支農應重點投資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通過實施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財稅政策來刺激其發展,從而使其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就業。對于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國來說,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市,第三產業特別是其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技術文化素質要求較低,可以給那些從低生產率的農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
4.必須保證財政對農村基礎教育支出的穩定增長,同時財政也要重視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我國當前農民非農就業不僅存在總量問題,而且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體現在低素質勞動力的城市有限需求與農村的無限供給。針對這一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措施是加強農村教育和勞動力就業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提升人力資本的積累。各級財政要將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納入預算,國家財政應當以轉移支付的形式增加對農民工培訓費用的財政支出。
(二)加快公共服務均等化,解除農村居民后顧之憂
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落后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供給資金的不足,一方面是中央財政在地方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對其轉移支付力度不夠,另一方面是地方財政收入不足,無法滿足地方性公共服務支出。因此,必須增強中央與地方的財力,使得財權與事權盡量能夠匹配。在財力增加的情況下必須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支出比例,同時發揮財政資金的效力,積極開拓資金來源渠道,引入非政府力量,通過實施一系列財政、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大量吸引民間資本介入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而隨著第三部門的興起,其非營利性的本質使其可以很好地彌補政府和市場在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上的缺陷。
(三)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環境
農民收入的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均衡使得農民有了消費的能力和欲望,如何使農民的這種欲望得到滿足,即要使農民能夠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就必須有良好的農村消費市場環境作保障,需要財政的適度支持。良好的消費市場環境首先需要營造一個良性的市場競爭環境,從而保證商品的有效供給,比如,近年來商務部推行的“家電下鄉”活動,首先必須保證國家招標的公平、公正、透明,同時做到“合理”,可以適當放寬招標范圍,例如可以適當引進一些地方性家電企業,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加農村消費品的有效供給,而且可以帶動地方企業的發展。
- 上一篇:談論控制房價政策
- 下一篇:住建局作風建設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