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事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15 08:14:00
導語:公路事業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公路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能夠發揮有力的推動作用。公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建設和諧公路,目前公路可持續發展存在諸多問題。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公路;可持續發展;和諧。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戰略目標之一。圍繞這一戰略目標,公路事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官。必須首先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進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
展發揮有力的推動作用。
一、公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
可持續發展的涵義是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它特別關注各種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強調人與自然、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強調發展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倡導對資源、環境有利的經濟活動。
公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建設和諧公路,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發展公路事業的同時,克服發展中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實現公路事業的外部和諧;另一方面是公路本身的可持續性,也就是自身的持續競爭力,是公路事業的內部和諧。具體而言,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公路是指基礎設施條件好、綜合服務功能強、能夠最大限度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公路;是路網結構優化、功能齊全、出行方便的公路;是內在質量優、外觀形象美、整體和諧的公路;是通行舒適、快捷、安全的公路;是以最少的資源實現了最好效果的節約型公路;是尊重、保護和美化環境的景觀公路;是職工隊伍精神面貌好、綜合素質高、服務意識強、健康協調快速發展的公路。
二、目前公路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全國各地加大了對公路的投資,公路建設規模空前擴大,但對公路可持續發展及公路事業的整體效益和長遠影響重視不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路網規劃程度不夠,在設計中對生態保護的考慮不足。一是地方公路建設缺乏整體科學的路網規劃,個別地區存在隨意調整公路規劃,盲目擴大公路規模的現象,導致路網結構和空間分布不合理。二是公路規劃中公路生態設計的理念相對落后,對環境污染和生態變化考慮較少。往往只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發揮,很少考慮如何從源頭上避免公路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施工前沒有很好地預測工程對環境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不良影響。環保工程還沒有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三是對公路與建筑風格及自然環境的協調性考慮不足。往往只考慮環境因素對公路的影響,很少考慮到公路設計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往往缺乏保護措施,導致沿線景觀改變。
(二)公路占用、消耗大量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路建設規模空前擴大。公路除本身長期占地外,在建設中的取土場、棄土場、施工臨時道路、臨時設施等也將在一定階段內占用土地。這在人口眾眾多,耕地相對較少的我國國情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公路是高投入的產業,公路建設和維護護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如鋼鐵、水泥、瀝青及電子產品、通信器材等,如果管理不當,會造成資源、原材料的大量浪費。公路養護改建替換下來的棄料還不能很好的循環利用,也是一種很大的浪費。(三)公路影響生態環境。公路建設對生態系統最直接的影響始于場地清理,用地范圍內的樹木、灌叢等植被在施工前均被砍伐或移植清理,導致公路沿線植被覆蓋率和綠色生物量大大降低。其次,公路建設中往往大量破壞表土資源,對植被繁衍和生態平衡不利。公路還致使動物原有的通道被切斷,分離與阻隔作用使動物生活環境受限,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生物死亡,致使一些寶貴的野生生物遺傳基因資源丟失。同時,公路建設對大氣環境和飲用水也會造成污染。
(四)公路發展的軟環境還不強。一是公路發展的法治環境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公路法制不夠協調,過于粗放,給公路依法管理工作帶來諸多困難。二是公路管理體制不健全,不統一,影響了公路管理效能的充分發揮。三是公路干部職工需要進一步提高服務意識、法律素質和工作能力。四是公路文化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需要不斷挖掘公路文化的內涵,打造文明公路品牌。
三、實施公路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尊重環境,構建環保公路、生態公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公路環保法律體系,不斷完善《交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公路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等法規制度,進一步規范公路綠化、景觀保護、噪聲治理的設計、施工和驗收標準,使交通環保工作逐漸法制化、規范化。
(二)珍惜資源,構建"節約型公路"。要把公路建設與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聯系起來。既不能超越經濟發展搞過度建設,又不能滯后或制約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都會造成國家資源以及財力、物力的極大浪費。
(三)科學規劃,構建網絡化公路。要科學規劃公路網絡。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先行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則,由此確定公路網絡規劃的總體格局。二是系統協調與長遠發展的原則。公路網規劃必須以系統的觀點,將區域內外的公路運輸與其他運輸方式視為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通過全面綜食分析,從整體上、系統上進行宏觀控制和規劃。三是工程經濟性原則。使路網總體規劃滿足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要求,又有良好的工程經濟性。四是聯通原則。使干支公路連接成網,通過建設布局合理、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更好地滿足社會的交通需求。
(四)以人為本,構建"平安公路"。公路發展必須以安全作保障,努力為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的公路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公路造成的安全事故。公路管理部門一方面應當靈活、合理地掌握路線線形,保證行車安全(平穩的車輛行駛速度、良好的通視條件、完善的沿線設施),另一方面應當按照"以人為本,以車為本"的服務理念,加強對公路及其附屬設施的經常性、及時性、周期性的預防、養護與維修,保證良好的使用狀態。
五)依法治路,構建法治公路。公路管理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社會性和公益性,承擔著一定的行政管理職能,構建法治公路是建設和諧公路的重要內容。
(六)發展公路文化,構建"文明公路"。公路文化是在公路事業發展中創造和總結出來的反映公路特點,揭示公路內涵,體現公路發展規律的精神成果。公路文化以公路文明的形態積極作用于社會,成為展示公路社會形象的品牌和旗幟。構建和諧公路就要以豐厚的公路文化為土壤,通過積極的創建工作.培育出公路文明的碩果。要進一步深化"公路與文明同行、與時代同步"發展理念,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宗旨,結合公路實際和行業特點,不斷創新載體,豐富內涵,形成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公路文明創建體系,使公路行業與社會其他行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協調發展。
- 上一篇:地鐵規劃及科學價值分析論文
- 下一篇:城市交通運輸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