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完善知識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8 09:07:00

導語:實踐完善知識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踐完善知識管理論文

論文摘要: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壓力,知識管理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所重視,以期通過知識管理這一新的管理模式來獲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討論基于知識管理的核心競爭力的獲得以及全面的知識管理系統,希望企業能夠找到適合本企業的知識管理戰略。

論文關鍵詞:知識管理核心競爭力組織文化

0前言

知識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網絡新經濟時代的新興管理思潮與方法,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預言:“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因素。”受到1990年代的資訊化蓬勃發展,知識管理的觀念結合網際網絡建構人口網站、資料庫以及應用電腦軟件系統等工具,成為企業累積知識財富,創造更多競爭力的新世紀利器。德魯克在《后資本主義》中指出:第一,知識已成為今天唯一有意義的資源,傳統的資源仍然有用,但已成為次要的了,只要有知識就可以組織起這些資源,而且能夠輕易得到;第二,將知識應用于知識是創造財富的中心活動,這個中心過去是勞動力,后來是資本,現在是知識;第三,在經濟知識時代,只有進行知識管理,企業才能不斷獲得竟爭優勢。面對經濟危機的壓力,很多企業也正在尋找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實施企業的變革和創新,能夠度過這次經濟危機,并且能夠在這次經濟危機引起的全球經濟蟲蛀與調整中取得競爭優勢,獲得企業核心競爭力,以期不斷發展。而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的一種管理文化變革和管理模式創新,正在受到很多企業家的關注。

1知識管理

企業通過對知識資源(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獲取、整理、開發、利用、共享和創新,建立起多元開放的內外環境系統,以增強企業的生存力、競爭力和創新力的動態管理過程。知識管理是建立在知識資源基礎上的管理過程,是企業對各種知識的梳理規整、研究開發的動態管理。知識管理既繼承了人本管理的精髓,又結合知識經濟形態的特點加以創新,突出強調了人在知識管理中的作用,是“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再現與延伸。

2基于知識管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2.1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990年,戰略管理學家普拉哈拉德與哈默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公司的核心能力》,最先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他們指出企業核心能力(或稱核心競爭力)是組織中的積累性知識,特別是關于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知識是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源泉。核心競爭力有四個特征:

(1)價值創造性一從用戶角度考察一更多的消費者剩余。

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創造體現為對企業戰略定位或財務/經濟價值的貢獻。其中,核心競爭力必須首先特別有助于用戶看重的價值,那些能夠使企業為用戶提供根本好處的能力才稱得上是企業核心競爭力,這種從用戶角度考察的價值創造性,被中國學者管益忻先生歸納為經濟學中“更多的消費者剩余”。

(2)可延展性一從未來成長角度考察一通過結構化的知識平臺實現范圍經濟。

核心競爭力對“核心”兩個字的限定,實際上意味著核心競爭力的可擴展性,亦即其范圍經濟的實現程度。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性”體現在是否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范圍經濟上。

(3)難以模仿性一從競爭者角度考察一是系統的整合創新,尤其關聯到企業的隱性知識。

核心競爭能力關聯到企業隱性知識具有與眾不同的獨到之處,因此不容易被人占有、轉移或模仿,是因為其不同于顯性知識,擁有過程性、完整性和不明確性。企業已將其深深扎根于組織體中,融于企業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中,屬于系統的整合創新。

(4)自學習性一從過去考察一是積累性學習的結果,并可以持續學習和創新。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綜合學習能力,使企業在過去內部逐漸學習積累起來的。它往往體現了企業隱性知識的積累,體現于企業中的無形資產,它是集體“干中學”結晶,并在不斷應用和分享的過程中得到改進和精練。

在核心競爭力理論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眾多流派,其中之一就是基于知識觀的核心競爭力,該流派以巴頓為代表,認為核心競爭力指具有企業特性的、不易外泄的專有知識和信息,包括:技巧與知識基、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和價值觀系統四個維度。這一流派對核心競爭力的解釋最能夠診釋出核心竟爭力的知識性內涵,說明核心競爭力的內驅力是知識管理。

2.2知識管理與企業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動能平臺,核心競爭力的優化提高直接決定企業內部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有效發揮,影響企業與外部環境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的互動態勢。知識管理基于知識、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充分利用,通過內外環境要素的系統整合,旨在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創造能力。在這個意義上,知識管理與核心競爭力之間存在內在的結構性關聯,提高企業的核心竟爭力是實施知識管理的起由與根源,知識管理為企業的創新開展、創新管理、創新擴散、創新保持提供著終極支撐。作為知識管理融人企業生存發展的凸現,核心竟爭力提高過程的演繹便是新知識出現、新技術誕生以及新產品開發畫卷的展示,是對知識管理本質內涵的解讀與診釋,是直貼企業生命形態的一種內在關切。總之,知識管理關注企業實現健康生存與持續發展的動力支點—核心競爭力,主張不斷通過知識集約、知識應用、知識交流和知識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保持提供有效保障。

3企業全面的知識管理

3.1確定適合企業的知識管理戰略模式

漢森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知識管理戰略模式,即編碼化戰略模式和個人化戰略模式。選擇企業的知識管理戰略并不能隨心所欲,而必須考慮企業服務客戶的方式、企業的經濟狀況以及員工的具體情況。如果企業在知識管理戰略方面重點確定不當,或試圖同時推行兩種戰略,則企業的競爭實力容易受到削弱。但是,無論哪一種戰略,企業的知識管理戰略使企業戰略的體現,應該與企業的總體競爭戰略一致。企業只有為顧客創造價值,才能實現企業的發展。如安達信咨詢公司在知識管理方面遵循的是編碼化戰略,而貝恩、波士頓顧問公司、麥肯錫等戰略咨詢公司則強調知識管理的個人化戰略。

3.2企業的知識系統分析及建立

企業的知識系統分析是從戰略走向實踐的第一步.達文波特曾經過研究得出,公司的知識管理需求與應用可分為四類,可以構成一個基本的知識系統—知識庫、知識通道、知識環境、知識資產,以企業的知識庫為基礎,為企業的知識管理建立基本的知識系統。

3.3建立學習型組織一知識管理的組織結構

彼得·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指出建立學習型組織的四條標準,其中有一條就是大家能否分享組織中的知識。學習型組織強調知識的共享以及由此產生的知識的創新,通過不斷地學習,是組織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變革、不斷地發展。《第五項修練》順應了信息化時代大潮,是知識經濟的產物,同時也為知識管理提供了組織基礎。

3.4重視對知識型員工的管理

“知識型員工”這一概念是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首先提出的,他說:“知識員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們比組織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們的特殊性,否則他們根本沒用。”為此,必須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識員工的特點,知識型員工具體指“那些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當時主要指某個經理或執行經理。但在今天,知識型員工一般指從事生產、創造、擴展和應用知識的活動,為單位(或組織)帶來知識資本增值,并以此為職業的人員.知識型員工不同于普通員工的本質特征是擁有知識資本這一生產資料,也就是說知識型員工是知識所有者。從傾向和職業上說,知識型員工主要從事腦力勞動而不是從事物質生產;他們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或創造性;他們是追求自主性、個性化、多樣化和創新精神的員工群體。加強對知識型員工的知識管理,協助組織提高知識創新效率,是現代組織管理的重要任務。企業要遵循“以人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給知識員工以充分實現個人價值的發展空間,在了解他們的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的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尊重他們的個性,讓他們可以在組織中自由的發展,能夠為組織創造更大的貢獻,培養他們的“組織忠誠度”.

3.5建立有助于知識管理的組織文化

組織文化被羅賓定義為指組織中的成員共有的價值體系。管理學家在對文化環境有助于知識管理的一個研究里,提出組織文化的一定的尺度能夠促進或者阻礙一個組織里知識的移動。在一個叫做克服文化對于知識共享阻礙的研究里,指出組織文化對于有效的知識共享是一個關鍵的抑制劑。知識管理不僅是對“知識”的管理,而且是企業經營管理的變革—一種管理文化變革和管理模式創新。這對具體的、具有穩定性的既定的組織文化來說,是一種挑戰。同時,現有的組織文化可能會抑制知識管理。這就要求管理者適時地營造一種不斷學習的文化,營造一種“彈性文化”。

4結語

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在實踐中還沒有很好的實行,企業如果想進行知識管理的話,一定要從企業現有狀況分析,選擇最優的知識管理模式,同時,不斷地加以控制和調整,使其能夠不斷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能夠在實踐中能夠不斷地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