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時效性

時間:2022-02-17 08:40:00

導語:提升公共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時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公共管理專業課堂教學時效性

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本科教學改革和實施“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索過程,擬從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控制等方面,對如何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內在規律的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傳統的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教師只注重“教”的理念,“講”的理念,“滿堂灌”的理念,卻忽視了學生“學”的效果、“樂于接受”的效果“、情感交流”的效果。為了注重“學”的效果“、樂于接受”的效果、“情感交流”的效果,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必須拋棄陳舊的教學理念,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具體來講,主要應樹立起學生“參與教學”的理念、學生“快樂學習”的理念、教師“動之以情”的理念。

1.學生“參與教學”的理念

所謂學生“參與教學”的理念,就是要拋棄教師“滿堂灌”的做法,樹立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的理念。這與云南某高校倡導的“教為不教,學為創造”的理念是一致的。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教學理念,一方面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基于當代大學生自主性強和自我表現欲旺盛之考慮。教師踐行這一教學理念,一要采用啟發式教學,針對課程中的基本知識和原理進行提問,啟發學生脫離課本,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回答。這樣做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自主解答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樹立“要信權威但不能全信權威”的觀念;二要在每節課最后留出五分鐘時間,讓學生對教師所講授的內容進行綜合和歸納,向全班同學進行陳述。譬如,教師在講解《行政管理學》中的“行政領導”這一章節時,可以先讓學生在不看教材的前提下自主談談對“領導”和“行政領導”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然后在課堂最后五分鐘讓學生回顧和歸納教師所講授的主要內容。

2.學生“快樂學習”的理念

所謂學生“快樂學習”的理念,就是要拋棄教師授課呆板的做法,樹立讓學生在快樂輕松的學習氣氛中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的理念。樹立和踐行這一教學理念,目的是使學生感到學習是快樂之事,而非痛苦之事。猶如當年中國足球外籍教練米盧提出的“快樂足球”的理念一樣,要使國家隊成員在訓練和比賽時都感到踢足球是快樂之事而非痛苦之差。之所以提出這樣的教學理念,一方面是基于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心理感受更傾向于追求開心快樂之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受國際知名教練米盧“快樂足球”理念之啟發。踐行這一教學理念,首先要求教師精神飽滿,樂觀向上,謙遜和藹,注重禮儀,快樂講授,用教師積極向上的態度和樂觀豁達的心情感染和帶動學生,可以說一個樂觀豁達的教師才會培養出快樂豁達的學生;其次要求教師語言生動,知識面廣,風趣幽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甚至可以嘗試相聲演員“學說逗唱”之技巧,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為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理解《公共管理學》中的“公共產品”這一概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唱首韓紅的《天路》,使學生在歡快的歌聲中就掌握了天路———青藏鐵路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

3.教師“動之以情”的理念

所謂教師“動之以情”的理念,就是要拋棄教師與學生缺乏情感交流的做法,樹立通過教師人文關懷和真實情感的表達,以感動學生努力學習,深入掌握學科知識的理念。

之所以提出“動之以情”的教學理念,一是基于遠離父母的大學生對教師給予“情感關懷”的需要十分迫切之考慮;二是基于“情感教學”容易打動學生,有助于引導其思想行為之考慮。踐行這一教學理念,一是教師在課間休息時要主動地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盡可能地為學生解除生活、思想或情感上的困惑,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的動力;二是教師在講授課程內容時,對于有些問題的講解有必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流露出教師愛憎分明、正直善良、抑惡揚善、追求真理的自然情感,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的分析和判斷、理解和思考。

二、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傳統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的方法運用得最多的是“原理講授法”。教師運用此法講授專業知識時,大都從理論到理論,從書本到書本,注重邏輯推理,演繹歸納,缺乏生動案例的分析和說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專業知識和基本原理加以理解和認識,也為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教師必須在運用好“原理講授法”的前提下,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法。與此同時,為了體現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增強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可以嘗試使用辯論教學法和主題演講教學法。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在1920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提出并倡導。在我國,教育界開始重視運用和研究案例教學法則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學法的操作流程為“以例激趣———以例說理———以例導行”。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既可以運用社會或身邊發生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說明道理,給學生的行為以啟發,也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發生的重大案例。實施案例教學法,第一步要求專業教師儲備充足的案例,做搜集學科典型案例的有心人,通過各種傳播媒體隨時觀察、分析和收集發生在國內外的有關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的重大事件,并運用學科專業知識進行解讀之后將其納入教學案例庫;第二步要求專業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能夠從案例庫中將相關的案例信手拈來并進行生動闡述,用以佐證和說明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第三步要求專業教師善于在典型案例中設計相應問題,讓學生學會分析案例中的問題及原因,并能提出解決案例所設定的問題的路徑和辦法。譬如,在講授《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時,既可以運用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政策、教育體制改革政策、房地產政策中的典型案例,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評價和終止進行系統說明和闡釋;也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當今我國“城中村”改造中出現的《物權法》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城市拆遷管理條例》相關規定并啟發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2.辯論教學法辯論教學法是先把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然后組織學生對學科領域富有爭論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辯論的教學模式。

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思辨能力,有助于營造學生進行學術爭論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流暢的口頭表達能力。實施辯論教學法,要求教師善于思考并找到專業課程中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辯論熱情的論題,要求教師精心組織學生做好辯論之前的準備,精心策劃好現場辯論的各個環節,認真點評整個辯論會的成功之處與不足,使學生在參與辯論教學法的整個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例如,講授《公共政策》課程內容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對“五一長假是否可以恢復”、“城市路邊小攤小販是否可以取消”等論題進行辯論;講授《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內容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對“單位部門用人是以德為先還是以才為先”等論題進行辯論;講授《公共關系學》課程內容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對“大學生廣泛交際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論題進行辯論。

3.主題演講法

主題演講法是針對專業課程所涉及的某一重大的前沿理論問題,組織學生在廣泛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選取一個相對較小的視角進行研究和思考并撰寫演講稿,而后組織學生逐一登上講臺,面對全體同學進行五分鐘脫稿演講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的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面對眾多公眾的演說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它不僅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演說視角,掌握正確的演說技巧,而且要求教師在學生演說結束以后對其給予適當點評,以便學生明了自己演說中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努力方向。譬如,在講授《行政管理學》中“行政改革”這一章節內容時,可以圍繞“行政改革”這一主題,指導學生從行政改革的必要性、行政改革的重點、行政改革的難點、行政改革的目標、行政改革的趨向、行政改革的路徑等視角準備演講稿,上臺演講,發表觀點。

三、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加強課堂控制

課堂控制是教師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對學生行為和教師自身行為進行有意識的引導、約束和調控的活動。傳統的公共管理本科課堂教學,習慣站在講臺上授課;講授課程內容時,教師常常把握不好重點和非重點、難點和易點,平均使力講授;使用課堂時間時,隨意性大,缺乏科學計劃和分配,極大地影響了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必須加強課堂控制。加強課堂控制,必須改變傳統做法,牢牢抓住課程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的講授、課堂時間的科學合理分配、教師講臺上下走動講授相結合等工作。

1.講授好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

課程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是一門課程的核心之所在。加強課程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的講授,是教師加強課堂控制的重要任務。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吃透教材,找準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廣泛查閱相關資料認真備課,在教案中設計好講授的方法和思路;它要求教師現場講授時,必須耐心細致地緊緊圍繞課程重點內容和難點問題展開,注重與學生互動,通過信息反饋了解學生知識接受情況,以便教師靈活調整或改進教學方法。

譬如,在講授《行政管理學》這門課程中的“行政執行”這一問題時,要著力分析清楚“行政執行的前提條件”這一重點內容。在講授《公共政策分析》這門課程中“公共政策的特點”時,要著力闡釋清楚“公共政策的公共性”這一難點問題。

2.科學合理地分配好課堂時間

課堂時間的科學合理分配,是加強課堂控制,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需要。在實踐中,有的教師闡明某個要點或觀點時,思路寬泛,猶如脫韁的野馬收不回來,講授內容脫離課程內容越來越遠,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以致講授課程的其他內容時往往顯得草草結束,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效果。與此相反,有的教師闡明某個要點或觀點時,思路狹窄,淺嘗輒止,簡單了事,時間未到就結束講授內容,學生聽課顯得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因此,教師學會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課堂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它要求教師講授課程內容的思路展開必須恰如其分,做到收放自如;與此同時,也要謹防教師授課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負責任,照本宣科,敷衍學生,誤人子弟,課程內容尚未講清就結束講授。防止出現此種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求教師認真備課,精心策劃講授內容,并作出相應的時間安排。

3.講臺上下走動講授相結合

講臺上下走動講授相結合,也是加強課堂控制,提高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教師講臺上下走動講授相結合,具有動靜結合的特點。既體現了“靜”的一面,也體現了“動”的一面。實踐證明,當教師站在講臺上講授時,顯得相對靜止,與學生之間顯得有一定的心理距離,部分學生聽講一刻鐘以后注意力開始分散;當教師走下講臺到學生中間講授時,顯得相對靈活,縮小了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助于刺激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學習氣氛。這種做法所產生的實際教學效果,與演員站在臺上表演與走到觀眾中間表演相結合時所產生的效果具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凡觀看過演唱會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由此可見,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內容時,既要學會在講臺上講授,也要學會走到學生中間講授。當然,走動講授也是相對的,教師若頻繁走動,也會妨礙學生聽講,影響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