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養護創新與改善

時間:2022-07-26 01:21:03

導語:農村公路養護創新與改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公路養護創新與改善

1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問題

1.1建設質量隱患

我國農村公路等級低,線形不規范,各種結構物缺乏,公路病害多,抗災能力差。單單依靠養護管理,并不能使農村公路發生質的改變。建設質量過關的農村公路是農村公路養護的前提。

1.2管理機制不健全

我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規章制度不夠完善,管理不規范。養護責任不明確,養護責任沒有真正的落實。養護管理的長效機制沒有建立。農村公路路政管理不到位,傾倒垃圾、堆放農作物秸稈、打場、曬糧、排水等現象給農村公路養護造成了很大的障礙。養護體制缺乏活力,農民愛路、護路積極性不高,有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1.3資金匱乏、技術落后

養護資金匱乏是農村公路養護的一大難題。雖然“十一五”期間國家撥付大量養護資金,但農村公路量大面廣,因此還存在大量的資金缺口。養護技術低、質量不高,農村公路養護隊伍中專業養護人員配備少。

2建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長效機制“三分建、七分養”是在長期的公路工作中積累的基本經驗,對于農村公路來講,養護工作尤為重要。最為主要的是健全農村公路養護體制,建立一個長效的養護機制。

2.1明確責任主體,落實養護責任縣級政府是農村公路養護的責任主體。但農村公路的養護不可能由縣政府包辦,應實行公路養護責任制,層層落實責任。要把農村公路養護任務分至各管區各村莊,鄉鎮黨政領導負總責,責任到人,包村干部,村支部書記(主任)具體負責,層層落實責任,并把養護工作成績記入目標考核,到年底作為各級領導考核的內容給予獎懲。在縣交通局設立農村公路養護辦公室,負責制定全縣的公路養護計劃,對養護工作進行技術指導,領導監督各鄉鎮公路的養護工作。在不增加編制的情況下成立公路所,由主要領導任所長并負責到底。農村公路以及公路沿線的機關、單位是農村公路的直接受益者,他們有責任、義務支持農村公路養護。各級地方政府做好宣傳工作,充分調動農民護路的積極性,鼓勵農民和沿線的機關單位參與到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中來,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全社會形成一個人人愛公路、人人護公路的氛圍。

2.2擴大資金來源,加強資金管理

養護資金一直是制約農村公路養護發展的主要因素,足夠的養護資金是農村公路養護工作做好的前提。

(1)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資金來源。第一,公路養路費總收入用于公路養護資金不低于80%,省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每年在統籌安排養路費時,用于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的標準是:縣道、鄉道、村道的資金標準分別不低于每年每公里7000元、3500元、1000元。如陜西省地方征收的拖拉機、機動三輪、摩托車等養路費全額用于農村公路。第二,合理確定省、地(市)、縣、鄉四級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投入比例。第三,在高速公路的建設項目中,劃分一定比例資金,用于沿線公路養護維修,實現“大路帶小路”。第四,發展農村公路的第三產業,擴大資金來源,比如:公路廣告的使用權、轉讓公路的冠名權、路邊土地和其它資源的開發權、綠化權。第五,向沿線受益廠礦企業以及個人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籌集資金。第六,從大中城市市政建設的“形象工程”中擠出部分資金支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以縮小同一政府領導下的城鄉差距。第七,外出干部、職工、扶貧掛鉤單位、港澳同胞外出經商人員可在自愿的前提下捐助。

(2)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管理和監督。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防止截留、擠占和挪用資金。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統一由省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根據農村公路養護計劃綜合評定,統籌安排。市縣財政直接撥給縣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縣級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按養護計劃用于轄區內農村公路的養護,接受財政部門的監督、定期審計,獨立核算、專款專用。其它養護資金要定期向公路沿線鄉鎮村定期公示,強化資金使用的社會監督。

2.3降低養護成本,節約養護資金

盡可能使用當地民工進行公路的養護工作,即可以增加當地老百姓的收入,也能降低養護成本。

提高養護人員的工作素質。從事農村公路養護的工人對公路知識了解不多,不懂技術規范和養護技術需求,特別是養護技術含量高的公路,必須通過培訓提高工人素質,可以避免前修后壞,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降低養護成本。推廣農村公路養護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降低養護成本發揮養護資金效益。強化管理,不斷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監管力度。

農村公路的所有主管部門,一定要發揮行業主導作用,將農村公路網統一管理范疇,定期抽出技術人員對農村公路的養護給予指導,并且定期檢查養護情況。

3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的創新思路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應以新理念、新機制、新辦法,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一事一議”相結合,實行管養分離,推進公路養護市場化。

(1)建立和健全專業養護、群眾養護、長年養護與季節養護、流動養護與義務分段養護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制度,使養護工作規范化、經常化。

(2)對農村公路養護通過招標建立養護試點。湖南省桃源縣交通局對桃凌公路的養護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養護單位,對參與投標的單位進行嚴格的資質登記,與最后中標者簽訂公路養護工程承包合同,合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常養護招標承包合同,以中標報價為準承包,金額一次包定,自負盈虧;另一類是損毀工程的修復、大中修工程等“一事一議”承包合同,“一事一議”項目必須事先報告調查、設計預算,后報局領導審批,按照“工、料、機加補貼”原則定價,再組織實施,最后驗收結算。養護承包期限一般為一年,承包內容與養護質量實行合同管理,將養護內容,路面、路基、橋涵、沿線設施、綠化等作為合同附件附于合同后面,對養護質量及養護主要技術要求逐項進行檢查,實行獎扣兌現。建立養護試點之后,養護體制改革平衡過渡,農民代表工身份順利轉換,養護成本下降,養護質量得到政府、群眾好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競爭效益都比較明顯。

(3)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人員實行“分段掛牌、責任到人、工效掛鉤、定期檢查、獎懲兌現”的管理辦法。日常養護可按每公里每年500元的標準,確保人員經常上路,做到日常路面清理,破損及時進行修補,病害及時處理。養護管理責任主體可結合各自實際采用季節養護、流動養護、義務分段養護、村民承包養護、委托養護等養護方式。

(4)通過民間機構的形式組織社會力量共同養護,農村公路成立公路養護協會。重慶江津市蔡家鎮石柱縣大歇鄉雙壩村由當地幾個個體私營老板帶頭成立了農村公路養護協會。養護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和《實施辦法》,編制農村公路養護計劃和規劃,宣傳國家有關農村公路養護的法律法規和維護技術等知識,入會的會費和捐款作為農村公路養護費用;村社群眾以集體會員的身份加入協會。2005年半年時間會員由成立初的30人發展到現在的200多人,共籌集資金8.3萬元,爭取政府補貼7萬元。協會以每4公里配一名養護工的標準,聘請了45名專職養護員,實現了農村公路的“村村養”。

(5)成立農村公路養護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里商鄉政府自籌資金成立第一支公路養護隊(由16名農民負責全鄉12條通村公路的日常護理)。養護隊的人員按每年瀝青路面700元/km、水泥路面500元/km的費用,承包轄管公路的日常養護,同時負責交通安全宣傳。

(6)修一條村路選一個路長。湖北省竹溪縣,各鄉政府堅持“民辦公助”和“自建、自用、自管、自受益”原則實行“修一條村路,選配一個路長,建立一套管護制度”,可選聘以村干部為主的管護人員并合理確定管護人員報酬。在群眾管理的基礎上,對自然災害毀損村道,由鄉鎮政府酌情補助部分資金作為材料費,組織村民出工修復。公路沿線的住戶實行“門前三包一報告”即包路面清掃、行道綠化、樹木花草管理,包水,包清淤,發現損害公路、自然災害阻塞公路和交通事故及時報告。此創新管理改革有效地解決了村組公路有人走無人管的大難題。

(7)實現管養分離,使農村公路養護市場化。

可以把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以合同的形式承包給公路養護公司,農村公路的管理者嚴格按照合同驗收養護質量,這樣將有利于做好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

4結束語

完善現有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緩解農村公路養護與農村公路快速發展之間的矛盾,逐步實現農村公路正常化、規范化養護,已成為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實現交通現代化的迫切要求。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應把改進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工作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要工作,像抓農村公路建設一樣抓好抓實,從根本上實現農村公路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促進廣大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長期有效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