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研究

時間:2022-07-17 09:25:55

導語:城鎮化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鎮化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城鎮化又意味著城鎮民族人口數量增加,公共管理基于社會公眾管理和服務,城鎮化公共管理必須要照顧到民族群體的實際情況,而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結合則是實現這種管理的具體路徑。對于這種結合可以從公共管理的理念文化、制度規定、實踐行為、管理內容等多個途徑來實現,還要基于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實際情況遵循和諧、靈活、進步等原則。

關鍵詞:城鎮化;公共管理;民族文化

在城鎮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口進入到城鎮中生活,更多少數民族人口的相對集中居住,使得城鎮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保障公共利益實現的公共管理工作必須要關照這個特殊的群體,使得民族人口的特殊性能夠在公共管理層面得到體現。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實現主要表現為公共物品的提供與服務,要使為民族群體提供的公共物品貼合民族民眾的需求,不僅要從實用功能上來考慮,還需要考慮到民族民眾的心理接受和需求滿足。因此在城鎮化中對日漸增加的民族群體所進行的公共管理必須要結合民族民眾的民族文化背景。

一、城鎮化進程中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結合的意義

(一)民族民眾差異化需求滿足需要。由于民族文化差異,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行為習慣、節慶習俗和思維模式,這些差異隨著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口進入到城鎮中,逐漸成為城鎮公共管理不可忽視的社會基本情況。公共管理的目的是維護民眾的公共利益,作為公共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群體的差異化情況必須要得到關照和滿足。以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為例,其有齋戒、禮拜習俗,因此在城鎮公共管理中就必須要對回民較為集中地區在宗教信仰和回族齋戒日提供相應的服務或便利。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因此也衍生了多種多樣的民族差異化需求,在民族人口相對集中地區,城鎮管理必須要在公共管理上滿足民族差異化需求,這是公共管理的本質所決定。[1](二)民族民眾公共管理接受需要。公共管理實際上就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運用各種手段方法來強化政府治理,提高為公眾所提供的公共服務質量。而對于民眾來說,作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務的客體對象,在相關管理服務中較為被動,其在公共管理中并沒有太多發言權,這就使得整齊劃一的公共管理服務很難適應社會群體多樣化的實際情況。少數民族民眾在民族文化影響下,大多有自己特殊的思維方式和思考習慣,這一點和基于大眾意識形態進行的公共管理是不一致的,因此很容易就形成公共管理能否為城鎮化民族人口所接受的問題。公共管理目的是為民眾服務,如果公共管理不能夠得到民族民眾的接受,其便在根本上失去了展開特定公共管理服務的意義。另外在社會生活中,政府方面為民族民眾提供各種便利或服務,有時候并不為民族民眾所接受,不僅浪費了資源,也使得本應該為民族民眾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務所耽誤。(三)民族平等在公共管理中體現需要。公共管理是政府對社會大眾的公共管理,不僅是管理,更是對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服務。少數民族雖然有一定特殊性,但是每個民族成員也都是國家公民,少數民族成員和其他民眾一樣平等享有享受國家公共管理服務的權利。簡單而言,公共管理是國家實施管理服務的一個窗口或領域,在民族平等這個基本政策下,這個窗口或領域必須要體現民族平等意識,在公共管理層面上體現民族平等。

二、城鎮化進程中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結合的路徑

可以說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結合是在當前大量少數民族民眾進入到民族社會中公共管理貼近社會實際的必然選擇。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話語體系,如何實現民族文化與公共管理的有機結合是一個重要問題。民族文化結合的目的是為了使公共管理為城鎮化的民族人口接受,而這個接受的前提是民族群體對相關公共管理服務有了解,因此凡是能夠進入到民族人口視野范疇內的公共管理要素都是民族文化滲透的路徑。(一)理念文化。公共管理必然要有相應的理念思想為指導,這些理念思想是公共管理實施的基本指導思想,也是公共管理推廣宣傳的口號標語和其在實踐過程中的行事作風,是民眾了解公共管理的窗口和路徑。因此可以使民族文化通過和公共管理的思想理念文化結合,來使民族文化進入到公共管理中。要完成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思想理念文化的結合,實際上就是明確公共管理的理念思想前提下,從民族文化中提煉出和公共管理理念思想相一致的文化觀點來表達,用民族文化的方式來表達公共管理思想觀點。另外,民族語言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對于相關理念文化可以用民族語言來表達,也是兩者相結合的重要表現形式。(二)制度規定。為了推進公共管理,必然要形成各種各樣的公共管理制度,如制定各種公共建筑或者公共設施的管理規定等,這些制度規定是公共管理實施的必要手段,也是大眾接受公共管理的重要路徑,因此可以把公共管理的制度規定作為和民族文化結合的主要路徑。在具體實踐中,可以把民族文化中一些鄉規民俗或者是一些制度規則引用到特定公共管理的制度規定中,如對于清真寺的管理可以參照回族的伊斯蘭教義和回族習俗來進行制度規定,而對于不同公共場合下著裝可以按照民族習俗來進行,如在民族體育活動中讓參與者衣2018年第5期貴州民族研究[月刊]2018年5月版著民族特色的體育服飾等,都是對民族文化的結合。另外對于相關公共管理的制度規定以民族語言來表述同樣也是民族文化結合的重要表現方式。(三)實踐行動。公共管理的管理服務目標實現要最終落實到實踐行動中,而公共管理人員的實踐行為也是大眾感知和接受公共管理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要推進城鎮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結合,還可以把公共管理人員的管理實踐活動作為民族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對于這種實踐行為結合,主要體現在語言、行動、工具等方面。首先是語言方面,公共管理人員可以采用民族民眾熟悉的語言方式,或者是用民族文化中的相關內容來解釋公共管理內容;其次是行動方面,公共管理人員在采取管理服務行為時,需要尊重少數民族民眾的民族文化禮儀,在民族文化禁忌范圍內實施管理服務,如有的民族忌諱觸摸頭頂,而有的民族忌諱跨越火塘,也有的民族以敬獻哈達為禮,另外大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顏色或語言等方面的禁忌,在對相關民族采取管理服務行為時,必須要尊重民族民眾的文化禁忌;最后是實施公共管理的工具方面也要注意避免觸犯民族文化禁忌,且要注意民族審美。(四)服務內容。公共管理是為民眾提供管理或服務,是大眾直接認知和感受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徑,而大眾對于公共管理的管理或服務評價也直接來源于管理服務內容,是大眾生成公共管理服務體驗的主要方面。因此公共管理服務內容更是結合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這種結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可以從民族文化內容出發,結合民族文化內容選項,確定需要提供的公共管理服務,其次,可以基于公共管理內容選擇對應的民族文化內容,以兩者的相互對照實現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相結合;最后,可以基于公共管理需要,以民族文化方式來表現公共管理內容,以形式和內容結合來實現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結合的目的。

三、城鎮化進程中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結合的基本原則

城鎮化進程中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完全不同,要把兩者結合起來,必須遵守相應的原則,才能使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有機結合,實現公共管理貼合城鎮中民族民眾感受和需求的目標。(一)和諧原則。公共管理是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和諧社會是政府治理的目標,因此公共管理中的民族文化結合必然要以和諧為導向和原則。對于這個和諧原則的實施,可以從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結合的方式、內容、手段方面體現。首先,選擇合適的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結合的方式,在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結合的方式上,選擇和公共管理目的一致的結合方式,使得兩者的結合方式更加和諧,以民族文化的方式來表現公共管理內容,如用戲劇或音樂方式來來推廣宣傳社會保障或社會治安等公共管理內容等,可以使相關內容更加深入人心;其次是選擇適合的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相結合的內容,主要是指民族文化內容豐富,種類多樣,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內容都適合與公共管理相結合,因此要使兩者在內容結合上看起來和諧一致,就必須選擇適合結合的民族文化,如對于教育方面的公共服務內容可以選擇民族文化中有關知識方面的民族文化內容,而對于公共場所方面的公共設施可以選擇和民族文化中有關公共場所相關的知識經驗;最后要選擇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合適的手段方法,如隱喻法、直接套用民族文化形式等,要使相關手段方法和諧進行,就需要對各種手段方法進行評估,不僅要合乎大眾道德意識和大眾審美觀念,還需要相關方面順乎民眾的思想情感,如在對社會保障和民族文化的結合上,要突出社會保障的價值意義,必須要使相關保障思想的宣傳在民族社會的審美和意識接受范疇內。(二)靈活原則。公共管理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務內涵廣泛,公共管理和服務形式多樣,如公共場所、公共設施、公共道路交通、社會治安、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屬于公共管理范疇。從民族文化來說,也有豐富的內涵,文化內容多種多樣,形態各異。這就意味著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結合有了多種可能性,要使兩者能夠有機結合,形成兩者的和諧發展,就意味著在兩者結合上不能拘泥于某種方式或方法,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結合。這種靈活是指在結合點、結合方法、結合內容等方面要靈活。從結合點來說,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歸屬于不同的文化體系,公共管理是在社會文化基礎之上形成的上層建筑,兩者有共通之處,但是各有差異化內涵,因此兩者結合上必須要尋求兩者的共通點,把共通點作為兩者的結合點。從結合方法來說,民族文化形式多樣,從民族文學、民族音樂到民族服飾、飲食等,對于其和公共管理的結合,必須要選擇適合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基本情況的結合方法,如對于民眾不太熟悉的公共管理項目可以采用民眾熟悉的文化藝術方式去普及,而對于各種公共管理產品或服務的內涵則可以采用民族話語體系來解釋等。對于結合內容來說,并不是和公共管理對應的民族文化都適合結合,對于其中的文化內容可以有選擇地進行結合。[2](三)進步原則。公共管理的發展程度體現了社會進步水平,公共管理和民族文化的結合目的是為了使城鎮化的民族群體在公共管理中得到更為貼切的服務,是以人為本理念在公共管理領域的具體實踐,是公共管理進步的表征。[3]但是從民族文化本身來說,其是在民族社會歷史中積累形成的文化體系,有進步性也有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具備和公共管理結合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在民族文化和公共管理的結合中,目的是為了彰顯進步,因此不僅要在結合內容上彰顯進步,同時也要在結合目的中體現這種進步意義。這就意味著對于民族文化與公共管理的結合,還需要選擇具有進步意義的適合時代環境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的結合不影響到公共管理的進步性。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對民族文化進行篩選,篩選出具有進步意義的民族文化內容,另外也可以對民族文化中具有進步價值的文化內容進行提煉,在進步的文化內容中選擇適合公共管理結合的內容。對于這種結合還需要考慮到兩者的結合意義,使兩者的結合能夠相映生輝,不僅有利于優秀民族文化的展示,也有利于彰顯公共管理的進步意義。

雖然一直以來城鎮社會中也有少數民族人口生活,但是相對于整個城市人口比例,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較小,同時也由于公共管理的發展局限,關于民族人口在公共管理中的關照難以有太多進展。但是隨著城鎮化推進,越來越多的民族人口進入城市,城市民族群體在不斷壯大,另外由于社會發展,對于公共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情況下,城鎮公共管理層面必須要體現對民族群體的關照,使公共管理更加貼近社會實際,體現社會進步。而這種關照的實施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實現公共管理與民族文化的結合,使民族文化滲透到城鎮公共管理中,在公共管理層面體現對城鎮民族群體公共利益的切實管理和服務。

參考文獻:

[1]何一成,陳恢軍.西部地區民族職業教育發展著力點[J].貴州民族研究,2015,(4).

[2]許洪婷.公共管理視野下的民俗文化產業管理模式創新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3,(9).

[3]張再生,白彬.新常態下的公共管理:困境與出路[J].中國行政管理,2015,(3).

作者:白秀銀 單位:成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