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管理論文
時間:2022-03-05 08:51:00
導語:物流成本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物流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數由2006年的2.8提高到了2007年的3.2,表明社會經濟發展對現代物流業需求有繼續增大的趨勢。在舉辦北京奧運會的經濟背景下,我國物流業發展將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將加大對物流業發展的重視和支持力度,物流服務逐步由單一運輸向配送、倉儲、包裝、加工、金融服務一體化發展,向供應鏈整合與一體化管理發展。同時,區域物流逐步整合,泛珠三角、長三角與長江流域區域物流中心與國際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第三方物流企業快速成長。由于從2008年開始,我國對國外物流企業的市場進入壁壘和對國內物流企業的保護不復存在,國外物流巨頭將依托其國際網絡和整體優勢,加強對國內物流企業的收購和整合,以搶占國內高端物流服務市場和中小客戶市場,國內物流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為45406億元,根據國際通用的衡量物流成本的指標——社會物流總成本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計算出該指標為18.4%,而美國數十年來該指標一直保持在9%左右。這說明我國的物流成本的管理水平還很低。通過對200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成本結構的分析,筆者發現它呈現以下特點:
(一)運輸成本呈加快增長態勢
2007年運輸成本為24708億元,同比增長17.6%,增幅比2006年提高4.9個百分點,占社會物流總成本的54.4%。
(二)保管成本增長較快
2007年保管成本為14943億元,同比增長21.2%,增幅比2006年提高5.2個百分點,占社會物流總成本的32.9%。
(三)管理成本穩步增長
2007年管理成本為5755億元,同比增長13.6%,增幅比2006年提高3.2個百分點,占社會物流總成本的12.7%。
二、現階段我國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基礎設施落后和物流投資規模較小導致運輸、保管成本過高
我國物流企業基礎設施落后且布局也不合理,同時物流投資規模相對較小,滯后于物流需求的增長,這是當前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交通瓶頸、物流不暢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國企業物流效率相對較低、物流成本依然偏大的重要原因。在微觀方面,我國物流行業內部設施大部分已陳舊或老化,裝卸搬運機械化水平低,難以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多數企業自身擴大再生產資金嚴重不足,無法進行技術設備的更新和改造。在宏觀方面,國家財政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不夠,物流基礎設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現行國家增值稅稅收政策不允許企業抵扣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制約了物流企業固定資產更新的需求,加大了物流行業企業的稅負。
(二)物流管理效率低下引起管理成本過高
1.管理水平落后。大部分物流企業的管理者素質較低,具有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整個物流行業職工總數的10%左右,大大低于其他行業。同時,許多物流企業片面追求“大”和“全”的發展,而忽視了企業自身素質和服務質量的提高,企業的管理還停留在原來粗放式、低效的管理水平上。2.信息技術落后。我國傳統物流以經營倉儲、運輸、裝卸、養護為重點,不重視對商品配送、流通加工、企業內部的信息化改造,更不重視物流信息的收集、處理及和物流技術的引進,信息處理水平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
(三)物流成本的核算存在明顯缺陷
我國目前企業財務制度中沒有對物流成本設立單獨的會計科目來進行核算,而是將與物流活動相關的各種支出列示于企業的各項費用內,或者僅僅將部分的物流成本隨材料、制造費用等計入產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們往往比較重視運輸費、搬運費等顯性成本,對于物流環節所消耗的資金利息、設備折舊、人員培訓等隱性成本特別是物流活動組織不當所導致的風險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時間成本,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日常采用的標準會計成本法一般沒有將與庫存有關的成本,諸如保險和稅收、租金、存貨占用的資金及建設倉庫所需的資本費用等計算在庫存成本內,導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進國家的實踐證明,對于自營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實際發生的物流成本遠遠高于外部支付額數倍以上。所以,從現代物流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還沒有真正把握實際的物流成本,決策者也很難從現行的會計系統中獲得物流成本數據。
(四)物流成本控制的手段和方法不成熟
目前,我國企業只停留在依靠企業內部物流活動的分析,尋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單個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環境的變化,也不考慮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去增加績效,諸如與生產和銷售部門共同去研究物流成本問題,解決機構之間的壁壘問題,仍是一個較為封閉的內部決策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物流企業必將面臨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更大的生存風險,有些物流企業重業務發展、忽視風險防范,增加了風險防范的成本。同時,在成本信息交流、反饋以及監督評價中,重視有形成本動因,忽視無形成本動因,不能完整地反映新形勢下物流企業的經營活動及戰略思想。三、針對目前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擬采取的對策
面對全球激烈的市場競爭,人們把探尋利潤的目光轉向以降低流通費用被譽為“第三利潤源泉”的物流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對物流成本管理高度重視,力圖通過降低物流成本,增強競爭優勢。針對企業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和構建物流信息平臺,提升信息化水平
國家應在目前交通網絡的基礎上,加強區域交通網絡的規劃,加快城際交通線路的建設,完善港口物流,構筑航空、水運、鐵路和公路等有機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可以采用多元投資渠道,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打破行政限制、行業限制、所有制限制,在統一規劃和科學管理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各種企業參與高標準、高效率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盡快形成配套的綜合運輸網絡、完善的倉儲配送設施、先進的信息網絡平臺等,特別要兼顧近期運作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重新配置,防止物流設施單一、投資分散或重復建設。
加快各地區網絡基礎設施的對接和銜接,逐步建立商業信息數據庫,形成電子商務平臺,并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為網絡交易和結算提供法律保障。在整個物流的運作過程中,利用EDI、3G、RF、Internet等現代信息技術,圍繞采購、生產、倉儲、包裝、運輸、配送等物流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信息的采集、交換、傳輸和處理,使各個節點能夠有效地相互協作和無縫對接,構造出合理優化的物流供應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提高企業的物流效率。
(二)大力推廣國家標準并完善物流成本的核算
2007年5月正式實施的國家標準《企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GB/T20523-2006),被專家譽為“填補了國內物流成本計算和管理的空白”,它為我國企業實施物流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手段,實現了企業物流成本管理由定性決策向定量分析的跨越,使企業可以準確了解自身的物流成本支出,并且使不同企業之間實施物流成本的比較成為可能,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發展社會化物流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國應加強該標準的宣傳和推廣力度,使標準盡快在實踐中發揮作用。在現行會計制度下,可增加企業物流成本的核算和報告,并按照上述標準設計《企業物流成本主表》和附表《企業自營物流成本支付形態表》,為企業管理人員提供決策依據。
(三)努力降低保管成本,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
目前,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來降低保管成本:對現有倉庫設施進行有效整合與改造,減少閑置倉庫,使之充分利用;對倉庫物品采用ABC分類法,將企業的物流成本劃分為重點控制、一般控制、忽略控制三類,重點控制A類物流領域的成本發生源;合理控制庫存水平,選擇恰當的庫存訂貨模型,協調庫存成本和訂貨成本來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庫存費用等。
中小企業的規模和實力決定了它們在建立企業物流服務鏈條和網絡時的不盡完善,如果它們也在內部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物流管理,既削弱了企業對核心生產能力的關注,也不能發揮社會化物流的規模經濟優勢。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對現有企業進行重組、改造和制度創新的措施。同時,國家也應出臺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和相關法規予以支持,通過市場形成第三方物流或物流企業集團,達到規模效應,逐步實現由“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的轉化。
(四)運用戰略管理思想實施物流企業的成本控制
傳統的物流管理方式使企業的采購、制造、市場營銷、配送等功能分割,物流成本的計算、管理與控制分塊進行,無法對成本進行權衡和控制。根據效益背反理論,由于物流各子系統間的成本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因而子系統成本的降低并不一定能夠降低物流總成本。只有通過協調物流各子系統間的運作,將物流成本的管理與企業競爭戰略聯系起來,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包含在產品成本中的物流成本,實現企業資源的優化管理。也就是采取從戰略以及全方位尋求并拓展成本控制的方法,實現成本管理的事前計劃、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體現預測、計劃、決策、控制、分析、考核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同時,在物流活動中組織實施作業成本管理法,深入到企業的作業層次,對運輸、庫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等多項作業環節分析、挖掘成本動因,消除作業鏈中一切非增值作業,并融入戰略管理思想,才能促進企業整體價值鏈的優化,保持長久的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 上一篇:成本控制問題及措施
- 下一篇:中層企業成本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