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研討
時間:2022-03-16 03:25:00
導語:政府公共危機管理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政府公共危機是指在政府管理國家事務中,突然發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經濟波動、恐怖活動等對社會公共生活與社會秩序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在危機發生越來越頻繁的今天,一個國家要減少危機的發生,降低危機的損失,提高政府應對危機的效率,必須建立系統的危機管理機制。系統的危機管理包括危機的預防與應對。有效的危機管理機制,能夠將政府的危機管理納人一個有序、規范、條理的軌道中,保證政府在危機發生時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將危機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關鍵詞: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預防管理
Abstract:Thegovernmentpubliccrisisisrefersto,inthegovernmentmanagesintheaffairofstate,hasliketheearthquake,epidemicdisease,theeconomicalfluctuation,theterrorismandsoontocausetheheavylossessuddenlytothesocialpubliclifewiththesocialordertheevent.Occursmoreandmorefrequenttodayatthecrisis,acountrymustreducecrisis''''soccurrence,reducescrisis''''sloss,enhancesthegovernmenttodealwithcrisis''''sefficiency,mustestablishsystem''''scrisismanagementmechanism.System''''scrisismanagementwithdealsincludingcrisis''''sprevention.Theeffectivecrisismanagementmechanism,canacceptgovernment''''scrisismanagementapersonorder,thestandard,inorderlinesstrack,guaranteedthegovernmentwhenthecrisisoccurscanintheshortesttimetheeffectivereassignmentsocialresource,bringsthelossthecrisistoreducetothelowestdegree.
keyword:Governmentpublic;Crisismanagement;Preventionmanagement
一、政府公共危機的預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機管理控制指揮中心。危機管理控制指揮中心是危機預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職能是對各種潛在危機進行預測,為危機的處理制定有關策略和步驟,危機發生后,指揮中心立即做出反應,負責指揮危機的處理。在美國,危機管理的決策中樞由總統、副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國務卿、國防部長等組成。俄羅斯的決策指揮中心由總統、國家安全秘書、緊急情況部長、內務部長、國防部長等組成。從世界范圍看,總統制的國家一般建立以總統為核心的機制,議會制的國家一般建立以總理為核心的機制。與國際社會相比,我國沒有一個獨立和常設的危機管理協調中心,災害發生后,一般都是臨時成立工作組應付危機,這種工作組不能保證危機管理工作的及時性和連續性,缺乏對危機處理的經驗教訓進行有效總結、分析、保留和借鑒。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危機的社會里,只有成立常設規范的危機管理中心,才能將政府的危機管理納人到科學、規范、有序的軌道。
2.加強危機訓練與危機知識的普及,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養成了中國人以不變應萬變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會,老百姓的危機意識比較淡漠。我們雖然熱切關注“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國際危機,但總是認為那是外國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機意識,當危機來臨時,人們便毫無準備,手足無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給政府處理危機帶來極大困難。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無所適從并導致社會局面的失控即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機預防管理中政府必須做到:一是要警鐘長鳴,經常進行危機訓練和演習,提高公民的危機意識,樹立危機觀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關危機知識,讓公民掌握正確的應對危機的措施與方法,明確個人在危機中的職責。加強危機的預防訓練,整體提高國民的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能力,一旦發生危機,國民才能從容應對。
3.建立危機風險評估機制。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要對各種潛在危機風險隨時進行評估。首先評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種危機,把握政府危機的數量、種類、性質、特點及其規律,對危機的形態進行分類,并根據危機的不同性質,對危機劃分等級;其次,為每一類別或級別的危機制定具體的危機處理戰略和戰術,一旦發生危機,可根據危機應急機制馬上進人危機處理。如美國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國土安全部,該部直屬總統領導,專門處理美國國內危機,將美國的安全分為5個等級,并相應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監控危機的發生,注意搜集與危機有關的各種信息,通過對信息的整合、處理、判斷和數據的分析,掌握危機的各種變化和最新信息,監測危機發生的概率和趨勢,分析危機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對危機作出科學的預測和判斷。
4.建立健全社會救助機制。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政府的社會職能日益弱化,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管理所有的社會事務。因此,危機事件處理中調動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就成為政府危機處理的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有關學者調查表明,當國家和社會遇到困難與危機時,853%的民眾比較愿意或愿意站出來為政府分憂解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有6.4%的人不太愿意或不愿意。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場危機可能涉及到社會中的每個人,只有全社會萬眾一心、和衷共濟、共渡難關,才能戰勝危機。只有有效地組織社會力量,讓社會大眾積極參與到政府的救災行為中,而不是被動地過分依賴政府,才能更快更好地戰勝危機。目前,我國沒有健全的社會救助機制,政府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過各個單位、各個系統一層層地去組織和動員,時效性不夠,成本較高。因此,由政府出面構建中國的社會民間救助組織,組建社會義務工作者隊伍是政府危機預防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5培育健康的人文社會環境。危機不僅是對一個政府管理制度和應變能力的考驗,更是對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國民心理承受力的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一個民族能否精誠團結,以健康、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危機,是一個民族民族特性的具體體現。危機的預防管理不僅包括制度的預防,還包括人們精神健康和心理的預防。首先,要建立誠信、友愛、信任、關懷的人文社會環境,建立社會的信任機制。當危機來臨時。人與人之間應關懷、友愛、理解、寬容與幫助,而不是冷漠、猜忌與排斥,這是戰勝危機的首要要素;其次,培養健康的社會心理,提高公民抵抗危機的心理承受力。危機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和身體上的危害,更有心理的考驗,越是對社會公共生活危害比較大的危機,越會造成令人恐懼的效果。危機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危機的恐懼。危機預防不僅僅是危機本身的預防,還包括心理危機的預防。加強對公民危機意識的教育,培育公民健康的心態,提高公民的心理承受力,建立健全社會心理咨詢和精神援助系統,是政府危機預防管理的一項艱巨任務。
二、政府公共危機處理的應對策略
危機的預防只能減少或預防危機的發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機的發生。一旦危機發生,原有的社會公共生活秩序被破壞,整個社會處于危機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根據預防危機管理程序,立即進人危機處理狀態,采取各種措施解決危機,盡快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如果措施不當,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會造成民眾對政府信心的減弱甚至喪失,由此導致整個社會的動蕩與不安。
1.建立公開、順暢、權威的溝通渠道,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當社會面臨重大危機,人們的生存與安全受到威脅時,便會陷人極度恐慌之中,為了減輕或消除心理上的緊張與壓力,人們必然要通過各種渠道去獲知與危機有關的信息。當人們從正式渠道獲得的信息不足,無法解釋目前正在發生的危機或不能解除其心理上的緊張和壓力時,各種流言就會迅速出現,從而引發更大的社會恐慌。因此,危機發生時,公眾出于對危機的恐俱和對危機事件的不明真相,各種流言蜚語的出現是必然的,封鎖消息反而會為流言的傳播創造條件,況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隱瞞事實真相成為不可能。
杜絕謠言的產生、避免發生群體性的社會恐慌,惟一的辦法就是建立公開、順暢、權威的溝通渠道,及時、全面、準確地告訴公眾事實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2.快速反應、及時處理,將危機控制在最小范圍。政府必須具備敏銳的危機意識,這種意識是指對處于萌芽狀態危機事件的一種敏感性,缺乏這種敏感性就會貽誤危機處理的最好時機。危機發生時,政府應立即投人到危機的處理中,通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來解決危機,將危機造成的損失和沖擊降至最低點。我國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時間內爆發并在較大區域內流行,與政府有關人員的危機意識淡漠有直接關系。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工作人員存在著報喜不報優的心態,危機發生時常常采取低調處理和封鎖消息的做法。這種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危機反而會喪失平息
事態擴大的最佳時機,導致危機進一步擴大。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政府面臨的矛盾錯綜復雜,隨時隨地都存在爆發各種危機的可能性。因此,具備敏銳的危機意識,將危機消滅在萌芽狀態,對政府處理公共危機尤為重要。
3及時發揮政府宏觀協調、整合資源的作用。危機發生時,政府出面協調、組織、調配社會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社會資源的最大整合,這在政府危機處理中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世界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危機狀態下政府協調職能的發揮,例如英國為了協調各部門的緊急應變工作,政府于2001年設立非軍事意外事件秘書處,秘書處的宗旨是“就預見、預防準備和解決辦法提高英國應付突發挑戰的能力”,在政府內外協調各部門作出綜合整體反應,與各有關組織建立伙伴關系,開發和共享英國關鍵網絡和基礎設施資源,統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門資源,確保預防和控制災難的規劃和機制實施到位以及發揮效應,確保政府在處理危機期間能夠繼續發揮正常社會職能。美國國務院下設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災資源,建立了一個統合軍、警、消防、醫療、民間救難組織等單位的一體化指揮、調度體系,發生重大災情即可迅速動員一切資源,在第一時間內進行支援工作,將災情降到最低。總之,在社會面臨危機的時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組織、協調和調控是迅速控制危機,將危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證。
4.政府要發揮其行為的規范導向功能。社會學有一個“緊急規范”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在緊急狀態下人們的行事規則容易受最先行為者的帶頭作用的影響,從而形成“緊急規范”,“緊急規范”一旦產生,就會對其他人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如發生火災時,如果有人提一桶水來救火,這個行為就成為“緊急規范”,大家就會冷靜下來,跟著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個逃走,這個行為也將成為“緊急規范”,大家同樣會效仿,爭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對突發事件,政府必須成為“緊急規范”的首倡者和實施者,通過政府的“緊急規范”,全國同心協力,步調一致,共同戰勝危機。
5.做好善后溝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危機給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造成損失,也使人們對政府的管理能力產生懷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積極而有效的處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到危機發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機的結束并不代表危機處理的結束。當人們度過危機之后,政府還應做好危機后溝通工作,向國民承諾政府今后的措施,表達政府的誠意,恢復國民對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總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危機雖然不可避免,但危機卻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機預防可以減少危機的發生,積極的危機應對則可將危機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 上一篇:通信工程質量監督制度
- 下一篇:正反饋閉環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