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問題分析
時間:2022-03-29 10:01:00
導語:產能過剩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國目前產能過剩的現實
1、國家發改委對11個行業產能過剩狀況的調查
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了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狀況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這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日益顯現。
具體來說:鋼鐵產業生產能力已經大于市場需求1.2億噸,但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電解鋁行業產能已經高達1030萬噸,閑置能力260萬噸;鐵合金行業現有生產能力2213萬噸,企業開工率僅為40%左右;焦炭行業產能超出需求1億噸,還有在建和擬建能力各3000萬噸;電石行業現有生產能力1600萬噸,有一半能力放空;銅冶煉行業建設總能力205萬噸,2007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的能力,遠遠超過當年國內銅精礦預計保障能力;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
2、商務部關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生產資料和主要消費品的供求狀況調查
(1)2006年上半年300種主要生產資料供求狀況調查分析
2006年上半年300種主要生產資料中,供過于求的69種,占23%,數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4.6%;供求平衡的218種,占72.7%,數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2.4%;供不應求的13種,占4.3%,數量比2005年下半年減少38.1%。分類別看,建筑材料、機電產品、汽車、黑色金屬、輕工紡織原料、農業生產資料、化工產品市場供給充裕,絕大多數商品將處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狀態;供需偏緊和供不應求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屬和木材市場。
2006年上半年,我國投資需求仍將保持穩定增長,生產資料市場總體供求關系仍以平衡為主,市場價格將呈穩中有降的態勢。部分基礎能源和原材料市場供給偏緊的狀況繼續得到改善,但能源類產品總體仍然處于緊平衡狀態。隨著部分行業新增產能集中釋放,黑色金屬、汽車等部分產品供過于求的壓力依然較大。
(2)2006年上半年600種主要消費品供求狀況調查分析
2005年以來,宏觀調控作用進一步顯現,農業的基礎地位進一步增強,糧食供給水平繼續提高,部分工業投資過熱勢頭得到遏制,能源原材料漲價向消費品傳遞趨勢減緩,我國消費品市場仍將保持供大于求、總體平穩的格局。
3、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下降
2005年以來,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持續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工業品的供求情況。
4、企業虧損現象越發嚴重
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透露的信息顯示,相當部分鋼材產品價格已跌破成本;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86.2%;水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60.6%。
此外,權威統計表明,受產能過剩集中釋放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雙重擠壓,中國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擴大50.4%。
綜合上述,我國產能過剩的問題不僅已經明確地顯現出來,并表現出來加劇的跡象。
二、導致我國目前產能過剩問題的原因
1、投資增長過快
顯然,投資是形成產能的直接原因,那么過剩的產能就是過度投資的結果。投資作為GDP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GDP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對于當年的GDP,投資是一種需求,起到的是消化供給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資直接決定了以后各年度的生產能力,當年的一種需求直接決定了日后的供給,而且由于投資項目利潤的要求,日后的供給要大于當前作為需求的投資額。這樣,投資增長的過快,必然帶來生產能力的增長過快。
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固定資產投資連續4年增速超過20%。固定資產投資建成期一般為3-5年,大量投資所形成的產能在2005年開始釋放。但是,投資增速并沒有因為產能的釋放而放緩,2006年,投資仍舊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這樣,有些行業由產能不足轉變為潛在的產能過剩,又由潛在的產能過剩過度到相對嚴重的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是前幾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形成巨大新增生產能力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信號,但有些行業仍有大量項目在紛紛上馬。這將加重以后年度消化這些過剩產能的負擔。
2、國內需求不足
產能過剩除了有供給過剩的作用外,需求不足也是一個主要的方面。
近年來我國貿易順差巨大,外部需求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但是,作為大國,我國不可能長期依靠國外需求維持經濟的增長,內需才是消化產能的主要途徑。因此,內需不足是產能過剩的直接原因之一。
前文提及的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6個月國內紡織品、家電、鞋等商品市場需求減弱,供大于求趨勢明顯。其中,在商務部監測的84種紡織品服裝中,86.9%的商品供過于求;73種家用電器中,87.7%的商品供過于求;19種五金電料商品全部供過于求。另外,以鋼材行業為例,2005年1-10月,全國鋼材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82%,而國內市場鋼材表觀消費量同比只增長了19.25%,消費增長率落后產量增長率6.57個百分點。鋼材市場供求增長速度的不同步是造成鋼材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去年真正出現新增過剩苗頭的行業是紡織、汽車、煤炭和電力。這些過剩行業中,除紡織的過剩直接與出口外需不足有關外,其余的行業都與內需相關。
3、政績工程導致的盲目投資
一方面,中國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起市場經濟體制,但是仍然保留了許多計劃經濟的殘余仍然;另一方面,諸侯經濟是地區之間經濟相互分散。這樣,地方政府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對政績工程的追求,助長了地方盲目投資的現象。
4、收入分配的擴大
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國消費需求的不足和儲蓄存款的不斷攀升。
從理論上說,生產過剩發生的機制就是收入分配關系被扭曲,由于收入向少數人集中,導致社會的儲蓄和投資傾向高而消費傾向低,由此放大了生產規模卻縮小了消費,這種不對稱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生產過剩危機。在這種時候,真正需要消費的人,口袋里沒有足夠的錢;而真正有錢的人,他們考慮的是如何使用現有資本使財富增長,而不是先把手中的這桶金消費掉。
根據經濟學的普遍規律,當個人財富達到一定程度時,其消費量將停止增長,而投資、儲蓄在個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將大幅增長。具體來說,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個階層對儲蓄、消費、投資的行為有較大差別。對高收入階層來說,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費的開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錢是用來投資的。對于中等收入階層,日常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程度已經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加之高房價高教育費用等壓力,這部分人的存款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許多方面都得不到相應的社會保障,即使有錢也盡量節約消費。
5、粗放型經濟增長
我國的經濟增長一直是遵循著粗放型的方式,這使得通過投入更多的生產要素產出更多的產品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形式。同質低附加值的產品大量投放市場,在短缺經濟時代,這種急速擴張的生產能力能被迅速吸收。但是隨著產量的擴大,短缺經濟時期逐漸過去,產能過剩迅速顯現出來。
此外,由于科技水平的相對落后,我國的工業一般都處在產業成熟期,就是說,飛躍性技術革新和產品革新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積累下來的資本繼續投入到這些產業,帶來產品數量擴張的機會大于帶來產品質量擴張的機會。生產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是生產產品數量提高的代名詞。
在以產品數量增加為結果的經濟增長下,國內居民消費能力終究有飽和的一天,從這個角度來講,產能的過剩在所難免。
6、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完善導致的投資成本低廉
我國的資源價格、資本價格等,至今還沒有實現完全的市場化。在投資收益相對市場化的情況下,投資成本卻表現出沒有完全市場化的低廉,這助長了盲目投資的行為。
綜上所述,我國產能過剩的出現帶有一定的必然性。目前產能過剩的問題,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總結起來可以把這些因素分為直接因素和深層因素兩類。直接因素是指實際造成這次產能過剩現實的原因,更注重關心問題的表象和直接作用,改變這些直接因素相對容易,目標性也相對清晰;深層因素是指我國在經濟發展中的固有弊端,這些固有弊端通過一系列經濟傳導機制,注定了產能過剩的出現,改變這些因素相對困難,需要長時間的努力。
三、產能過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產能過剩作為一種非均衡狀態,對我國經濟有很多不良的影響,甚至會威脅到國民經濟的安全。
1、使經濟面臨衰退的風險
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理,有可能引發產能的全面過剩、通貨緊縮,從而使經濟處于衰退的危險之中。
2、產能過剩使企業庫存增加。
企業由于產能過剩導致產品積壓,企業的資金鏈存在斷裂的可能,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上文提及的商務部的報告顯示,今年中國商品市場出現新情況:部分行業庫存增加,供求關系發生逆轉。
3、企業利潤被擠壓
在產成品過剩帶來的產品價格下降的情況下,企業利潤被大幅擠壓。在產能增長和價格下降的雙重擠壓下,我國企業利潤大幅下滑。去年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額1844億元,同比增長58.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虧損企業虧損額1009億元,增長95.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效益下降的事實。
4、增加了金融風險
如果產能過剩的企業使用了信貸資金,會導致金融企業不良貸款增加,加大金融風險。
5、貿易摩擦加劇
擴大出口是緩解國內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途徑。數據顯示,2005年前三季度,我國鋼材出口持續呈現強勁勢頭:出口鋼材1580萬噸,同比增長83%;出口鋼坯598萬噸,同比增長1.12倍。對此,為了保護本國的鋼鐵產業,美國、歐盟、韓國等國都在密切監控我國的鋼材出口情況,并積極收集鋼品低價傾銷的證據,以伺機提出貿易保護調查。可見,隨著我國鋼鐵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出現和出口規模的加大,這些行業面臨反傾銷的壓力也同時加大。
四、應對產能過剩問題思路
應對產能過剩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
首先,要在完善市場經濟上入手,使企業的投資行為更加考慮成本和市場需求,政府要改變為了追求政績而推動投資的做法。
其次,對于已經過剩的行業,要抓住縮減產能的這個時機,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保留優質的生產能力,使我國企業產品的整體質量邁上一個臺階。
最后,對于處在貿易周期成熟階段的行業,要積極開發海外相對落后地區的市場,把產品投放到這些市場不僅符合貿易周期的客觀要求,也減小了貿易摩擦發生的機會。
- 上一篇:管理者的用人藝術
- 下一篇:物流企業成本核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