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
時間:2022-02-12 11:19:00
導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專業合作組織的覆蓋面小,其作用未得到應有的發揮
專業合作組織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但目前發展仍不盡如人意。從全國規模看,專業合作組織的覆蓋面很小。中國科協是最早推動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發展的單位。按照中國科協統計,2002年底,參加各種專業技術協會的人數為659萬,僅占全國農戶的3.1%。中國供銷合作總社是較早在本系統內按照合作社原則組建專業合作社的單位。據供銷社統計,2002年底,參加供銷社系統所組建的專業合作社的人數為530萬,僅占農戶的2.5%。農業部是指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行政部門。據農業部門的統計,全國目前有各類專業合作組織14萬個,入社社員1120萬戶,也不過占全國農戶的5%。
從各省區發展規模看,一些省區的專業合作組織幾乎是空白。即使在專業合作組織得到充分發展的省區,專業合作組織的覆蓋面也不是很大。例如,在供銷社系統創辦專業合作社的模范省河北,參加專業社的農戶也只有13%。專業合作組織只在某些地區,在特殊的環境下,才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例如,農產品出口比較發達,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2、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很不規范
服務于農民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多種多樣,專業合作組織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此外還有各類涉農公司、職能部門和行業協會等。農民有權利選擇合作社,也有權利不選擇合作社,而選擇其他組織形式。但是,作為選擇之一的合作社,必然有區別于其他組織形式的運作規則,而目前中國農村合作組織發展很不規范。
以專業協會為例,專業協會內涵上的“寬泛”令人驚異。從幾個農民之間進行不定期的技術和經驗交流,到為數千甚至上萬個會員提供技術、信息、購銷服務;從農民自己組建的較為規范的合作社企業,到有眾多政府職能部門、各類企業加盟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聯合,都可以在“專業協會”這個稱謂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換言之,上述各種各樣的組織都可以以“專業協會”這一稱謂而存在,都可以以“專業協會”這一名義與各界打交道。這樣,若為專業協會下個定義,或加以限定,實屬不易,若對其展開分析則更是艱難。國內尚難統一,更談不上國際之間的對話了。
再以合作社這一組織形式為例。盡管許多國家都對合作社做了本國式的定義,包括最權威的國際合作社聯盟也經常對合作社的定義進行修改,但判斷標準基本達成共識,即合作社是由成員所有并為成員服務的企業。它不是針對貧者的慈善機構,也不是服務大眾的公益組織,而是由一定范圍內的人們為了滿足共同的需要而組建的企業。既然是企業,就要以企業的規則去運作。而我國許多專業合作組織本身并不是個企業,有的甚至連起碼的活動場所都沒有,更不具備企業經營所需要的一定的資產。而在許多國家,合作社企業在登記注冊時就要對其資產進行嚴格的審查,以保證其成立后的穩定,對成員具有一定的凝聚力。相對而言,供銷社系統組建的專業社在某種程度上具備了企業形態,但是許多專業社與基層社共用一個企業法人,專業社仍然缺乏獨立的法人地位。還有一些被稱作專業合作社的組織,雖然是由成員入股組建的企業,但是以所有從事同行業生產的農民為交易對象,成員與非成員并無區別。顯然這類組織成立的目的并不是主要為成員服務,而是以追求盈利為目的的、以股份制為導向的企業。
3、專業合作組織缺乏相關立法和政策支持
缺乏合作社立法及相關法規,既影響專業合作組織的充分發展,也影響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化發展,因此,在此作為一個重要問題提了出來。這里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缺乏合作組織立法,合作組織就缺乏法律地位,由此導致合作組織難以獨立的法人身份與各方主體進行交易,影響其活動的正常開展,其合法權益也難以得到保障。二是缺乏有關合作組織的法規,合作組織就缺乏賴以遵循的統一規則,這就為各式各樣所謂的“合作組織”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合作組織也就難以做到規范化發展。
二、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對策建議
鑒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存在的上述問題,建議有關部門在推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創造更多的生存空間
新興產業的崛起可以為新制度的醞釀和培植提供契機。我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要按照國際統一貿易規則行事。為此,應該適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按照國際市場需要安排農業生產,發展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產業。而在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各種新型組織也將不斷介入農村。在各種各樣的組織形式中,合作組織必將以其與農民最為親和的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
2、利用既有組織資源進行嫁接改造,使合作組織有個較高的起點
縱觀國際農業的發展歷程,凡是農業發達國家都有強大的合作社組織體系和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相當數量的農產品是經過合作社的銷售網絡抵達國內外消費者,這是經過上百年風雨的洗禮而最終形成的。而在其發展初期,所面臨的環境是很艱巨的。工農業生產體系尚不完善,基礎設施也很落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在其發展歷程中,有無數合作社產生,又有無數合作社消亡。只有那些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合作社才最終生存下來,經過不斷發展,才足以與今天的大工商資本相抗衡。目前,國際合作社發展環境已今非昔比。
在中國,經過建國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農業生產流通體系,如農村已經形成糧食部門和供銷社兩大國合商業體系,盡管由于種種欠缺兩者均處于改革之中。我們已經有了很高的起點,無需一切從零開始。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既有的組織基礎和物質基礎,在更高的起點,選擇更快捷、更“經濟”的發展之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成效。比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大工業的優勢吸收農民入股,組建具有較高起點的合作組織,如山東著名的萊陽龍大集團和宏達果蔬加工合作社;也可以對原有組織形式如供銷社進行改造,通過廣泛吸收農民股份,回歸合作制;也可以利用原有組織的資源進行資產整合、重組,與農民聯合興辦專業合作組織。例如,供銷社系統和糧食部門等通過剝離閑置資產,吸收農民入股組建專業合作社。
通過利用現代大工業的制度優勢和原有制度的組織遺產而組建的合作組織,無論從人員素質、營銷網絡、產品結構,還是廠房、設施等,起點一般都比較高。不足之處是,由于受認識程度和經濟條件所限,農民股份所占比重較低,不足以與原有組織平等對話。但是,隨著農民對這種組織形式認識程度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條件的好轉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別是這種組織形式自身的成功運作,將會有更多的農民加入到這一組織之中。隨著農民股份的大幅度增長,甚至超過原有組織,農民與原有組織平等對話也就成為可能。目前,在許多供銷社系統組建的專業合作社中,農民股金已經超過供銷社。農民股金增長的過程也是農民力量壯大的過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3、采取諸項措施,促進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化發展
首先,頒布合作社法或相關法規;其次,配合有關合作社法規的頒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普及合作社知識的活動;最后,真正落實對合作組織的各項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