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三農”形勢的基本判斷
時間:2022-02-19 03:20:00
導語:對當前“三農”形勢的基本判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中央在解決“三農”問題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頗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幾個可喜的變化特點:
第一個特點: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遇到的宏觀環境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1978年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遇到兩次“黃金時期”,一次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業、農村通過內部制度創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獲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幾年,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創新,去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同以往比較,最近這幾年各級政府格外關注和重視“三農”,是向“三農”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時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高達2626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農業稅,去年農民受益305億元,今年又將獲益210多億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決定徹底放開糧食收購市場,農民可以將手中的糧食按市場價格,賣給收購企業或加工企業;同時,中央還將對糧食流通領域的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四是中央還對農民實行間接補貼,對稻谷、小麥、大豆等良種進行補貼,對農民購買農機具進行補貼,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貼息補助,支持農民調整農業結構。五是全國絕大部分的省市區都對農村信用社進行了改革,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億元的票據和專項再貸款資金,用于置換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增加資本金,以幫助農民解決貸款難的問題。
第二個特點:糧食產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食供求關系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逐漸緩解。從目前來看,全年糧食產量有可能突破9380億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麥進口500億斤,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糧食出現恢復性增長以后,仍有三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國自己要生產多少糧食才不會出現糧食安全問題?二是我國一方面要保證食品安全,一方面要進行城市化,同時還要考慮生態環境建設,對此我國能有多少土地資源用于城市化、工業化和生態環境建設?三是我國食品安全的關鍵是糧食產量還是耕地和資源?筆者認為,從近期看我國糧食安全無憂,但從長期看應注意耕地和水資源短缺問題。
第三個特點: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開始逐漸恢復。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鄉鎮企業與勞動就業實現了同步增長,農民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性收入明顯增加。
第四個特點:農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來增幅連續下降的格局,出現了8年以來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農民消費開始活躍,農村市場也由冷趨暖。
影響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四個因素
在農業、農村經濟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當前國民經濟運行中還存在著四個制約因素,對今年“三農”產生較大的影響,可能將導致農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國的糧食價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糧食庫存增加,2005年全球糧食有望增產,這將使世界糧食市場價格呈現下降趨勢。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世界糧食展望報告》,2004年末世界糧食庫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萬噸,增長了14.3%,庫存糧占世界年度消費量的20.2%,高于公認的18%糧食安全線。又據有關資料分析,今年世界幾個糧食主要生產國谷物和大豆面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綜合上述兩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價格將會走低。受世界糧食供給增加和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我國糧食價格也會同期發生順向變動。其次,從國內看,在中央“三農”政策支持下,目前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都比較高,他們不但增加種糧的投入,而且還擴大種植面積,如果天氣沒有大的災害,今年糧食還會增產。糧食繼續增產,必然會帶來市場價格的波動,引起糧食價格下降。因此,今年糧食價格下降會直接制約農民收入的增加。另外,從改革開放以來糧食市場價格變動趨勢看,從來沒有一年的糧食價格達到頂峰以后還會繼續上漲,持續保持兩年的糧食高價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糧食價格就會由高走低,這是糧食市場供求規律起作用的結果。
第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消費品價格同時上漲,直接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并影響農民的收入。盡管政府利用各種手段限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比如給化肥企業補貼,嚴格監督和控制化肥價格上漲。但從目前的農村市場看,化肥、農膜和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還是上漲了。調查發現,由于石油、煤炭價格上漲,引起下游化肥、農膜價格持續上揚。由于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播種面積擴大,玉米、小麥等良種價格也向上漲。石油市場價格上漲后,柴油也明顯漲價了。因此,機耕、機播甚至機收的價格也已經上漲或將要上漲。另外,從消費品價格來看,去年以來農村消費品價格上漲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鎮1—1.5個百分點。今年以來,這種趨勢還在繼續。據計算,農民消費資料價格每上漲一個點,每位農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農民比市民的消費價格指數高出1.5個百分點,農民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費25元。和市民相比農民收入低,但在消費品價格上漲過程中,農民卻要支付較大的漲價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農業的政策空間在變小。去年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稅率,農民由此受益305億元,今年27個省取消農業稅也就是210多億元;去年國家對農民直補116億元,今年預計130億元,增量補貼不足20億元。再加上種子和農機具補貼,總額不會超過去年。另外政府對農業的投入,由于特別國債發行減少,今年對農業的投入占國家總投資的比重不會降低,但絕對量難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農民增收的空間有限。這樣,由政策刺激農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間將明顯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國家實行雙穩健的宏觀調控政策,具體內容是減少國債發行,壓縮財政赤字,穩定貨幣供應,繼續控制“銀根”和“地根”。如果這些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或者繼續加強,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發展對全社會的勞動力需求量將比上年降低。而壓縮投資和降低GDP增長,首先會降低社會對農民工的需求,這樣今年農民進入非農產業就業和進城打工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
因此,從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農民增收的困難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這樣,今年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會再次擴大。(作者為: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2005年5月23日)
鏈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第一,在糧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進”的調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麥上市以后,國家糧庫一定要增加收購量,將增產的小麥從市場上轉到庫存中,以保持市場上糧食供求平衡,從而保障糧食價格在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進”就是今年盡量少進口小麥,避免因進口小麥沖擊國內市場。同時,今年玉米可以適當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調整國內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國糧食出現供給持續上升的空間里大量進口糧食,這會造成國內供需求失衡,引起糧食價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從源頭上擴大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由此抑制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目前這個階段,核心問題不是對化肥企業補貼,筆者建議要取消這種補貼,把補貼直接給農民,適當擴大化肥、農膜、農藥的進口,增加國內供給總量。只有增加主要生產資料的供給總量,才能從源頭上抑制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上漲。
第三,國家應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我國人多地少,農民僅靠種植幾畝地的糧食和其他作物,很難富裕起來,國家應該拿出一些財政資金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業增值、農民增收。近幾年,國家雖然出臺了一些支持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農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應加大對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四,鼓勵農民進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面對農民增收困難的矛盾,一定要消除種種限制和歧視,鼓勵農民進城打工,從法律上保護農民的權益,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的就業環境。
第五,當前解決“三農”問題,不僅要采取短期政策,還要采取長期政策。當前影響“三農”問題解決的長期制度障礙還未根本消除。我們應該從體制上進行改革,把農村管理體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社會公共事業改革、勞動力流動以及戶籍制度改革等等,統一納入到全國改革進程中來,通過改革來改善農民的發展狀況,從政策上使他們能獲得一些最基本的社會福利,幫助他們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