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村干部工作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2-19 05:10:00
導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中村干部工作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村干部難點對策
目前鄉村干部工作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村干部處境具體難在哪里?筆者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村干部工作中的難點
一是工作環境差。雖然農牧區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大多數農牧民群眾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但與發達地區相比較,工作環境仍然較差,主要表現在觀念落后、環境惡劣、地處偏遠、信息不暢等方面,集體經濟薄弱,村里正常經費無保證,制約了經濟的發展,村干部工作難度加大。
二是工作壓力大。農村工作紛繁復雜,村干部處于兵頭將尾、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工作繁重異常。對上級要負責,要服從聽指揮,要認真貫徹落實并遵照執行上級各部門、各單位下發的各種文件、指示;對廣大群眾也要負責,農村每項工作都要村干部去具體安排落實,每個村干部要面對成百上千的村民群眾的各式各樣的要求與難以解決的問題,村干部往往是“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然而最令村干部頭痛的是在上級的要求與群眾利益發生沖突時自己的尷尬角色。
三是精神負擔重。目前村干部精力被分散于催種、催收、催款、催工等工作上,而這些工作與群眾眼前利益無多大關系,有些已不適合于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一部分群眾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對基層干部工作不理解,頂著拖著不服從,工作難度大。村干部任務完不成,在上面挨領導批評,在外面挨群眾怨罵,回到家里又有人數落,往往是工作干得不少,人得罪的不少,選舉的時候反對票也不少,經常被別人誤解,得不到群眾的理解信任,甚至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出力而不討好,這對一個祖輩居住在同一地方的農民來講,在心理方面是難以承受的,由此加重了村干部的精神負擔。
四是辦事不給錢,還得要辦事。部分地區片面強調“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工作精神,“上水利、干工程、修道路、調結構、推科技……”,一些上級領導為了所謂的政績,一哄而上,貪大求洋,好高騖遠,導致工作攤子越鋪越大,過多地參與了微觀經濟活動,負擔被轉嫁到農牧民頭上,致使農牧民難以承受,把各種怨氣發在村干部身上,激化了矛盾,與村干部產生摩擦,頂牛較勁,村干部又無行之有效的措施辦法,日積月累矛盾激化難以管理。
五是責任與權力脫節。硬任務軟措施,村務管理方面,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實施,在村級民主管理方面強調較多,但在村民應盡的義務方面強調得不夠,甚至出現管理失控現象,“分了田、分了地,有問題就找你,有困難就纏你,有怨氣就罵你,要提留不給你,催義務不理你”,權利與義務分離,責任與權力脫節,村干部工作難以開展。
二、村干部工作難的原因
(一)制約手段弱化
當前,農村個別群眾法制觀念淡薄,無政府主義思潮抬頭,甚至把自己應盡的義務也當作額外負擔,個別“釘子戶”幾年合理的各種稅費頂著不交,公檢法難以處理,無必要的措施予以有效的制止。目前農村各種制約手段弱化,法律手段不健全,經濟手段無基礎,行政手段難執行。上面壓的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基層村干部手里是名不正言不順的軟措施,上級只壓任務,而缺乏與之相配套的保證手段致使村干部左右為難。工作不干不行,干工作又怕“干”國家事,“犯”個人罪,因此歪風邪氣難以及時有效地得到遏止,村干部成了“受氣包”,越干越憋氣。
(二)形式主義嚴重
當前農村干部大部分精力均放在了落實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上,工作中免不了接觸各種矛盾,加之工作中各級出現的各種失誤,村干部往往就成了農村矛盾的焦點,特別是有些按照上級意圖,不情愿地種出的農作物,一旦出現賣難、價格回落問題,基層干部就成了替罪羊,而農村達標升級評比中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規范化的要求,又導致極個別領導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為了創造所謂的“政績”,大搞特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采取弄虛作假的手段,以虛假瞞報形式,騙取榮譽、政績,村干部違心地為上級涂脂抹粉,按上面的意圖去欺騙檢查組,檢查組一走了之,村干部則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遭受群眾的指指戳戳,村干部難以承受如此大的精神壓力,增加了從事具體工作的村干部工作難度。
(三)村干部變動頻繁
村級干部不穩定,組織機構渙散難管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大多數村級基層干部在農村做了大量耐心細致而又艱苦的工作,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但由于目前村干部實行“海選”,主要干部頻于變動,對村干部適時進行依法調整是必要的,但變動過于頻繁必將影響到農村的各項工作,單純地以年齡、學歷為唯一標準選舉村干部,農村就有可能失去吳仁寶這樣的帶頭人。在選舉工作中往往實實在在干工作的人,由于得罪人多而落選,而一些不涉及矛盾的老好人被選上,由于這部分人從未從事過村務管理工作,因此尚未適應農村復雜矛盾就又因為卷入矛盾而被又一個新人所替代,由此導致工作出現斷層,嚴重影響基層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在干部選用方面,由于農轉非、工作指標等問題的限制,村級優秀干部難以被提拔到鄉、縣等有關部門工作,使村干部認為“工作沒干頭、前途沒奔頭”。
(四)輿論宣傳不到位
在輿論宣傳方面,沒能利用好現代的宣傳工具,宣傳出農村改革中的好人好事,以鄉村基層干部為題材的各種宣傳報道,大多丑化了基層干部的形象,被當作反面教材,以村干部中極個別敗類的所作所為以偏概全,由此產生了暈輪效應,似乎所有的基層鄉村干部都是些反面人物,誤導了輿論,致使不少群眾,甚至是領導干部看不到基礎組織和基層干部在促進農牧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大多數基層村干部的無私奉獻精神,村干部越干越委屈難以干。
(五)工作報酬失衡
在經濟方面,村干部的工資平均在千元左右,個別貧困村甚至幾年未拿報酬,村干部往往在當地是一些經商、種地搞生產的能手,一兩千元的報酬,如果不干村干部,對于他們來說只能算是零花錢,由于村級干部誤工補貼較少,與國家干部比費力得罪人又無實惠,與農民比也不如,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種好責任田,相比較明顯感到吃虧,村干部混日子、棄職流失現象嚴重,為此有能力的人不愿干,沒能力的人又干不了,合適的村干部人選越來越難挑,后備干部斷檔現象日益嚴重。
(六)自身素質差
目前農村普遍實行了村干部“海選”制度,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同時村干部變動頻繁問題也顯現出來。被選出的村干部往往是在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但在村務管理方面則知識有限,經驗欠缺,加之農牧區村民文化知識較缺乏,更是難以適應當前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難以對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進行有效地指導,目前農村經濟處于調整時期,由于有關部門不能提供及時、準確的農產品供求信息,村干部又無闖市場的經驗,盲目地“什么掙錢就干什么”,導致鄉村號召農民種植什么什么賠錢,養殖什么什么虧本現象發生,不僅嚴重損壞了基層組織的形象,而且形成群眾對村干部的一切工作產生逆反心理。
(七)干群溝通渠道不暢
沒有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等現代化宣傳工具進行宣傳,作深入細致的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干群溝通渠道不暢,如中央的指導政策在短時間內就能傳到鄉村,執行過程中上級有所變動,村干部按上級要求辦事,群眾不理解,領導不了解,各種矛盾均指向村干部,導致村干部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一些地方干群關系緊張甚至激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一些干部官僚主義作風所致,一些原本不大的矛盾,不嚴重的問題,如果處理及時,本可順利化解;如果推托回避,或者方法簡單粗暴,些微波瀾可能釀成軒然大波,甚至可能引發對立和沖突,增加工作難度。
(八)村干部后顧有憂
大多數村干部已人到中年,幾十年來為村里各項工作默默無聞地做了大量的工作,與其他干部相比,退休無保障,收入差距大,子女安排無著落,相比反差較大,農村人際關系越來越復雜,“得罪領導政治上要命,得罪妻室生活上要命,得罪歹人全家不安寧”,村干部感到后顧有憂不想干,導致村干部短期行為嚴重,工作得過且過,撞鐘混日子,心情不暢。
三、村干部工作的幾點思考
村干部處在農村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最終貫徹執行者,在群眾面前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處于各種矛盾的焦點上,村干部工作難干、人員難選已成為影響農村工作的一大因素,造成農村社會控制力明顯下降,為此,如何提高村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就成為基層組織建設中的當務之急。
(一)要掃清村干部工作中自身難以克服的障礙,為其打氣鼓勁,提高其工作積極性。
按照市場規律,多引導、少教導。隨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村干部的管理再也不能采用過去那種單純計劃經濟下的管理模式,而要按照市場規律,多引導、少教導。當前農村工作中,管種、管收但不管市場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倒霉的是群眾,受罪的是村干部”,由此影響了干群關系。為此應盡量減少工作中的官僚主義、減少形式主義的行政干預,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采取公司+農戶等形式,采取典型指導、示范引路的方式,引導村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如確需行政指導,則必須善始善終,負責到底,以避免工作失誤,激化基層干群矛盾,避免使基層干部成為“替罪羊”的現象發生。
強化法律手段,重教育、嚴處理。在農村由于上級只壓任務,而缺乏與之相配套的保證手段,導致基層管理工作陷入被動。具體講就是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村干部左右為難,個別“釘子戶”對于各種合理的負擔和義務工也頂著不干,形成惡性循環。村干部大部分精力被催款催工牽涉住,沒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村務管理、為村民辦實事的工作中,為此,一方面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力度,在教育的基礎上,對一些不法行為及歪風邪氣有組織的進行統一行動,如公檢法各部門集中精力,及時對敢于抗繳合理負擔的人進行公開宣判,嚴肅處理,形成熱爐效應,以減輕村干部的壓力,扶持農村正氣,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另一方面對于村干部中的少數違法亂紀人員、在群眾中造成惡劣影響的基層干部,嚴格按照黨紀國法予以嚴肅處理,做到弘揚正氣,遏制歪風,以此來教育群眾,團結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
強化輿論引導,多宣傳、少丑化。要大力弘揚基層村干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以身作則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加大宣傳力度,以村民身邊的村干部感人事跡,扭轉近些年來一些由新聞媒介、文藝作品造成的社會輿論丑化或貶低鄉村干部形象的風氣,減輕其心理壓力,樹立基層村干部的真實形象。
注重感情投入,多關心、少訓斥。村干部工作在最基層,條件最艱苦,工作最困難,報酬較低,為此在具體工作中要多關心其工作學習與生活,而少些訓斥,以感情動人、以感情留人,以提高其工作中的積極性,發揮其工作中的創造性。
因地制宜求發展,多調查、少刮風。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明確的發展目標。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寧可步子慢一點,也要穩一點,穩妥地發展農村經濟。當前農村除了壯大集體經濟、加強干部管理監督以外,每年根據自身條件,有重點地抓主要工作,加大工作力度,一步一個腳印地苦干,領著群眾干,干給群眾看,脫貧致富就有希望,否則,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盲目地跟著別人鋪攤子、上項目、搞形式,就勢必會事倍功半,事與愿違。
(二)強化教育、科學使用,提高其主動性
1、加強培訓教育力度。要利用農閑時節加強村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其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和智能素質等各方面的素質,以適應新時期對基層干部的素質要求。
2、抓好村支部建設。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基層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減少不必要的阻力。要求每個黨員及村干部要時刻站在各項工作前面,去組織、引導農牧民發展經濟,通過自身“三個代表”的實踐,使之贏得群眾的信任與支持,真正具有號召力、戰斗力和凝聚力。
3、規范管理、加強監督。完善對村干部的考核、獎懲制度,對于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成績顯著、具備領導能力的村干部,采取公開選拔的形式,不拘一格地提拔到領導崗位,減少其后顧之憂,為其提供更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空間,使之充分發揮其才智,為農村經濟發展最大限度地貢獻出其自身的力量;落實各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機制,如村民代表議事制度、黨員議事制度等,加強村干部的監督,化解干部與群眾的矛盾,緩解干群緊張情緒;建立激勵機制,獎勤罰懶,對個別無所作為、拉幫結派、違法亂紀干部要予以堅決撤換。
4、以情感人,重在落實。在嚴格要求村干部的同時要多方體諒他們的苦衷,大力支持他們的工作,以情留人,最大限度地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對養老保險以及應該提高的福利待遇要落實到位。
5、完善村干部待遇機制。村干部的誤工補貼全部由國家承擔,在當前的情況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解決這一問題主要途徑還是要靠村提留,但根據各地村級經濟情況來看,在實行誤工補貼由村提留支付辦法的同時,尚須實行村兩委主要人員在職期間交納養老保險費制度,其費用由政府統籌專款支付。對于有條件的村,可根據本村經濟發展情況,通過村民大會,適當提高村干部的誤工補貼,對于集體經濟有重大貢獻者,應當重獎。對其他老村干根據工作年限,以現有的“三老”待遇對待,徹底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充分調動新、老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一措施絕不僅僅是幾個錢的問題,它代表著黨對老村干們關懷,是老村干們視為生命備加珍惜的政治榮譽。
(三)擇優選拔培養后備干部。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不注重培養后備干部的行為是一種短視行為。后備干部素質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今后農村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后備干部的培養,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好農村涌現出來的一大批品質好、能力強,懂經營、會管理的能人、強人,使之利用自身的長處帶動村民發展經濟;另一方面選配一批優秀的大中專畢業生到村里任職、掛職,以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質;第三在各村設立民主理財小組等基礎上,挑選出部分有能力、熱心村務管理的村民,可參加選舉,也可以不參加選舉,由基層組織上報,上級組織考察任命,使之參與村務管理,培養后備人員,以避免村委會領導因到屆選舉落選出現斷層而影響工作。
(四)高度重視“三老”工作,減少村干部的后顧之憂。
近年來,“三老”工作得到了加強,“三老”人員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榮譽感增強,農村普遍形成一種尊敬“三老”、愛護“三老”的好風氣,使“三老”人員在各自的工作、生活中繼續發揮余熱,同時也減輕了現有村干部的后顧之憂,避免辛辛苦苦幾十年,到頭沒有人來管的現象發生。
綜上所述,只有對基層村干部實施嚴格的管理,科學的培訓,正確的使用,以心交人,以情感人,就會激發其巨大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為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