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鄉村文化建設思考
時間:2022-11-24 04:12:00
導語:落后鄉村文化建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是反映一定歷史時期文明發展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統一體。當今文化普遍活躍于城市,在避遠農村卻難見蹤影。筆者認為,要搞好新農村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和群眾的高度重視,還需要他們的通力協作。
一、充分認識加強新農村文化問題的重要性
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持和保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對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南辰鄉經濟狀況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文化建設的發展。由于思想認識的差異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再加上農村文化本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尋求最佳服務效益的路徑缺乏積極探索,使這類機構難以邁出新步伐。僅以東海縣南辰鄉文化中心為例,由于南辰鄉經濟基礎薄弱,南辰鄉的地理位置比較偏遠閉塞,投資商都不愿來南辰投資,使得南辰的工業項目較少,經濟發展緩慢,財政上經常出現“赤”字,何談經費投入?致使文化發展不能與經濟發展相提并論。文化事業始終處于維持狀態,且有滑坡現象,甚至連重大的節慶活動都勉強應付。這種現象是當前農村文化所存在的普遍問題。如2006年8月底,溫泉一農戶家辦喪事“脫衣舞”事件,被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曝光后,造成了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從溫泉喪事“脫衣舞”看到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部分農村,由于缺乏文化對其思想道德的影響,使得一些群眾思想覺悟低,愚昧落后,從而才有了溫泉喪事“脫衣舞”的事情發生,這決不僅僅是個例,這種腐朽文化較強地腐蝕了農村氛圍,嚴重危害了農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環境。農村文化必須有針對性的精神、心理、文化服務,并形成一定的規模,從百姓的日常起居、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喜怒哀樂,始終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樹立一個個公眾認同、個人遵從、切實有效、各具特色的文明規范,營造一個個知禮崇德、和睦互助、健康文明的溫馨家園。
2、南辰鄉“馬燈舞”帶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希望。南辰鄉的“馬燈舞”是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民間傳統文化,深受人們的喜愛。它完全由民間藝人自發組織起來的,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文藝表演節目。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初形成于明代,老一輩藝人以北宋時期楊門女將不屈不撓抵抗外族侵略,義無返顧地反擊遼國侵略者的一系列史實為背景,博采眾長,歷經幾十代人嘔心瀝血地提煉、改革、創新、升華而成。1939年冬天,國民黨東北軍57軍某部駐在南辰鄉時,集體觀看了“馬燈舞”,當場官兵們禁不住振臂高呼:“還我大好河山!”“松花江在召喚我們!”“打回東北老家去!”氣氛悲壯感人,天地為之動容。1983年,在連云港市體育場演出,榮獲市民間藝術獎。從那以后,由于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馬燈舞”因屬于大型的文藝節目,經費投入較大,在當時市場經濟下,這個倍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民間文藝節目受到了不應有的冷落,且始終無人問津。2006年在申報江蘇省非物質民間文化遺產中,“馬燈舞”這個失傳已久的民間文藝節目再度復出,受到了群眾的強烈反響與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贊揚。通過“馬燈舞”,農村文化活躍起來了,群眾的思想激昂起來了,鄉風文明樹立起來了。由此而見,在一定的基礎上從民間傳統文化抓起,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社會作用,挖掘傳統文化是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能凈化社會空氣,美化精神家園,讓人民群眾滿意,提高群眾的素質,建立正確的科學信仰以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農村文化真正走進農村、融入農村、服務農村,讓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農村文化呈現好的發展局面。
二、如何抓新農村文化建設
1、保持完整的文化陣地。新農村文化建設,首先要保持完整的文化陣地,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農村文化事業基礎,搭建農村文化建設平臺,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真正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一是以農民為對象,發展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組建集書刊閱覽、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培訓、體育和老年少兒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基礎設施和活動場所,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文化服務。二是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要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農閑、節日和集市,組織“農民文藝匯演”、“農民體育活動競賽”、“農民勞動技能比賽”、“農民賽歌會”等具有導向性、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以及建設學習型農村,培養新農村鄉風文明之風,開展“農民讀書知識競賽”、“農民科技致富成果展”、“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活動,揭露社會丑惡現象,喚醒道德良知,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根據時代的特點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充實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切實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2、抓住地方特色,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加強對農村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對于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如地方戲曲、民俗民間文化、良好的風俗習慣等加以引導、繼承和發揚。例如南辰鄉的“馬燈舞”,停演了20多年,一經整理復出,影響很大,老百姓也看到了自己的節目!只要“馬燈舞”一排演,場外便是人山人海。一時間,群眾的精神生活被充實了,再無日常小事演化成尖銳沖突的事件發生了,鄉村充滿了溫馨和諧的精神文明的濃厚氣息。
3、發展文化產業。一是要多方面拓展服務領域,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承辦各類文藝活動,可以與相關部門相聯合,開展廣告宣傳、開業慶典禮儀服務、組臺演出等各種文化服務,全面走向市場。比如和計生服務單位共同開展“關愛女孩”群眾性的人口文化活動,通過開展群眾性的人口文化活動,潛移默化地宣傳少生快富、關愛女孩等新型婚育觀念,促進農村封建婚育觀念的轉變,從而促進了基層社會的和諧穩定。二是充分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南辰鄉的“馬燈舞”,經過一個多月的排練后,就被一家大型企業請過去表演,此后又被其它單位接二連三的請過去表演。農村文化建設應看到傳統文化發掘的潛力和希望,并著力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使之全面推向市場。三是在文化普及方面,要引導和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允許其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農村文化建設要達到文化普及的目的,就是要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形成全社會辦文化、全民參與文化的良好氛圍。
總之,新農村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也不能長期停滯不前,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支持,還需要廣大文化工作者的推波助瀾。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新農村文化建設必將創造出更加燦爛的、于人民群眾息息相通、血肉相連的和諧文化。
- 上一篇:農家書屋建設模式研究
- 下一篇:農村文化執行力問題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