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31 11:41:00
導語: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黨從全面構建和諧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戰略大局出發提出來的一項重大任務。文化建設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與程度。黑龍江省必須積極拓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渠道,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關鍵詞:黑龍江省;新農村;文化建設
一、黑龍江省新農村文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黑龍江省政府歷來重視“三農”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致力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經過多年的艱辛努力,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推進,黑龍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圍繞中心、著眼基層、面向群眾、與時俱進,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進展。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
多年來,黑龍江省各級財政部門關心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發改委從2002年到2005年投資4.8億元,用于扶持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設施建設,三年間共補助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建設項目1078個。到“十五”期末,基本實現“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新的進展,基本陣地建設初見成效。2002年以來,黑龍江省一批市、縣的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文藝演出場館得到修建或改建。在大力發展市縣文化設施的同時,全省繼續實行了市縣級文化設施維修補助和鄉鎮文化設施建設補貼政策,“十五”期間,省級財政共下撥市縣級文化設施維修補助專項資金和鄉鎮文化設施建設補貼專項資金各1000萬元,一大批文化設施得到維修,300余個鄉鎮文化設施受益。
2.服務農民的公共文化資源總量有了較大增加
黑龍江省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伴隨解決“三農”問題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出臺,各部門采取切實措施,增加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出現了由少到多、由臨時申請到列入專項預算、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有關部門共投入34.4億元建設“村村通工程”,使11.7萬個行政村近9700萬農民群眾受益。截止到2004年,95%的鄉鎮和70%的行政村均可收聽收看廣播電視。近年來,新聞出版部門出臺相關政策,重點支持有關“三農”圖書的出版發行,共出版“三農”圖書約2.6萬種。文化部等部門安排1.7億元資金,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著力為農民群眾提供信息服務。由于各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投入渠道的不斷增多,壯大了農村文化陣地,豐富了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3.農民自辦文化有了很大發展
黑龍江省農村自辦文化悄然興起,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許多地方農民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文化活動,發展農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戶,建設庭院文化,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充實活動內涵,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群眾性文化團體日益增多。
二、黑龍江省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推進對策
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則是整個農村工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義務教育,農村基礎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一種公共產品,應該是由政府提供的強制性免費教育。由于受到教育投入不足、城鄉二元教育體制等因素的影響,黑龍江省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乏力,努力改變農村基礎教育地位薄弱的局面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早在“七五”期間,國家就提出“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但黑龍江省至今也沒有實現。按照相關部門要求,文化事業經費增長應不低于當年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全省不少地方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用于扶持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少之又少,農村文化事業的社會支持實際上處于缺位狀態,文化事業發展滯后,部分鄉鎮甚至連個書店都沒有,文化工作網絡不健全導致了文化陣地功能發揮不到位,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有待加強。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黑龍江省新農村文化建設,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以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為目標,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決不能因為經濟建設而忽視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建設是一種在積累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漸進過程,黑龍江省地處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之上,土豆、大蒜等農產品極其豐富,全省應以土豆節與大蒜節等特色文化資源弘揚黑土文化。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具有特色的農業資源,積極發展土豆節、大蒜節等特色文化資源,來大力弘揚我們的黑土文化,使全省的地方特色文化節重現生機。只有堅持科學的文化發展觀,文化節才能真正地取得“圓滿成功”,文化建設才能得到真正的推進。
廣大農民群眾在享有日益豐富的物質產品的同時,文化觀念也在發生著改變,向往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農村文化的主基調。為此,黑龍江省必須積極拓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渠道,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第一,要在內容上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活動,積極推動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要在形式上變“送文化”為“種文化”,不僅要為農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還要讓它們在農村扎根、結果。
第二,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要發展黑龍江省農村特色文化。其一,挖掘整理好優秀的傳統文化,做好各地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利用,不斷豐富“特色文化”的內涵,提升各地的文化形象;其二,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并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其三,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榮譽稱號,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其四,以傳統文化為載體,充分挖掘好各類文化資源,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名村”、“名鄉”、“名鎮”。
第三,改革農村文化運行的機制,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逐步推動國有文化單位為發展農村新文化多做貢獻;同時,大力發展農村民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活動,使農民群眾真正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另外,要加強選題規劃和內容建設,把農村題材納入舞臺藝術生產、電影和電視劇制作、各類書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計劃,保證農村題材文藝作品在出品總量中占一定比例。黑龍江省宣傳文化領域的有關專項資金要加大對農村題材重點選題的資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反映當代農村生活、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同時,積極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農村,體驗農村生活,努力創作思想健康、藝術精湛、形式活潑的為廣大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產品。
參考文獻:
[1]瞿振元,等.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繆景.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深層思考[J].浙江經濟,2006,(1).
[3]胡寶平.論新農村的文化建設[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6,(1).
[4]陳文勝.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戰略思考[J].中國發展觀察,2006,(12).
[5]馬桂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J].理論學習,2006,(10).
[6]陳始發.新農村文化發展戰略思考[J].科學社會主義,2006,(10).
- 上一篇:現代農業問題思考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業基本建設項目申報審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