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職能與農村經濟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12 10:07:00
導語:政府職能與農村經濟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以人為本”是農村經濟建設要旨
“以人為本”回答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究竟要建設什么的問題,使農民獲得“幸福感”、“認同感”、“舒適感”是農村改革的最終目標。
目前,政府依然是農村經濟建設最主要的主體,由于農民在農業經濟建設中的出資比例較低,無法形成利益制衡的機制,而面對經濟利益和農民利益發生沖突時,基層政府往往會選擇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決定而犧牲農民的合法權益。比如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一些項目雖經濟效益好但會破壞農村的生態環境,甚或嚴重影響當地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現實中這種現象屢屢發生,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基層政府沒有搞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人民利益和政府利益”的關系,沒有弄清農村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如果無法通過利益來制衡各主體的經濟行為,那么基層政府在觀念上能夠清楚的認識“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核心思想就顯得至關重要了。項目建設至少包括“政府牽頭、招商引資;專家論證、評估;農民評議、選擇”的三項基本工作,通過制度上的完善來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二、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
越是離農村越近的政府機構其行政性就越強,因為他們是中央政府政策的執行者。面對經濟發展的壓力,如何解決好獲得資金和使用資金的問題,是解決農村建設中利益協調的關鍵。中央政府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將規劃科學、對可持續發展有利、外溢效應大的公共項目給予補助,中央政府根據公共品的預期成本、外溢效應、價格彈性制定匹配率。中央政府應該給予基層政府發展農村經濟更大的靈活性,越是基層的政府越了解當地的基本情況,越了解當地農民的需要,通過限定目標而不限定使用用途的轉移支付資金可以實現這一政策目標。
經濟開發在項目上包括:平整土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壤、開墾荒地、植樹造林、裝備機械、改進生產技術、發展多種經營等;基礎設施包括:道路建設,生物能源建設,信息化服務建設,改善生產、居住環境,信息化建設等等。這么多的項目的實施必然需要排序,順次開發,那么基層的政府最了解當地農民的需求以及當地自身政府的資金情況,在不存在尋租的假設條件下,再通過當地群眾的民主評議來確定最終的經濟開發項目工程,至此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多源利益制衡機制得以形成。再通過政府出資、銀行融資、私人投資三方面資金的注入,用資金的形式將利益主體轉化成農村經濟項目的行為主體,使各方各盡其責,相互監督。
三、農村經濟開發中各種資金的效果比較
以經濟開發為例,分析財政資金、銀行借款、私人投資對經濟開發項目的影響。包括相關性和顯著性兩個方面的比較分析。國家自1988年起開始立項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里和確定的區域內,為全面開發利用農業資源,發展地區農業經濟而進行的綜合性生產建設活動)。
從資金來源上看,從1988—2005年,政府財政資金占50%以上,個人出資占32%,銀行貸款占13%左右;從投資規模上,中央資金占歷年轉移支付的1%左右;從增長速度上看,自2000以來中央政府財政資金的增加速度也是最快的,平均值是14%,私人投資和銀行借款的增速是9%;從各項資金的線性關系來看,財政資金和前一期的私人投資有明顯的線性相關性,也就是說,私人投資的加大引起政府不斷的投入財政資金進行農業經濟開發。
農業綜合開發的最終目標是合理配置農業生產要素,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通過對生產資料和生產形式上的改進提高農業的產出水平,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從資金投向上看分為兩大類,即土地治理項目和產業化經營項目。具體包括,改造中低產田、生態綜合治理、草原(場)、建設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開墾宜農荒地等。
引用如下模型: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AKαLβ
那么不同來源的K可以將方程引申成
Y=AK1αK2βK3χK4δ
方程同時取對數
logY=αlogK1+βlogK2+χlogK3+δlogK4
模型可以引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本形式
logY=αlogK1+βlogK2+χlogK3+δlogK4
其中K1為中央財政資金:指中央財政用于農業綜合開發的資金。基本上來源于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屬于專項轉移支付的范疇;K2為地方財政配套資金:指地方各級財政按照一定比例與中央財政資金配套投入農業綜合開發的資金。其中前兩者還包括,世行貸款項目的資金;K3為銀行貸款:指用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銀行貸款及其他信貸資金投入數;K4為自籌資金:指項目區農村集體、農民群眾、項目建設單位(包括企業、農牧場、地方有關部門等)籌集用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現金和以物折資數;Y的選擇:兩個同他們存在較高線性關系的項目值,其一是“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服務項目數”另外是“經濟林蔬菜的總值面積”兩個指標。
回歸結果如下表:
通過建立線性回歸方程,得到兩個回歸方程中各資金來源的冪指數。如果指數大于1而小于0那么函數方程就是一個遞減的函數。在“農產品加工和農業服務項目中”只有自籌資金和產出有明顯的線性關系,而且是遞增函數。說明隨著私人投資的增加其數量不斷增加。也就是對于農產品的加工該項目,影響其數量的主要因素是私人資本。政府的出資并不能明顯改善“農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水平,這樣就得到了如果要擴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應該更廣泛的吸引民間的資本注入的結論,政府能做的是宣傳動員以及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包括稅收減免和便利的服務兩方面,而無須進行直接的投資及參與經營。
另一個模型反映在“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上來,只有中央的財政資金和地方配套的財政資金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存在明顯的關系,中央財政資金對于產出的效應是遞減的,地方財政資金對于產出是遞增的,而兩者綜合起來看“β-α”是正數,表示綜合來看財政資金對產出的效應是遞增的。解釋這方面的原因可以是從兩方面來看,中央對于糧食作物是給予補貼的,主要用意是保證糧食供給的安全性,而地方政府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促進地方農民的收入增加,進而經濟作物更受地方政府的青睞。
四、結語
面對世界經濟的強烈的沖擊,無論是“糧食危機”還是“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儼然成為了世界經濟平穩的主要支撐,這和中國強有力的政府形象不無關系。中國政府的經濟職能是一大特色?;鶎诱鎸洕l展的壓力,尤其是在農業經濟建設中,往往忽視項目本身的質量,盲目的追求經濟利益,往往忽視、侵犯相對弱勢的農民的合理合法權益,在項目的出資上政府占絕大部分,無法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得到這樣一個設想,在農業經濟建設領域,將項目的發展性交由中央政府或省級政府評判,就是確定該項目是否符合科學發展標準,那些落后的、損害環境的、低效的經濟項目堅決不引進。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更能夠統籌全局,保證“糧食安全”,對糧食作物給予補助,對區域外溢效應的公共基礎設施給予補貼。省級政較為了解當地的基本情況,對于“經濟作物”的種植加以指導,提高種植中的科技含量,將高校人才引入到基層農村中去,通過服務和補貼兩種方式參與農業經濟建設。以上我們通過模型分析可以證明我們的結論,即對于經濟作物的產出促進,地方政府的出資最為有效。而對于產業化經營,私人資本的投入最有效,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和增強地方服務質量來吸引自籌資本的增加。
摘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了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對于進一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這種新形勢下,政府應該在農村經濟建設中貫徹科學發展觀,根據經濟建設本身的特點來確定政府的職責。
關鍵詞:以人為本;農業經濟建設;政府職能定位
- 上一篇:農民集中居住探討論文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時代性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