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教育培訓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11 04:04:00
導語: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教育培訓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約,勞動者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勞動力轉移的難易度,以及轉移后的職業穩定性和收入的豐富性。因此勞動力有效轉移對勞動力的文化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教育培訓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
隨著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現代化的加速進程.在農業人口有9億之眾的中國農村.目前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現有耕地人均不足2畝,并且每年還在繼續以幾百萬畝的速度銳減,致使農民生產和生活空間十分狹小.同時也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大量過剩。因此,大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已不僅僅是人口學的問題,同時屬于經濟學的范疇.它直接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在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的諸多制約因素中,勞動力素質低下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重視和加強對轉移勞動力的再教育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成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重中之重的基礎工作,也是農村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般來說,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市場競爭意識越強,他們能夠多渠道收集社會信息,了解職業崗位的需求。自覺地接受各種職業崗前培訓和專業技術教育,具有較強的就業競爭能力。而我國農村農民平均接受教育水平偏低,這使得他們轉移后無法參與高收入崗位的競爭。因此.這就需要政府、社會、企業等方面共同肩負起教育培訓的重任,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模式,改善辦學條件,實行大規模的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從而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
一、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經濟學理論
最早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研究的阿瑟?劉易斯,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分為以城市為主的現代工業部門和以農村為主的傳統部門兩部分。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要遠低于工業部門的。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所擁有的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的關鍵在于資本家的投資。只有當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到工業部門.二元經濟轉向一元經濟,城鄉達到同一,才能實現農村的工業化和農業的現代化。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劉易斯理論”。
在“拉尼斯一費景漢理論”中.也提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工業轉移的先決條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及農業技術的進步。這同樣對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要求。
另一種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理論是“托達羅理論”。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不僅取決于城鄉經濟結構的差異,也取決于轉移者對轉移成本和效益的權衡。如果流入城市的預期收入高于農業收入,即使城市存在失業的可能,人口也會不斷流向城市。
以上第一種理論可以理解為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表現為一種“拉力”;二是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對農村勞動力的排斥,表現為一種“推力”;三是經濟發展使勞動者產生的一種轉移的心理動機,即為主觀能動性。這當中主觀性的顯現表現出對個體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個人素質是影響勞動力轉移心理的重要因素。具有較高的教育文化素質才能客觀估價自己。并有可能得到較高的預期收入和社會地位;相反,教育文化素質低的人則由于較少的就業機會或較低的收入而產生更多的社會問題,因而不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前期教育和培訓工作,盲目地、輕率地強迫轉移,則不會實現有效的勞動力轉移。
二、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據相關資料統計,1999年我國農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狀況是在平均每百個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占896%,小學文化程度占3.65%,初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9.38%,中專占1.57%,大專占0.4%。農村住戶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66年.岡0剛超過小學畢業的水平。即便是目前,不少地區勞動力受教育年限也只能在9年左右。在職業技能教育方面,德國通過“雙元制”教育.農業勞動力中有54%的人至少受過3年的職業培訓.而我國的初中、高中畢業生很少有機會經過崗前培訓而獲得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據國家農調總隊調查.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為4,82億人.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比重約為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達87,8%,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13,6%。而美、德、法、日等國家不足全國人口10%的農業勞動者中,受過中等職業技術培訓的超過90%。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低下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和速度.更影響了農村勞動力就業層次的提高和就業的穩定性。
實踐證明,美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能順利完成產業結構轉換的根本條件之一就是注重教育的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全國就業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質水平。對于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而言。提高城鎮化水平,將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是大勢所趨。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其素質的關系
新經濟時代勞動力市場需求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對其轉移具有顯著影響。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擇業范圍和空間越廣、收入越高、穩定性越強、社會問題也越少。
(一)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擇業范圍越寬。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適應新的環境.他們有較強的自信、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他們不甘農村生活的寂寞,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比例越小,面向第二三產業就業的比例則越大,更易于實現轉移。不僅如此,轉移后,他們會很快適應城市生活,與城市原居民能夠較好地相處.減少了城市管理成本及一些社會問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實證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力轉移越容易.擇業的范圍越寬。
(二)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擇業空間越廣。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影響著其轉移距離,統計表明,向發達地區轉移的勞動力文化水平高于向落后地區轉移的勞動力。因為勞動力受教育水平低,所以對收入的期望低,也不敢輕易遠距離轉移.而且他們思想意識保守,難以對城市產生認同感,故土難離,更愿意留在故鄉,而不是轉移到城市。他們的擇業空間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三)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勞動力的教育文化程度與勞動生產率有較強的正相關性。教育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對生產率的提高起促進作用,他們為企業創造了較高收益,相對的,企業也會付給他們高的收入作為報酬。
(四)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越高,社會問題越少。勞動力轉移的事實表明,勞動力素質對社會問題影響不小。素質低的勞動力進入城市后,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只有靠出賣苦力謀生,由此引發城市相關治安問題。甚至這些現象突出.低素質的勞動力會產生厭世心理,做出一些違規、違法的行為,造成社會動蕩。所以為避免勞動力轉移后的社會問題。應做好轉移前及過程中的教育培訓工作。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已經得到了重視,在全國范圍內諸如“陽光工程”、“春風行動”、“兩后雙百培訓工程”等活動的開展,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遠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能滿足農村勞動力就業增長的需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第一,認識不統一,部門協調不得力。盡管國家至上而下成立了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的領導部門和管理機構.但從現行的運行過程來看,教育培訓管理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突出,政府統籌協調乏力。主要表現在各行業主管部門為了完成自己的務,為了各自的利益著想,開展自己的培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使專職培訓部門的工作舉步為艱。這就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更重要的是受教育培訓的需求遠得不到滿足,很多教育培訓流于形式,學不能致用,打擊了學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為了經濟利益,很多地方的教育培訓工作沒在真正地開展起來。
第二,用工法規不落實,用人單位對用工人員素質要求不高。由于民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用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不少企業為了應付生產發展,招聘工人“饑不擇食”,不求高素質的生產操作人員,有時甚至只要有人想應聘,就能得到一個工作崗位.從而造成了不少企業使用的都是無證上崗人員這就使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第三,基礎條件差.教育培訓質量不高。由于地區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性,領導的重視程度以及各地的教育培訓情況極不平衡,由于部門所有、條塊分割、財力分散,用于培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嚴重不足。不少地方出現了有牌子、無設施、無經費、無師資、無活動的現象,所謂的培訓是以會代訓、標語宣傳、發“明白紙”.搞形式主義,其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五、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的對策與建議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要解決好教育培訓的問題,關鍵是思想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視,政府要肩負起這一重任,在制度保障和資金設施上給予保障。在此基礎上實現教育培訓觀念的創新、教育培訓保障體制的創新和教育培訓制度的創新。
首先是教育培訓觀念上的創新。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與其它教育有著一定的區別.我們要拋除傳統的教育培訓觀念,以建設學習型社會,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樹立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并舉,以及農村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為農民脫貧致富服務的觀念。通過開展各種教育培訓活動,為農村勞動力增長知識、技能,增強創業致富的競爭力。公務員之家:
第二是教育培訓保障體制的創新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是一種高效、實惠的教育,通過教育培訓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往往就是這種教育不為人們所重視,教育的經費呈嚴重短缺狀態,當然,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的經費完全依靠政府是不可能的。同時,農民收入相對較低.完全由勞動者自費,難度也相當大。因而國家要從戰略的高度.增加農村公共教育的經費投入,各級政府部門要創新教育投資之路,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培訓投資渠道.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教育培訓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體制。
第三是教育培訓制度的創新。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與基礎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應該以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培養他們的就業和創造能力為目標,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符合這種要求的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協調發展的農村教育體系,采取政府部門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辦學方式,有效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政府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就職業技能的考核、鑒定、發證等方面進行協調,將培訓與就業掛鉤.建立起培訓、學習、考核、發證、上崗等一系列管理機制,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農村勞動力求職謀業的“通行證”,嚴格執行勞動力就業過程中的持證上崗制度,有效地保證教育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
總之,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不單單是在轉移前.更應貫穿于轉移的整個過程。國家應認真審視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教育培訓所面臨的困難采取措施降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的成本,使普遍的農民能受到最基本的教育,最終實現經濟與教育的協調發展。
- 上一篇:新經濟時代的現代企業文化建設試析論文
- 下一篇:當前金融環境下金融風險及其對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