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保完善思考和建議

時間:2022-12-10 11:31:00

導語:農村醫保完善思考和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醫保完善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醫療保障體系

【摘要】目的探討如何完善我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和制度。方法采用分析、比較和論述的方法,從我國社會保障政策角度,分析探討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結果闡明了我國農村公共衛生體系的薄弱和醫療現狀,提出了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深層思考和建議。結論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存在諸多問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依據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保護社會成員的生命、財產、權利等不受侵犯和破壞的社會政策。醫療保障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而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就是國家和社會針對農村的情況,依法制定的有關疾病的預防、治療等保護農民生命和權利不受侵犯的各項政策的總和,它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醫療設施、醫護人才、醫保資金、疫病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衛生監督等方面。在抗擊sars期間,人們尤其擔心疫情向農村地區蔓延,因為農村公共衛生體系極其脆弱,基礎衛生設施和醫療條件很差,醫療水平低,農民沒有基本的醫療保障,如果sars病毒向中國廣大的農村蔓延,那后果將不堪設想。經歷了那樣一場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人們清醒地認識到農村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建立和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刻不容緩。

1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

1.1有利于我國社會目標和經濟目標的實現黨的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中國的農民數量非常龐大,到,農民占我國人口的60.91%[1]。農民不富裕,整個國家就不可能富強;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整個農村的小康,也就沒有我們整個社會的小康。我國現代化的關鍵是農村的現代化,而農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水平則是我國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有利于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對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都有積極的意義。

1.2有利于提高我國公民的健康水平投資于健康,就等于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對各國的衛生狀況進行了評估,我國衛生狀況遠遠排在發達國家的后面,特別是中國的農民總是無法享受充足的醫療保障。因而,還有不少農民有了病只能是“小病養,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久而久之,我國經濟發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卻沒有提高,以致于包括健康素質在內的人口整體素質難以提高,而人口素質又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發達程度??梢娊⑼晟频霓r民醫療保障體系意義重大。

1.3有利于促進使用公共產品的公平性,維護農民的基本權利憲法第45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2]

。公共衛生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應當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產品。享受高質量的醫療保障應當作為一種全體國民可以獲得的權利,從世界范圍看,醫療保障已經成為了生存權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有關政策的不協調等原因,使得我國的公共產品在供給上一直實行城鄉分割的“雙軌”制,許多農民并沒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產品。在現階段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情況下,更應該加強對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視,維護農民的基本權利。

2目前我國農村醫療保障狀況分析

2.1公共衛生投入嚴重不足,城鄉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據統計,我國衛生事業費用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3%左右,公共衛生事業費用約占總衛生事業費用的15%[3]。我國農村衛生費用投入嚴重不足,1998年政府在衛生事業上投入587.2億元,其中只有92.5億元投向農村,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國衛生總費用為3776.5億元,占總人口80%的農村人口使用的份額不到25%。我國農村人口平均占有的衛生資源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即80%的農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醫療資源和設施。這樣造成了城市醫療設施、醫療技術人員的大量閑置和浪費,而農村很多鄉鎮衛生院基礎醫療設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醫務人員,無法滿足廣大農民的醫療要求,從而形成了城鄉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平衡。

2.2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不健全,衛生機構醫療基礎設施差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是縣醫院、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是為農民提供基本預防和醫療保障的,用基層的話說就是“縣是龍頭,鄉是樞紐,村是網底”。但做為“樞紐”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卻是生存困難,導致了“樞紐不靈,網底不牢”的嚴重現象,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護,整個農村衛生服務網絡都有可能癱瘓。再是由于重醫輕防的現象突出,衛生院缺少運營需要的基本經費,為了生存只能走以藥養醫的路,而村衛生所的狀況就更加糟糕,無基礎醫療設施,要么承包給了個人,要么名存實亡。相當一部分村衛生所無房屋,靠聽診器、血壓計和體溫計這“老三樣”來診病,這對常見疾病、多發疾病的診斷都很困難,更何況要應付日常的預防保健工作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些因素嚴重影響了農村衛生工作的順利開展。

2.3缺少專業衛生人才,醫療服務質量差大多數鄉鎮衛生院里,中專畢業生占多數,無學歷的衛生人員也不少,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不愿意來。由于沒有一個合理的人才機制,人才來了也留不住。加上多數衛生院的資金不足,條件差,工資低,就更加吸引不了醫療衛生人才。農村的醫療服務質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專業的衛生人才。對于素質不高的農村衛生人員來說,診斷常見病、多發病都成問題,難以開展日常的預防保健工作,更何況要應付隨時可能出現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2.4醫療費用的增長高于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缺乏最基本的醫療保障由于醫療行業的市場化和缺乏必要的監督管理,造成了我國醫藥市場一直處于混亂狀態,表現為醫療費用增長過快、藥品價格居高不下,有的醫生為撈取回扣亂開處方,醫療用品質量令人擔憂。而最嚴重的問題是醫療費用的大幅提高,這令多數農民望而卻步,不少衛生院走的是以藥養醫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非常嚴重[4]。醫療費用的迅速攀升,超過了農民實際平均收入的增長幅度。醫療費用的大幅度上漲,給原本貧困的農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經濟負擔。農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們迫切需要一個完善的醫療保障,以保證最基本的衛生健康。

3完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思考建議

3.1政府為主導,多渠道地籌集資金建立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來源問題。農村醫療保障資金可以分為醫療救助資金和大病醫療統籌資金。政府社會救助職能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醫療救濟,醫療救助資金應該主要由政府財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資金投入。同時,應實行多渠道的原則,在爭取中央財政支持的同時,各級財政部門要積極籌措資金,包括接受社會捐助來支持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3.2加強鄉鎮衛生院的建設,增強防病意識的政府報告中提出“力爭用三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助體系,提高應對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農村衛生院和鄉衛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腳”,要加強農村基礎衛生設施,提高農民預防保健意識,防止許多地區已被消滅或控制的傳染病再度出現,甚至流行;否則,將嚴重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國家可以安排部分國債資金專項用于農村鄉鎮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的農村衛生工作和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村居民筑起健康保護的屏障,下決心使農村醫療擺脫舉步維艱的惡性循環。

3.3加強農村衛生人才的隊伍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目前農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醫療衛生整體水平較低,衛生機構服務質量不高,預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農村經濟的制約,很難吸引高素質的衛生人才。應調整農村醫學教育方式,要有為農村專門培養醫學人才的學制教育,比如建立相應的本科或??疲O置農村醫療衛生人員的培訓班,也可以采取定點培訓進修的方法。這樣才能培養適合農村的、在農村能留得住的、素質較高的農村醫療衛生人員。同時應該完善繼續教育機制,將現在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中專以下學歷的人員通過考試進入成人或醫學院校進修學習,畢業后再回鄉鎮衛生院工作。還應建立、健全在崗培訓制度,提高衛生人員的業務素質,進而提高農村的醫療服務質量。定期和經常組織醫學專家到農村為農民看病。對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的鄉及鄉以下工作的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給予工資優惠政策。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晉升,要給予適當傾斜。

3.4降低醫療費用,加強衛生扶貧工作政府應加強對藥品的進貨和銷售環節的管理,減少藥品銷售環節,暢通藥品銷售渠道,盡量避免藥品過多的銷售環節而導致藥價過高的現象發生。對于醫療器械的購買也要加強監管,避免為撈取回扣而使其價格上漲。政府部門要確保農民用藥安全和藥品價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標采購,統一向醫療機構配送,并免收費,逐步形成藥品供銷的一條龍,凈化農村藥品市場,使農民吃上放心藥。把經濟扶貧與衛生扶貧結合起來,首先解決貧困地區的衛生設施建設與缺醫少藥的問題,并在國家扶貧??罴坝嘘P扶持資金中劃出一部分,專門解決貧困地區的醫療扶貧問題。

3.5開展醫療知識網絡服務,推行醫療衛生管理的網絡化要建立醫療知識網絡服務系統,針對農民和農村的多發病以及重大傳染病,提供相關的醫療衛生知識。使農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增加了醫療衛生知識,而且還增強了預防的意識。使得科學的知識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動的傳播,而且對開展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貧困的地區,政府應該出資建立這一網絡服務系統。現在微機管理已經進入各行各業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樣可提高鄉鎮醫院的信息化的建設,可以保證給予農民最佳的藥物治療,盡可能減少農民在看病、取藥等方面的不便,使農民了解所開藥的基本效能以及醫療服務的各項費用,方便了農民看病治病,增強了鄉鎮醫療衛生工作的透明度。

3.6建立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和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5]。農村醫療合作制度過去在農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衛生服務制度。在改革開放初期,這個制度解體了,因而要因地制宜地搞好試點工作,探索出一些比較好的做法,為建立新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供經驗。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疾病威脅主要是重大疾病,這是因為他們缺少一個健全的合作醫療制度,他們無力承擔疾病帶來的沉重的經濟壓力。同時,由于國家投入的資金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全面的、較高水平的醫療保障體系,所以只能把有限的資金用于最急需的地方,即農民的重大疾病上,為農民建立最基本的“重大疾病保障”制度。因此,要堅持重大疾病保障的原則,逐步建立起更全面的醫療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