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農民工的心理問題及路徑
時間:2022-01-11 03:23:52
導語:試議農民工的心理問題及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生代農民工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的一代,既有著自己的城市夢想,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顯歧視和潛歧視中。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缺失、精神支持系統的缺乏和新生代農民工產生的心理問題息息相關。
(一)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使新生代農民工找不到心靈歸宿由于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城鄉差距不斷拉大,與城市的名類繁多的成人繼續教育相比,農民在農村普遍缺少接受繼續教育和學習各種技能的機會,最累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而且收人很低。我國的城鄉二元制度使職業和生活環境已經發生改變的新生代農民工游離于城鎮體制之外,他們雖然在城鎮務工,但又能真正融進城鎮;雖然進入城鎮的第二、三產業,成為產業工人隊伍中的一員,但又被不城鎮社會所認同,仍就保留著原來的農民身份。所以,這就使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認同與實現可能之間產生了沖突,從而使大量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處于一種非鄉非城、進退兩難的“雙重邊緣人”的尷尬狀態,從而導致他們的身份認同混亂。
(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欠缺使新生代農民工失去良好的心靈基礎新生代農民工絕大多數都曾是“留守兒童”。由于他們的父母是我國第一代農民工,常年在外打工,他們從小只能跟隨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而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落后,導致新生代農民工兒時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還有一部分新生代農民工是出生在城市或從小跟隨父母在城市里流動,由于受戶籍制度的各種限制,他們的教育也面臨諸多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與同齡人相比,普遍偏低,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力不強,文化知識也比較低,社會經驗匱乏。他們往往只能從事比較辛苦的工作,并且常遭到其他人的歧視,再加之來自大眾傳媒的不良社會影響,從而導致新生代農民工極易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
(三)精神支持系統的缺乏使新生代農民工的心靈無處安放人際交往是維持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胺▏鐣W家涂爾干在其經典著作《自殺論》中說,如果一個人的社會關系越孤立、越疏離,他就越可能自殺,而集體力量是遏制自殺的一個重要因素?!背鞘械纳畈]有給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良好的轉換環境,反而加劇了他們的心理不適應,新生代農民工雖然生活在城鎮,但是他們的精神心靈上卻從來沒有融入城市。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總是一個孤獨的群體,他們在工作之中的人際關系比較淡漠,遇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壓力無人訴說、解決時,往往容易產生絕望的情緒,再加上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的不足以及社會人文關懷的缺失,導致問題和情緒不斷地累積和疊加,一些敏感、脆弱的新生代農民工無法承受壓抑時,往往就會選擇采取極端的方式來發泄和解決。
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的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為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采取有針對性措施,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這標志著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已經擺上黨和國家高層領導的議事日程。而心理問題也正是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心理素質,探索有解決效途徑已經刻不容緩。
(一)改善制度和體制,制定實施有利于改善新生代農民工境遇的政策措施新生代農民工是否能安心生活和定居在城市,除了自身的意愿和努力外,最關鍵還在于制度?!爱斍案鞯卦趹艏贫雀母锓矫娑甲龀隽溯^大的嘗試,以改變進城農民工沒有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險、教育享受等方面權利的現狀。因此,政府應該及時掃清造成農民工消極心理的制度性障礙,加快制定有利于改善他們弱勢境遇的政策,并大力宣傳和貫徹落實這些政策,使他們感受到國家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懷和愛護?!崩纾鞘袘摲艑拰r民工獲取城市戶籍的限制,并逐步廢除戶籍制度,消除身份差異;消除對農民工的就業限制,保護他們的平等競爭權;將農民工子女也納入城市義務教育體系中,保護他們子女享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在農民工集中的社區建立農民工自治組織,讓農民工行使自身的權利,不僅有利于農民工權益的表達和保護,同時也方便政府對其的管理。
(二)優化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培養新生代農民工良好的心理基礎新生代農民工所反映出來的留守兒童問題讓整個社會反思,我們不僅要解決這一代農民工的心理問題,也要預防下一代農民工重蹈覆轍,因此,我們要注重農民工童年的健康成長。在家庭教育上,要建立一種健康、積極的親子關系。組織一切可能的宣傳,比如可以在農民工群體比較集中的企業開展親子講座,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知識觀念。不僅要注重留守兒童的物質需求,還要關懷他們的精神需求,這無疑需要我們利用社會力量去宣傳,如老師家訪,開展社會活動,利用報紙媒介、電視、互聯網等手段。在學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再是擺設,應該讓農民工子女在學校健康快樂成長,學會與人交往、溝通,學會團體生活,對于那些表現出不合群或心理問題的孩子要及早進行干預、治療?!白屗麄儛偧{自己,悅納自己是農民工的孩子,讓他們從小就意識到農民工是一個勤勞樸實、值得人們尊敬的群體。通過教育,使他們成為一個具有自尊、自愛、滿懷感恩、充滿幸福的人,讓他們在一種愛的氛圍里成長,開發積極的心理能力?!?/p>
(三)構建精神支持系統,幫助新生代農民工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和生活首先,各級黨團組織、工會組織要耐心有效地做好新生代農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幫助他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心,要建立心理咨詢、社工服務等一系列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其次,要加強企業文化和職工文化建設,組織各種與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相適應的文體活動,豐富其業余生活,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擴展他們的視野,使心情保持愉悅。最后,大眾傳媒應該本著積極正面的角度引導大眾看待農民工,引導城市居民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和偏見,打破與新生代農民工的隔膜,關愛農民工,營造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環境和氛圍,使他們對城市產生一種家園感和歸屬感。除了這些外部的精神支持系統之外,還要發展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積極心理能力,學會自我調適,“新生代農民工應該學會形成自己穩定的交際圈,如有心理困擾,可以在與老鄉和同事的聊天中,排解壓力,嚴重時要有意識去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疏導。積極心理學表明,和諧的人際關系,可以增加一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增加歸屬感,減少孤獨感,從而減少心理壓力。”新生代農民工是當今我國農民工的主體,他們的心理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并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是一項長期和系統的工程,任重而道遠,這不僅需要從政策、制度上來保障其各項權益,更要從人性的角度給新生代農民工以心靈上的溫暖,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懷,同時還要培養和激發他們自助、自強的精神和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問題。
作者:劉淑穎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 上一篇:教師與家長存在的問題及方式
- 下一篇:學生生活現狀的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