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發展論文

時間:2022-12-25 02:27:53

導語: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發展論文

一、堅持基層導向,保持特色鄉土氣息

發展具有農村特色的群眾文化,要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導向作用,要鼓勵基層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和農民生活,開展文化創作,同時基層的黨員干部要發揮好自己的帶頭作用,根據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積極培育和拓展文化市場。事實上,廣大的基層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蘊藏著巨大的文化創造能力,我們應當依照“農民寫、寫農民,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看農民”工作原則和思路,創作具有鄉土氣息,貼近農民生活的文化活動,進而正確引導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讓他們真切感受良好的道德風尚、健康的社會新風,創造出大量生動的、富有基層氣息的、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

二、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搭建鄉土特色文化表現平臺

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也是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的有力抓手。一是要堅持政府作為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投入主體不變。各級政府要把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逐年遞增。二是拓寬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融資力度,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融入。工商、稅務、城建等部門,要結合行業特點,制訂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主動投入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引導和鼓勵各類名人、明星捐資助建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并以其名字命名所捐建的公共文化設施名稱。總之,我們要充分整合資源,利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整村推進等相關惠民政策,繼續實施“村村通、戶戶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搭建好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村級文化活動室、黨員活動室、婦女代表之家等鄉土文化活動場所。

三、培養鄉土人才隊伍,增強鄉土特色文化發展實力

基層文化建設的相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培養鄉土人才隊伍建設,認真開展鄉土人才信息的采集、收集及組織培訓,不斷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在推動科學發展中努力進行文化創造的內在動力和生機活力,在各項社會事業建設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一是加強對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都要把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要把人才培訓工作同其它社會經濟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必要時,要在鄉鎮、村成立文化工作機構,落實專人負責,確保農村文化工作專人抓專人管。二是督促縣市文化館切實履行好對農村文化骨干、農村文化藝人的培訓輔導職責,努力解決基層文藝輔導力量不足,人才短缺的問題。三是扶持農村文化藝人、文化能人組建文藝協會,逐漸建立農民文藝隊,使農民文藝隊真正成為一支永不離村的演出隊。四是在每年的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隊伍中,有重點地選擇一些有文藝專長的指導員包村,專門輔導農村文藝隊,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以彌補農村因文化人才短缺而形成的“短板”。

四、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尤其是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是巨大的文化寶藏,其中不乏各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比如,民間傳統技藝、民族文化、民俗風情、村寨園林、古鎮祠堂、民居藝術等,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和魅力。隨著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有了明顯的改變,與此同時,很多民間手工藝品、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民間戲曲、民歌、民間舞蹈等傳統的民間文化和藝術在逐漸消失,甚至遭到人為丟棄和破壞。因此,在建設新農村文化時,要以弘揚民族民間特色文化為宗旨,以打造農村特色文化品牌為目標,切實抓好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搶救保護和挖掘傳承,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使農村特色文化愈加明顯,品牌愈加響亮,從而保護和弘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維護我國民族文化、民間傳統文化的安全,確保農村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五、發展農村文化產業,繁榮農村文化市場

各級政府要結合農村特點,注重發掘、保護、開發當地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不斷豐富活動載體,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將“美麗家園”建設、群眾路線、專題教育活動等根植于農村基層文化,以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目標,不斷深化、豐富和充實活動內涵,將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充分體現“站得高”“搞得活”“做得實”的特點,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特色文化引向深入、加以推廣。一是要根據當地的地理位置、氣候、自然風光和景色開發鄉村游,并將當地民族文化融入到鄉村旅游表演項目中,用民族特色吸引游客。二是發展觀光農業和農家樂。依據當地種養植條件,擴大有特色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形成規模,讓游客參觀,并讓游客深入田間親自采摘、加工、品嘗,增強旅游觀光的興趣。三是指導鄉鎮利用民族節日組織舉辦一些民族文化展演、民族手工藝品展覽、民族特色農產品展銷等活動,刺激當地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文化產業的發展來繁榮鄉村文化市場,通過文化市場的繁榮來帶動和活躍農村的文化生活。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蘊,物質再充裕的鄉村,也容易缺少靈魂。一些鄉村在進行文化建設時,常常陷入盲目模仿的怪圈,導致鄉村文化內容單調、形式雷同。這樣的鄉村文化,鄉土特色沒能得到發掘,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以致鄉村文化建設之路越走越窄。鄉村靈魂因此變得蒼白,鄉村也就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如果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能跳出盲目模仿的怪圈,走好特色之路,農村文化就會百花齊放、絢麗多姿、魅力四射。因此,我們希望各地的農村能夠結合結合所在地的風物、歷史傳統等因素,科學規劃并建設具有農村特色的群眾文化,使基層文化建設之路越走越寬廣。

作者:石彈琴 單位:安徽省宿松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