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臺播音主持學習研究
時間:2022-08-04 02:48:56
導語:地方臺播音主持學習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國家級廣播電視播音主持的播報方式越來越規范和合理的情況下,許多地方臺的播報方式卻還大都裹足不前。經常收聽收看進而學習和借鑒央視規范的播出方式,盡快補齊包括天氣預報在內的各類節目播出形式上的短板和不足,以便進一步提升受眾對地方臺播出的滿意度,已成為地方臺播音主持提高業務水平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播出方式;天氣預報;有聲語言;副語言
在長期的播音主持實踐和學習中我們觀察到,以天氣預報的播報為例,在中央臺(包括央視、央廣)的播報方式越來越合理、規范的情況下,一些地方臺的播報和播出方式卻比較粗糙和隨意,大都依舊徘徊在幾十年前的播報水平上。無論是播出的有聲語言組織,還是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地方臺與央視央廣的差距在某些方面還是非常明顯的。筆者下面主要以天氣預報的播報為例,簡述地方臺與中央臺在播出形式和方法上的一些差異,進而簡要闡述向中央臺的播出節目學習,向中央臺的播音主持看齊的必要性。
一、要在有聲語言的組織上向中央臺學習
我們來看看有聲語言,也就是純語言方面,地方臺與中央臺的差別。以遼寧電視臺(或者改成“某省級臺”)每天十八點二十分的“天氣資訊”欄目為例,對氣溫度數的播報,比如,對“10-28℃”和“-5-15℃”這兩個度數,主持人分別讀成了“10到28度”和“零下5到15度”。也就是說,不管一天之內的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度數是不是都在零上,還是一個在零上一個零下,一律只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度”字。而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尤其是備受全國億萬觀眾關注和喜愛的央視“新聞聯播”結束之后的“天氣預報”欄目,主持人則采取了靈活的播讀方式:如果一天之內的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都是零上,如“1-28℃”,或者都是零下的情況,如“-19-5℃”,與地方臺的播報方式一樣,即分別讀成“10到28度”和“零下19到零下5度”;而針對如“-5-15℃”這樣的一天之內最高和最低氣溫分別在零上和零下的情況,則在零上的度數和零下的度數之后都分別加了一個“度”字,即讀成“零下5度到15度”,不難理解,央視這樣的播報方式是有其明顯的合理之處的:如果一律無區別地都只在結尾處出現一個“度”字,即把“-5-15℃”播成“零下5到15度”,就很容易讓人把本來是“零上”的15度,也理解成了“零下”的15度,即把本來是只修飾中心詞“5”的“零下”這個詞,很容易混淆地理解成為修飾“五到十五”這個聯合詞組的修飾詞,也就是整個聯合詞組“五到十五”成了“零下”修飾的中心詞。這樣的不加分別的播出形式,就會嚴重弱化和沖擊天氣預報播出的準確表達,從而也就大大沖擊了受眾對媒體播出的滿意度。細心的播音員主持人,如果經常注意觀察央視新聞聯播后的“天氣預報”欄目,就會了解到,最初采取的比較規范的度數播出的主持人,應該是獲得“最佳氣象先生”稱號的宋英杰這位著名的氣象主持人。是他長期堅持不懈、一絲不茍的規范播出,贏得了整個天氣預報欄目組的一致贊同,后很快就被其他的所有央視天氣預報主持人所采納和推廣。在天氣預報專用術語的播出上,還有一個許多人不以為然、很容易播錯的詞匯——“氣溫”。我們聽到,許多地方臺的播音員(可以認為是新聞主播)也好、主持人(可以認為是非新聞類的直播類節目的主播)也罷,經常隨意性地把“氣溫”說成了“溫度”。那么,“氣溫”與“溫度”這兩個詞,是可以隨意替換使用的嗎?我們來看百度百科的解釋:氣象學意義上的“氣溫”,是指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也就是空氣的溫度,簡稱氣溫(airtemperature)。我們所聽到的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指在野外空氣流通、不受太陽直射下測得的空氣溫度。因此,“氣溫”,簡而言之就像《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的那樣,就是“空氣的溫度”[1]。而“溫度”所指的范圍就無法限定了,諸如室內溫度,室外溫度,林內溫度,土地溫度,柏油路面溫度等等。丟掉了溫度的修飾語“氣”,就會讓“溫度”一詞“無所適從”,也讓“氣溫”失去了氣象學上的應有之意。我們通過長時間收聽收看全國多家廣播和衛視節目后發現,上面所列,絕不僅僅是某家電視臺一家獨有。因此才有必要把此類問題作為一項不容忽視的課題提出來,供更多的播音主持同仁們參考。
二、要在副語言的表達上向中央臺學習
“在播音創作中,副語言具有補充言語信息,替代言語信息,強調言語信息……調節言語信息等功能和作用。”[2]副語言,尤其被運用到電視、網絡視頻傳播等既有聲音又有形象的傳播方式當中。在這些可視性的傳播方式進行中,往往都需借助副語言對有聲語言所表達意思和內容進行補充、強調、調節、重復,以達到傳情達意的目的。然而我們經常發現,一些播音員或主持人卻在副語言的表達上與有聲語言要傳達的內容產生了矛盾,或者至少出現了不協調。比如,許多播音員主持人都以為微笑提顴的播音表情是展示自己形象和保證傳播效果的最佳狀態,于是不論播出什么內容,都一直微笑面對鏡頭。殊不知,一味地不加分別地微笑,卻不一定達到預想的良好的效果。試想,播出那些成就類、喜訊類,傳達親切類情感樣式的稿件還算適合;但對于那些事故類、災難類,令受眾難以接受的丑惡類等負能量的稿件,你還是以微笑的表情播出,恐怕就會讓人失望,甚至令人厭煩了。我們還是以播報天氣預報為例,在預報未來兩天是秋高氣爽、溫度適宜的天氣的時候,主持人運用的副語言可以包括微笑的面容、歡快的手勢、積極的狀態等;而已經是連續多日的高溫和暴曬的天氣,預測的未來天氣還是高溫和暴曬,播音員主持人還用“天氣晴好”之類的語言,表情和狀態還是微笑和興奮的,這就讓人難以接受和不可理喻了。須知,已經高溫暴曬了好幾天了,你還把“晴天”列為“好”天氣,這不是成心與厭倦了持續多日的高溫天氣的人們作對嗎?縱觀許多地方臺的天氣預報播出狀況,上面說到的這種副語言與有聲語言配合的不協調、不恰當的矛盾現象,可以說真還不少。至于諸如:手勢語僵持生硬;同一手勢連續重復;體態拘謹僵化;表情體態與節目內容不搭調等等,在我們的許多地方臺的播報當中,真可謂是屢見不鮮、層出不窮。既然我們從事了播音主持這一行業,就該向我們的同行,尤其是向聚集了全國頂尖播音主持人才的央視央廣的播音和主持名家學習。哪怕是在業余消遣休閑的同時,在看完央視《新聞聯播》之后,稍微留意一下央視播出的《天氣預報》,你就會體會到:宋英杰的老練持重,楊丹的輕松流暢,王藍一的端莊大方,無一不是在運用規范、合理、到位的有聲語言的同時,在表情、手勢、體態等等副語言的表達上,給我們樹立了標準的典范和優秀的標桿。這樣的只需舉手之勞,打開電視(或者扭開收音機)就能讓國內頂級的播音主持藝術大師“送上門來”,在家里即可聽課受教的方便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諸多的播音員主持人卻不去應用甚至不去理會,這不是太可惜了嗎?!
三、向中央臺學習是地方臺提高業務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各級地方廣播電視新聞工作隊伍里的重要成員——播音員主持人,理應養成經常觀看電視和收聽廣播的習慣,尤其是經常觀看和收聽央視央廣節目的良好習慣,因為從中可以直觀、便捷地學習借鑒中央媒體的優秀的播音主持技巧和播報方式。同志在黨的七大預備會議上講過,“要知道,一個隊伍經常是不大整齊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齊,向左看齊,向右看齊,向中看齊……有了偏差,就喊看齊。”總書記在2015年12月召開的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只有經常喊看齊,只有各級黨組織都經常喊看齊,才能時刻警醒、及時糾偏,使全黨始終保持整齊昂揚的奮進狀態。”[3]那么同樣,各級新聞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只有向中央媒體學習,向中央媒體(包括央視和央廣等)看齊,才會不斷提高自身新聞宣傳和編采播錄的水平,才能及時跟進時代步伐,及時掌握和順應新的新聞傳播科技和技術革命浪潮,才能上下步調一致、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輿論宣傳氛圍。
結語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天氣預報”欄目雖小,但它一頭連著黨和政府,一頭連著人民群眾。其播出水平和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安危冷暖,也關系到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各級地方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播音員主持人,一定要仔細對照和傾聽央視規范的播出方式,盡快補齊有聲語言表達和副語言表達方面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以便盡早實現天氣預報等資訊類節目和欄目播出水平上的質的提高,在讓廣大受眾享受和品味到更加規范和高層次的播音主持藝術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到各界受眾當中和祖國的四面八方。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P].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7版,1033頁.
[2]姚喜雙.播音學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74頁.
[3].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9-10頁.
作者:尹常林 黃海燕 單位:朝陽廣播電視臺
- 上一篇: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規制路徑
- 下一篇:新時代背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