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傳播論文

時間:2022-02-11 02:58:00

導語: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傳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文化品牌形象傳播論文

中國武術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就中國武術流派的深遠影響而言,武當武術與少林功夫雙峰對峙,分別居內家功夫與外家功夫之首。但是,從各自文化形象傳播和與此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今日少林功夫聲名遠播,少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武當則遠不及少林。這其中既有少林功夫與武當武術因其傳播機遇不同帶來的社會大環境對信息傳播效果的制約,又有少林功夫和武當武術尋求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不同以及各自宗教背景對社會的開放程度不一等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積累下來的豐厚的文化資源,使中國具備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文化產業的獨特優勢。但是,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忽視了將其看作是一種寶貴的社會經濟資源……這就使得今天的中國仍處在既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又是一個文化產業的小國的狀況。”①武當文化就是處于這樣一種既擁有豐厚資源又開發利用不足的現狀。作為中國傳統內家功夫的發祥地,武當文化怎樣才能在社會功利主義泛化的當下,借助2008年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這一國際化的開放機遇,積極地傳播武當文化形象,有效地促進武當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形成“南武當”與“北少林”名副其實的對應互補,我們就此進行探討,以期通過對武當文化形象傳播的個案分析,對我國的民族文化傳播及其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具有歷史資源優勢且極具跨文化傳播價值的武當太極文化,應成為武當文化品牌形象傳播的標識。“天下武功出少林”,所謂“先聲奪人”,少林功夫文化早在20多年前就因盡得先機而名滿天下。比較而言,武當文化傳播則是近年來在省市政府的關注支持下才高調啟動。在少林功夫傳播已成大氣候之時,武當如果仍以籠統的武術概念向外界推出,顯然不利于自身內家功夫文化的傳播及其武當文化形象的塑造。面對盛名之下的少林功夫,武當文化傳播毫無疑問當獨辟蹊徑,以展示自身特長為優勢,將武當內家“三寶”之首的太極文化作為其形象展示的標識性內容,依此打造獨具個性的武當文化品牌形象。

從跨文化角度而言,最具有中西方受眾交互接納性的影視作品,當屬西方槍戰片與中國武俠片。與西方槍戰片格斗雙方勝負結果的直截了當相比較,中國武俠片更能夠展示對峙雙方個體的自身潛能以及相互膠著的競技狀態,更能夠體現其形態之美、力量之美與運動之美,因此也更加受到觀眾的熱捧。但是,無論西方槍戰片或是中國武俠片,在影視作品中多以勝敗輸贏的比拼為目的,它更多的是表現人與人之間利益沖突背后的搏擊甚至是搏殺。而武當太極恰與這種類似于人的動物性的格斗廝殺形成對比。它所追求的是修心養性、健體養生,其外在體格與內在心性的修煉是其終極目標。這種以傳統內家功夫的形式表現人對自身內在與外在“和諧”的追求以及對人與人之間“和諧”境界的追求,是武當文化的精神價值所在,也是武當文化具有現代性跨文化傳播的價值所在。“‘世界正在變小’,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這就造成了一種現實的可能性,使每個民族在吸收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成果的同時,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為整個人類文化的有機構成。這樣,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民族性與人類性的有機統一。而在世界交往中得到了充分發展的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歷史的規定。在這個嚴格限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民族文化傳播的根本就在于其本質特色的不可替代,其交流內容人類共享。太極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已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交往中得到進一步張揚。因此,從傳統內家功夫發祥地的角度而言,武當文化傳播當選取最具跨文化價值的太極文化為標識,在此基礎上向形意八卦、養生之道等全面拓展,從而以武當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深厚的歷史蘊涵,凝聚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品牌形象。中國太極文化為世界許多國家的民眾所喜愛,武當太極文化及其品牌形象的跨文化傳播,既可以讓世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太極文化之道,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武當文化傳播應注重形態與理念的創新,武當山應成為國內國際太極文化交流、傳播、發展中心。武當文化形象傳播,中華傳統哲學思想與武當的武學武道渾然一體為其又一優勢。近期中央電視臺1套黃金時段播放的電視連續劇《李小龍傳奇》,通過描述李小龍短暫而精彩的一生,傳播中國武術文化。觀看此劇的觀眾不難發現,無論是李小龍習練的詠春拳或是李小龍創新的截拳道,其拳法理念的核心都是中國道家思想。“《圣經·約翰福音》第一章劈頭:‘太初有道。’……在東方的中國,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不論東西,‘道’就是一種世界觀,一種創造和認知現象的‘邏輯’或思考方式”。③中西方論“道”,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相通之處。但是,惟有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中的“道”和“陰陽”,才能以高度濃縮的信息含量將世界萬物的發展規律以及中國武術的核心理念交匯貫通,闡述得充分而飽滿。因此,武當太極文化傳播毫無疑問應將道教文化與道家思想的傳承傳播放在重要地位。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太極文化與道教文化一脈相連。因此可以說,太極文化與中國傳統道家思想,是武當文化形象的兩個支撐點。我國目前的太極拳發展,楊、陳、武、孫、吳等多種門派林立,傳播范圍波及國外。而武當太極的傳播范圍則非常有限。事實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可分離。“從廣義上說,一部民族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史,一部民族文化史又是一部文化創新史。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依然如此。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發展就無所謂歷史了。不斷創新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共性,而每一次創新又有其個性。造成這種個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創新的內外因的差異性。”④其他太極拳流派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贏得中外公眾的普遍性接納。武當太極若在太極拳傳播興盛的當下找不到自己的準確位置,“天下太極出武當”也就只能成為自唱自吟的一句空嘆。“經濟全球化而導致的世界范圍的經濟和文化競爭領域的不斷前移,使得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日益成為一個國家能否在這場世界競爭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因素,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⑤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決定生存。因此,武當太極文化傳播應當借鑒其他太極拳品牌的發展經驗,根據史料典籍理清發展脈絡,整合其拳法理論,重新完善對武當太極文化的價值認識,并在傳統武當拳法套路的基礎上吸納現代化元素,以開放的心態結合先進的技術打開武當太極文化傳播的封閉局面,讓武當太極由道教圣地走進天下人身邊,利用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形成武當內家功夫的品牌傳播之勢。同時,武當太極還應站在一個國際化的高起點上,以科學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在和諧包容的國際交流中提高武當山太極文化發源地的聲譽,讓武當太極真正成為中國太極文化傳播的一面旗幟,成為中國內家功夫與道教文化整合傳播的“意義承載者”,成為國內國際太極文化交流、傳播、發展的中心,由此推進武當山道教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武當太極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持續的關注支持,并借助于大眾傳媒實現最佳傳播效果。2008年10月29日至10月2日,第三屆世界傳統武術節在湖北省十堰市舉行。世界傳統武術節又稱“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是國際武術聯合會、中國武術協會主辦的世界傳統武術大賽,也是目前世界武術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的大型體育盛會,被譽為“武術界的奧運會”。2004年以來,河南鄭州連續兩屆成功舉辦世界傳統武術節。這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十堰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國際性大型傳統武術比賽盛會,來自69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加比賽。武術節期間同時舉行“走進武當”等系列活動。從文化傳播的角度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次國際武術盛會,更是武當山文化形象傳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文化傳播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產生于社區,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共存關系之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象’。如果作為人的社會活動過程的一個方面而言,文化傳播就是社會傳播,是人對文化的分配和共享,溝通人與人的共存關系。”⑥在媒介社會化的今天,最為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就是用不間斷的信息感染、吸引受眾,從而在受眾心目中建立一種穩定的文化形象。顯而易見,這種信息的傳播及其效果的實現,脫離大眾傳媒無法實現。而且,大眾媒介的信息傳播不能是單向的、靜態的、歷史性的信息資料的無力疊加,而應當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動態的、現代性符號化信息的有力度的沖擊。同時,無論是武當文化信息的傳播、文化形象的樹立、文化的傳承或是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的關注和積極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信息化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傳播主體具有運用話語權搶占先機的主動意識。這是因為一方面,人們對社會的認知依賴于大眾媒介的信息傳播;另一方面,媒介傳播的信息,充盈整個社會的只能是一個相對量——沒有傳播武當文化,實際上意味著其他形式的文化傳播享用著原本就極其有限的話語權。因此,過去那種保守的、僅僅將武當文化作為一種傳統的封閉的歷史遺產進行實地展覽的被動做法,影響武當文化的傳承和與創新。法國學者波德里亞曾在“仿像”理論中將符號或者圖像傳播劃分為四個階段。波德里亞將自己批評焦點針對第四個階段——符號或者圖像“與無論什么樣的現實都沒有任何關系:它本身就是純粹的仿像。”“拿競選這個例子來說,媒體的報道就是競選,競選不存在于對它報道之外……從這個角度看,在媒體圖像環境之外考慮競選是不可能的。圖像就是競選。”⑦波德里亞“仿像”理論對圖像社會的批評,盡管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觀點,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借用他觀點的合理一面——從某種程度上說,大眾媒介的傳播就是武當文化形象傳播——大眾傳媒對武當文化形象傳播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因此,武當文化形象傳播應當充分利用媒介技術進行科學的整合傳播,從而實現武當文化形象傳播可持續性發展。

注釋

①⑤胡惠林:《國家文化安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學術月刊》2000年第3期。

②王銳生:《全球化視野下的文化》,《新視野》2000年第5期。

③陳其南:《文化的軌跡》,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頁。

④肖玲諾:《面臨信息化的民族文化》,《求是學刊》2000年第6期。

⑥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

⑦[英]阿雷恩·鮑爾德溫等著:《文化研究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20頁。

摘要擁有豐厚文化資源的武當山,其文化品牌形象的傳播存在較多問題。我們認為,武當文化形象傳播應充分利用資源優勢,以武當太極文化為標識,以傳統道教文化為依托,在文化傳承、交流、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借助大眾媒介進行積極有效的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