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攝影在新聞傳播的作用和不足
時間:2022-03-28 10:52:55
導語:手機攝影在新聞傳播的作用和不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手機攝影以其自身的獨特優勢,對既有新聞攝影格局造成嚴重的沖擊。本文借由手機攝影的實際特性,聯系其在新聞攝影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對既有新聞攝影方式帶來的沖擊展開論述。
關鍵詞:手機;新聞攝影;特征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攝影是由專業的新聞采編工作者從事,很少有大眾參與其中。隨著我國4G網絡的覆蓋率及智能手機普及率的提高,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即時記錄身邊所發生的事情并通過社交網絡分享成為很多人每天都會做的事情。這些被分享的事情有的是情感和觀點的表達,有的是個人生活的記錄,還有的是對突發事件的抓拍。手機攝影開始逐漸在新聞現場尤其是突發事件現場扮演重要的角色,手機也與以往專業的攝影器材一樣,在新聞采集過程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相比專業相機,一部具有較高像素的智能手機具有輕便小巧、便于攜帶等特性,更加利于突發新聞事件的現場抓拍。此外,國內外手機品牌對于手機像素的不斷提升,使得手機攝影在技術上成為可能。而事實上,在許多重大事件中,手機攝影發揮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現象。在國慶小長假期間,國內高速公路堵車嚴重,網友用手機拍攝了許多現場照片。高速公路上的長龍,下車透氣等待的人們,甚至有人在路邊打牌下棋,上演另類國慶度假劇情。而這一張張直接反映事件本身的生動照片,都是來自于手機拍攝,并通過社交網絡讓更多的人看到。如今,手機攝影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全新的新聞攝影大門,在新媒體時代,不僅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見證者,每個人都有可能是新聞攝影記者。
1.1為突發新聞時效性提供保障。在數字時代,新聞攝影照片不再需要沖洗印刷等繁瑣的工序,而是轉變成了不同顏色的馬賽克的組合呈現;照片的載體也不再是相紙,而是由“1”和“0”組成的比特。新聞事件發生時,尤其是突發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手機攝影數字化的快速傳輸技術能為新聞的時效性保駕護航。通過手機拍攝的新聞現場照片完全能實現即拍、即傳、即編,讓新聞現場的情況能及時得到傳播,這對于要求時效性的新聞來說無疑是再好不過了。越接近新聞發生的時間點的報道越有說服力和新聞價值,因此,手機攝影可為突發新聞的時效性提供保障。此外,手機攝影的時效性還體現在人的轉變上。有傳統媒體出身的新聞攝影記者到街頭的普通市民的轉變,也有代表官方媒體的專業從業人員向事件現場的隨機當事人的轉變。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攝影記者并非每一次新聞事件發生之時都正好在新聞現場,并且突發事件的畫面轉瞬即逝,當突發事件來臨時,從接到消息、準備設備,直至趕到新聞現場,往往早已無法拍攝獲取到最具代表性的第一情景,新聞價值也會因為錯過絕佳的時間點而大打折扣。因此,往往是身處新聞現場的市民用手機迅速記錄下的現場照片最具有新聞價值和時效性。近年來,在新聞報道尤其是突發新聞的報道中,手機攝影的優勢地位不斷得到業內肯定,利用手機拍攝的新聞照片出現在媒體平臺的情況也不斷變多。此前,天津工廠爆炸事件、四川雅安地震等突發事件,身處其中的市民通過手機迅速記錄下的畫面出現在多家媒體平臺上。1.2手機攝影打通傳播主體的界限。很多新聞事件尤其是突發新聞事件,最具新聞價值的照片很多都出自當時身在新聞現場的手機用戶。他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拿出自己的手機快速拍攝記錄轉瞬即逝的現場情況,并通過手機網絡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攝影記者無法及時趕到現場造成信息相對滯后的不足。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越來越多的手機用戶參與了突發事件新聞的傳播。他們是離突發事件最近的見證者,是用手機拍攝現場照片的記錄者,更是將照片分享轉發的傳播者。他們用手機拍攝的現場圖片,讓很多不在現場的人們、讓無法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記者能直接迅速地看到現場及進展情況。因此,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無論是聞訊趕來的專業新聞記者,還是占據現場先機的普通手機用戶,手機都日漸成為傳播利器。第一時間拍下的現場,在網絡的助推下得以快速傳播,讓更多的人幾乎可以同時看到第一現場,大大縮短了傳統記者以往采編新聞再將其傳播的時間,滿足了大家對事件的好奇心和知情權。1.3拍攝的素材更加真實。手機和專業相機對于同一新聞素材的獲取,會給被拍攝者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記者采集拍攝新聞時用到的單反相機猶如長槍短炮,給人以壓迫感和被曝光的不安感,讓人心生戒備和反感,被拍攝者往往會刻意隱藏真實的想法,這將會破壞新聞的真實性。而手機除了輕便、小巧、隨身攜帶等優勢,其隱蔽性可以對新聞現場的破壞降至最低,許多素材能通過手機在被拍攝者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獲取。首先,拍攝人物時手機攝影對拍攝對象的干預和影響更小,更加真實自然。特別是在人物的情緒表達上,拍攝對象能更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人們在面對專業相機時,會不自然,而面對手機拍攝,被攝者往往會顯得不那么緊張,鏡頭對其形成的壓迫感也會少很多,因此拍攝往往更容易成功。其次,對于一些特殊采訪,個頭大的拍攝器材自然不是最佳選擇,尤其是有的現場不允許帶相機,這個時候,通過手機拍攝是常見的選擇。只要稍微調整手機角度,就能拍攝到理想的畫面,取得第一手資料。1.4手機攝影聯結精英、平民兩大話語體系。手機攝影不僅打破了傳統媒體對新聞話語權的壟斷,讓傳統媒體對新聞采編的控制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也聯結了傳統精英和平民兩大話語體系。面對沒有接受過專業新聞訓練但卻隨處都在的手機用戶,傳統媒體逐漸在重大突發新聞事件發生后采納市民拍攝到的現場照片,形成了傳統媒體和大眾一起參與報道傳播新聞事件的現象。這打破了過往由上至下的線性傳播模式,普通公民的聲音得以更好的傳播,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性增強,這無疑為傳統媒體注入了新的活力。手機攝影使大家都能成為新聞現場的記錄者和傳播主體,打破了以往主流媒體對話語權壟斷的局面。
2手機攝影的不足
由于技術、個人素質、倫理等因素,手機攝影與傳統新聞攝影相比也有其缺點和劣勢。2.1圖片成像質量不高。雖然目前具有拍攝功能的手機已經相當普及,且各手機品牌對于像素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但手機與專業相機相比,在感光元件、成像像素等方面還是無法相提并論。例如,時政新聞、大型體育比賽等對畫面要求高的新聞拍攝,手機攝影還存在較大差距,無法滿足拍攝要求,因此手機對于新聞的拍攝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2把關人缺失,把關難度大。傳統媒體記者拍攝的圖片需要經過編輯的層層篩選把關,圖片的來源和真實性都會在確定的情況下才會出來。而大眾攝影記者往往未受過專業的新聞訓練,加之社交網絡平臺具有弱把關性、傳播門檻低、病毒式傳播等特性,從拍攝到傳播,大眾在社交網絡平臺上的傳播缺乏篩選和把關,表達方式和傾向性不受控制,因此很多時候容易成為謠言的溫床。在各個環節缺乏嚴格監管的情況下,網民的行為和言論不受道德約束,容易傳播不良信息,造成網絡暴力。2.3手機攝影的真實性受到質疑。當下,各種手機修圖APP功能強大,很多照片通過APP能夠快速將圖片進行剪切、拼貼,調色合成,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聞圖片的真實性,給假新聞的產生帶來了技術可能。因此,手機攝影其真實性也不斷受到質疑。戴蒙•溫特拍攝的《駐阿富汗美軍的日常生活》就因其使用了手機濾鏡調色而飽受質疑,業界爭論的焦點自然就在于這種手法是否損害了圖片本身的真實性。
3結語
手機攝影在不同事件、不同階段的拍攝要求不盡相同。在新聞發生初期,受眾往往迫切想要看到現場情況,因此應在第一時間利用手機的方便快捷,拍攝現場的真實情況以及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決定性瞬間。而在非突發事件中,則應爭取用手機拍攝出情緒飽滿、視角獨特、個性鮮明的新聞圖片。智能手機強大的拍照功能,為新聞攝影提供了設備支持。但是,手機攝影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新聞攝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勢在必行,未來不同媒介之間相互融合的現象會更加深入,不同媒介與平臺之間的聯系和協作也將不斷加強。手機攝影作為新聞攝影報道的一種新武器,也必將在未來與其他媒介相互結合,參與新聞事件的報道。手機攝影與傳統新聞攝影應該相輔相成,揚長避短,形成報道合力。此外,新聞記者應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性對圖片內容進行把關和監督。
作者:鄧凌鋒 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 上一篇:新聞傳播特點及策略研究
- 下一篇:新聞傳播特點及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