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融媒體新聞采編要點

時間:2022-08-26 08:32:47

導語:新形勢下融媒體新聞采編要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下融媒體新聞采編要點

摘要: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為新聞行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在新媒體影響與沖擊下,電視臺的新聞采編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相關人員要對新聞采編工作進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先進的方法和手段進行新聞信息采集,并對新聞信息進行全面檢測與核實。考慮到受眾的實際需求和心理特點,引入基于融媒體的新聞采編模式,全面借助融媒體來輔助提升新聞采編的整體效率和效能,以確保能為電視臺創造更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鍵詞:新形勢;融媒體;新聞采編;要點研究

融媒體是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發展的必然,其主要是結合當下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趨勢,掌握傳統的新聞媒體特性和特質,從不同層面入手,將其和新媒體進行整合。在全面提升新聞采編工作的效率和效能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利益共融、宣傳互融、內容兼容、資源通融[1]。因此,相關人員需深入、全面地進行融媒體學習,立足于新形勢和融媒體特征,明確電視臺的戰略發展目標,對其采編工作流程進行全面優化和簡化,利用現代化媒體手段和信息技術構建完善的新聞采編體系,以加快新聞采編和電視臺的轉型與升級[2]。

1新形勢下的融媒體新聞采編的特性

1.1傳播載體多向化

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主要是對新聞信息源進行全面調查和搜集,但其信息來源較為單一。相關人員只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利用專業技術和方法來進行搜集,便能獲得相關的新聞信息和資訊。而融媒體時代的來臨推動了互聯網、科技、社會的發展,新型的移動終端設備層出不窮,人們能隨時隨地獲取海量的新聞信息,也能將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或感興趣的內容,利用自媒體平臺來進行傳播和推廣。群眾不僅僅是新聞內容的接收者,同時也是傳播者和擴散者[3]。為了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新聞傳播也由傳統的收音機、電視、報紙、廣播等,逐漸向數字電視、手機、電腦、無線通信網、計算機網絡、衛星渠道等拓展,并逐漸實現融合發展。

1.2新聞信息多樣化

由于新媒體下新聞信息傳播主體因素的影響,網絡上流行的新聞相關信息的質量參差不齊,虛假信息和不實信息不勝枚舉。在此情況下,新聞采編人員必須堅定自身立場,把好技術關、知識關、事實關、政治關,積極學習融媒體理論和先進技術,結合新聞傳播要求和版塊特性,合理進行海量信息的甄別、判斷、篩選。把握熱點話題和重點事件,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實時報道,借助融媒體渠道將一線信息和實時動態展示在公眾面前。另外,還必須充分堅持群眾路線,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不斷挖掘新聞采編信息,結合群眾需求進行深入的拓展和整合,并創造性地引入一些具有特色性、地域性、真實性、多元性,且與群眾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元素,以提升新聞信息的可讀性、傳播性、價值性[4]。

1.3采編方法多元化

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通常是以人為主,在信息的采集和獲取階段,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財力、人力。且受交流方式和傳播形式的影響,相同信息的重復采集率相對較高。而在引入融媒體之后,工作人員能夠利用信息系統對各不同的信息知識點進行實時觀察和采集,及時了解群眾對新聞信息和采編工作的看法或意見,并以此為依據來進行新聞采編工作的優化和整改。針對新聞采訪,相關人員應著重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控場能力、交流能力、應對能力。掌握基于融媒體的采訪技巧與方法,結合新聞采編的主題和要求,合理設計對話,挖掘其中能令人感動,或具有較強教育性和正能量屬性的內容[5]。當采訪的空間和條件發生變化后,還應及時調整重點,掌握采訪的主動權,及時對采訪的方式和信息編輯的途徑進行創新。也可根據不同目的將采訪信息和采編信息進行多元整合,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來進行推送,提升新聞采編的高效性、聚焦性、共情性,以加速新聞采編的信息化、多元化、泛媒體化發展。

2新形勢下融媒體新聞采編存在的問題

2.1人員水平較為有限

在融媒體環境下,電視臺對新聞采編人員的能力、素養、水平、素質等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新聞采編人員也需要面臨相對較大的壓力。當下,雖然電視臺并不缺乏具有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較高專業素養的優秀新聞采編人員,但該部分人員對融媒體的把握并不深入。雖然能簡單利用信息化手段獲取相關信息,卻無法將融媒體采編方式和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進行融合。且部分工作人員無法掌握好融媒體、新聞采編之間的銜接點,難以準確完成自我定位。加上自身的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敏感度相對較低,無法對以往的新聞采編薄弱環節進行改進。

2.2采編內容較為單一

在信息發展的新時期,有的新聞網站或是自媒體為了能引領流量、吸引目光、大蹭熱度,所傳遞的新聞信息背離事件真相或存在較大誤差,甚至會撰寫一些吸引眼球的標題。但部分人員仍采用較傳統的新聞采寫方法,無法快速分析和定位信息源,在事實求證環節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導致電視臺無法快速占據新聞傳播先機。且有的新聞采編人員只是將相關的新聞信息進行簡單的累計疊加,并利用融媒體的方式來進行傳播,或是反復進行重點事件陳述,采編的內容會存在紊亂或千篇一律的現象[6]。且有的采編人員只注重傳播政府相關部門的一些政策、決策、方針,或是主要報道政府開展的各項會議或活動。新聞采編并未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缺乏對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和熱點話題的掌控。這就導致采編內容缺乏創新性和創意性,難以很好地吸引受眾的目光。

2.3采編方法相對滯后

在5G網絡和移動終端設備不斷普及和推廣的情況下,信息傳播和信息獲取打破了傳統地點、時間、方式、空間的限制。但仍有電視臺新聞采編人員沿用傳統的現場調查、口頭問答等形式,這些形式曾在互聯網未出現的年揮過巨大作用,但整個采編過程耗費的時間相對較長,需要經過較多的流程,以及較多工作人員通力合作才能夠完成,其間涉及較多的交接問題與信息傳遞問題,容易出現各種不可控因素,會影響新聞采編的客觀性和準確性[7]。有的新聞采編人員為了能取得更加理想的工作成效,往往會過度照搬照抄較為典型的融媒體新聞采編的案例和經驗。而新形勢下的網絡信息瞬息萬變,若相關人員不及時地求新、求變,將會使新聞采編難以適應融媒體的發展進程。

3新形勢下融媒體新聞采編的要點分析

3.1全面提升新聞采編素養

在融媒體不斷發展的新形勢下,電視臺首先必須以全新的眼光審視新聞采編人員,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融媒體新聞采編工作宣傳,積極進行先進的新聞采編理論、方法、技術推送,利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完善,全面提升其認知高度和思想境界,使其能夠在新聞采編工作中恪守職責、堅守底線。其次,電視臺可利用遠程通信技術,聘請優秀的新聞采編人員或專家,開展基于融媒體的新聞采編工作的主題講座和座談會,借助多方資源和權威力量,分析、探討、研究、解決新聞采編難題。再次,電視臺應在原有的電視臺人員培訓體系中增加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斷以及寫作、策劃、攝像、攝影、編輯、錄像等專項技能培訓。與第三方培訓機構進行合作,開展現代設備操作(航拍、無人機)、網絡技術應用(大數據技術、云存儲技術、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實踐培訓,在其中融入職業素養、崗位精神、道德品質、黨風廉政等培訓內容,使新聞采編人員能更好地掌握由融媒體衍生出的設備、系統、軟件的操作技巧和方法。最后,還應制定較為完善的考核細則,將新聞采編人員的培訓考核結果,與其福利、待遇、薪酬、晉升等掛鉤,加大整體的管理和懲處力度。在為電視臺培養更多優秀新聞采編人員的同時,全面提升群眾對電視臺和新聞采編工作的滿意度和認可度[8]。

3.2有效整合新聞采編內容

當下,新聞采編人員首先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新聞理念和思想,遵循客觀、公正、科學的原則,考慮不同層次受眾的特點和性質,有側重性、有目的性、有層次性地對相關信息進行全面分析、篩選、編輯。其次,應充分考慮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視角因素,從不同的維度對事件進行分析,參考其他新聞評論人員或著名專家對新聞事件作出的評論,全面、系統地進行梳理,開展全面報道和跟蹤報道。以使新聞采編信息和新聞語言更具真實性、客觀性。再次,應了解報紙、網絡、電視、廣播等不同的新聞媒體的特性,根據其傳播載體和信息特性,轉化新聞采編方法、創新新聞采編內容,實現新聞信息的跨地域、跨空間、跨時間傳輸、共享、交流。最后,新聞采編人員在信息收集之余,還應做好甄別工作,及時剔除和過濾不實信息、虛假信息,嚴格根據新聞傳播要求進行稿件撰寫,利用準確、真實、簡明的語言組成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標題,直觀傳遞事實、揭露真相。在更好地吸引讀者目光的同時,使新聞采編更符合“讀題時代”的新聞傳播潮流。新聞采編人員需全面加強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的關注,及時獲取相關的時政信息和戰略部署。或對本地區的熱門論壇、網站、自媒體賬號等傳遞的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解群眾的言論和建議,結合實地采訪和現場調查等相關數據,綜合進行分析和評估。可以從群眾的意愿和訴求出發,引入群眾密切關心的熱點話題,如嬰兒食品安全、隱私保護等。也可以可挖掘地方性或標志性的新聞資源,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手工藝人、地方特色景觀、人文風俗、歷史遺跡、文化遺產,以及“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等內容,考慮抖音、頭條新聞、微博、微信、QQ等信息傳播平臺的特點,研究點擊量較高的熱門新聞或話題,圍繞不同的新聞主題撰寫相關的小論文或軟文,根據傳播媒體的特性來進行編輯與排版,以提升新聞采編內容的新穎性、趣味性、多元性時效性。

3.3引進多元新聞采編方法

新聞采編人員應掌握大數據技術的特性和優勢,打造集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篩選于一體的新聞采寫信息化系統。首先,根據新聞采編工作的要求來進行權限設置,自動訪問新聞采編信息數據庫或者數據中心,并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智能判斷,對其中的各項新聞信息進行有效的采集、處理、分發。在上述基礎上也可融入人工收集,由采編人員根據具體要求,借助信息手段輔助提取信息,并將系統采集信息和人工信息進行綜合比對,以提升其精準性和完整性。其次,利用數字化信息系統,對媒體數據庫和詞頻的實時監控,快速定位問題、捕捉熱點。或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對用戶的點擊量和瀏覽情況進行綜合統計和分析,掌握數據所反映的現象本質,結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偏好整合新聞采集內容,合理選擇文章排版和文筆創作手法,并根據大數據所統計的信息獲取高峰期進行智能推送。再次,在采訪的過程中,除進行錄像和錄音外,還可以利用直播的功能進行實時采訪,把握采訪的主題和節奏,考慮被采訪對象的能力、水平、思維、素養、情感等情況,結合公屏發言提出切入主題的話題和問題,在實現實時傳播和推廣的同時,更好地收集重要的新聞信息。最后,還可以利用多終端操作系統,由采編人員將采訪信息或所收集的信息,經由網絡渠道進行傳遞,由操作系統的輔助完成信息的綜合對比和評估,對音頻、短視頻、圖片、文本、動畫、采訪稿件等進行整合,將其傳送到電視臺內的數字化辦公系統中,由負責該環節的工作人員完成稿件的最終編輯、審核、排版等后續工作。

4結語

電視臺必須提高對新聞傳播和新聞采編關注度,掌握融媒體與新聞采編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必然關系,對以往的新聞采編進行全面反思、分析、總結,掌握新聞采編工作的重點和要點,制定具有較強科學性、創新性、執行性、時效性的新聞采編方案。另外,電視臺還需正視新聞采編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全面加強工作人員的教育與培養,使其敏銳地發現新聞信息,并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編輯和傳播。此外,還需要始終堅持黨和政府的領導,明確電視臺新聞工作的核心和主旨,結合受眾的群體特性和具體需求,深度挖掘多元新聞信息,全面加強引入基于融媒體的多樣化新聞采編技術。這樣才能為在新形勢下以融媒體為推力加速新聞采編的持續、全面、科學、深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許靈梓.融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工作探討[J].記者觀察,2020(11):53.

[2]王冬梅.新聞融媒體時代采編工作模式發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6):175-176.

[3]鐘愛華.構建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模式探析[J].傳媒論壇,2020,3(23):45-46.

[4]孫曉卉.基于新形勢下做好新聞采編工作的研究[J].傳媒論壇,2020,3(11):75-76.

[5]董俊.新形勢下新聞采編技巧研究[J].記者搖籃,2020(1):41-42.

[6]衛彥君.討論地方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如何與新媒體相融[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9):158-159.

[7]劉休愛.新媒體時代地方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的開展[J].記者搖籃,2020(10):90-91.

[8]左金華.大數據技術在電視臺新聞采編中的應用[J].數碼設計(上),2020,9(2):258.

作者:楊瑞 單位:貴州省岑鞏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