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觀察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5 04:05:00
導語:記者觀察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記者要具備的基本功很多,其中觀察力是不可缺少的。觀察是一種重要的采訪手段,也是一種應有的采訪作風。記者只有深入現場目睹真實具體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新聞,從而增強說服力、可讀性和可信度。
運用眼晴發現新聞
我國歷來有眼見為實的說法,新聞就是要真實,所以應該用眼睛去觀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從而發現實實在在的新聞。
2000年初,我在湖南農村采訪中發現,各地在農業結構調整中,除了調減早稻和棉花以外,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大力發展蔬菜生產,一些縣市出現一哄而起的大搞蔬菜百畝片、千畝片、萬畝片,甚至十萬畝片的情況,許多公路旁的田野里掀起了大種蔬菜的熱浪,到處搭塑料大棚,下種育苗,插上蔬菜示范田的牌子,給人一種增收就要種菜的感覺,而且這些地方發展的多是旺季大路菜品種,市場相對飽和??吹竭@個動向以后,我接著采訪了湖南省蔬菜辦的負責同志,他們也擔心在新一輪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中,部分地方盲目發展蔬菜,不看市場需求,弄不好可能出現“小白菜倒在水里喂魚”、“種苦瓜吃苦果”、“生姜爛在馬路旁”的慘劇。為此我寫了一篇記者來信,《盯住菜藍子種好菜園子》(新華社2000年3月29日長沙電)提出“冷思考”,并給農民傳遞哪些菜可以適當發展,哪些菜不宜盲目擴種的信息。此稿由于來自生產實際,所以3月30日被《人民日報》和《新華每日電訊》等報紙全文刊出,對實際工作產生了定推動作用,受到農業和蔬菜管理部門有關同志的贊揚。平時,我寫一些動態新聞也必須觀察后再下筆,如《春節市場貨豐價穩》、《早稻生長良好》、《湖南市場優質農產品增多》都是眼皮下的消息。
回顧前些年,湖南分社的報道中還有兩條用眼睛采訪來的典型報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條是一位老攝影記者到綏寧縣黃雙山區去參加森林資源考察時,看到路邊的大樹被一些不法分子把樹皮活活地剝了,讓大樹枯死,然后再來砍伐,這種肆意破壞森林的違法行為令人痛恨,這位記者立即就將現場拍下來,發往總社,評了好稿。再一篇論文是一個老記者見到湘北農村在給老人祝壽時,將許多100元的人民幣用大頭針一張一張地撇在一大塊花布上,然后兩人抬著去喝壽酒,顯示“氣派”。這種不保護人民幣的舉動,使我們的記者抓拍了,稿件發往總社后很快編發,并為中央多家報紙采用,成為一張很好的社會新聞照片。以上兩稿看出記者的眼力高人一籌,很值得學習。
須知,我們的觀察在多數情況下,是眼見為實,不容懷疑的,但是,有時也不盡然。電視里曾播過,有的鄉村為了開現場會表揚養牛專業戶,把周圍農戶養的牛,集中到一個專業戶家里,弄得戶主很為難,事后揭穿了謎底。這些事告訴我們眼見的情況也要當心有假,應防止上當。
看問題要用辯證法
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說過:“我們必須學會全面地看問題,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他還《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指出:“我們要求把辯證法逐步推廣,要求大家逐步學會用辯證法這個科學的方法,……分析的方法就是辯證的方法。所謂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一些資深記者在談到如何提高記者觀察力時,深刻體會到觀察一定要有正確的思想觀點作指導,要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武器,堅持觀察與思考相結合才能去偽存真,見微知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抓住事物的本質。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農村思想活躍,經歷了解體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這樣一個歷史過程,經歷了由點到面,一個村一個鄉試行,由土到田推廣以后,再擴展到一個個縣一個個省普及,開初時人們議論很多,有的說可以可以還可以;有的人卻前怕狼后怕虎,生怕犯方向性錯誤,到底行不行,只有到實踐中去觀察。許多記者到農村走村串戶,夜宿車馬店,日看禾苗長勢,和農民下地干活,看到人們的臉上笑容滿面。聽到人們齊夸聯產聯利聯心好,打掉了“大鍋飯”,“不養懶漢”,只要交足國家的,留下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當年新華社安徽分社記者寫的《故鄉人的笑聲》就是很有說服力的一篇報道,記者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觀點出發,用眼見的事實,親人的精神面貌的變化,紛聲繪色勾勒出一幅生動的農民由窮變富的風景畫,回答了一些人對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責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那段時期,一批記者在第一線寫了不少目擊記和現場特寫,出現了一大批寫包產到戶的好新聞,至今回憶起來還有滋有味,那種實事求是的作風,一直給后來的記者產生了積極影響。
[page_break]
近年來,我國農村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變,農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比較突出的矛盾是農民增收緩慢,部分地方農民負擔過重,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損害了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時有發生。這些都需要記者去深入觀察,力排非議,抓住問題的實質,寫出有血有肉有份量的報道來,以便弘揚正氣。1991年9月的一天,我隨當時的湖南省副省長王克英連夜驅車從107國道長沙段到郴州宜章縣,一路上察看湘豬運往廣東的關卡收費情況,7個檢查站所得印象令人驚訝。在湘潭市中路,發覺檢查站的人態度生硬,有的檢查站專門雇請臨時工亂收費,在宜章擅自設立的廖家彎站竟然把未報身份的省政府前來檢查工作的處長扣留起來,原因是他不該干涉了空車罰款330元的事,好在同車的省稅務局的同志,穿了制服才解了圍。經了解這是鄉財政的人指使干的。他們亂收費的借口是鄉財政完不成任務。在黃沙堡檢查站一個防疫員深夜既開票又收款,違反操作規程。經查,當晚罰款收據已開出六張,共收120元錢。平時我們對“三亂”體會不深,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一路上一夜晚觀察了許多不該發生的事情。回社后于9月3日我寫了《副省長深夜跟蹤運豬車》一稿,《湖南日報》于9月4日刊出、《人民日報》于9月5日配發小言論刊用,對亂設關卡亂收費進行了批評。此稿后來被評為首屆湖南省委、省政府優秀新聞一等獎。從中我體會到,遇到這種問題,雖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站到地方財政的角度看,只有亂收費才能解決財政困難,所以有的鄉干部指使私設收費關卡,亂收印花稅。這樣做,從全局來看,弊大于利、不利于生豬流通,容易造成死豬,又加重了農民負擔。記者只要站在促進生豬流通保護農民合法利益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問題,才會是非分明,否定亂設關卡、亂收費。多年來,我對農民負擔、農村打假除劣、侵占國有資產等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都通過現場采訪仔細觀察,再加分析,聽取廣大群眾的呼聲,以大局為重撥開迷霧,判明是非,采寫了一些扶正除邪的報道,比較符合客觀實際,起到了正確輿論導向的作用。
養成經常觀察習慣
三十多年來,我從老記者那里學到了一條經驗,出外采訪總是喜歡看看市場、訪問農家、逛逛商店、瞧瞧禾苗。曾有一位資深記者說過:“集市貿易是一面鏡子,它可以折射出當地經濟狀況。”他又說:“禾苗長勢反映當地農業生產水平?!蔽艺J為很有見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到湖南邵東縣采訪,看到那里集市貿易比周圍縣更紅火,在汪塘鎮見到許多農副土特產琳瑯滿目,紅辣椒、白蘿卜、綠芹菜,應有盡有;生豬、活魚、土雞交易活躍;菜刀、剪刀、剃刀、扮手、夾鉗、鐵鍋等小五金豐富多彩,比比皆是,任人挑選,我寫了一篇《正當集市貿易應當允許》,有近3千字,發表在《人民日報》上,對當時推動農村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又有一次在桃源縣陬市鎮采訪,上街散步,突然看到此地改革開放初期茶館恢復迅速,說書的人不少,每個茶館都熱熱鬧鬧,人氣旺盛,生意興隆,我再進一步了解,采訪有關人士、茶館老板和說書人以及聽書人,寫下了《陬市茶館復興記》的新華社專稿,為多家報紙所采用。
再有一次在醴陵縣(現為市)采訪,見到田野縣春耕中出現多處人拉犁的現象,由此深挖,采寫了《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出路》一稿,提出農村勞力就地消化的一些建議,向生產廣度深度進軍包括精耕細作、搞好植樹造林、修水利修公路,發展鄉鎮企業等,使農村勞力排上用場,從而發展農業生產。此稿受到當時中央有關領導同志的贊揚。
去年初,我采訪一次全省性的工作會議,在省委接待處食堂的宣傳櫥窗里偶然看到有關湘菜名廚張志君的先進事跡介紹,還有照片,和他做的名菜——西漢養生菜杞鞭羹鼎、西漢龍鍋等等,覺得很在新意,幾天以后,我進一步找到這位廚師和有關人士采訪,寫出了《廚師畫家張志君》和《湘菜名師張志君和他的西漢養生菜》等稿件,分別發了新華社通稿、專稿和對外稿,編輯部很快播發,《海關與大市場》雜志和香港一些報紙在顯著地位刊登。我又一次嘗到了觀察發現新聞線索的甜頭。
多年的新聞實踐使我逐漸懂得,記者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注意用眼睛去發現新聞,然后再進行深入挖掘,不滿足于走馬看花,必須下馬看花,多找各種有關當事人,認真采訪,掌握足夠的準確材料,然后再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加工,從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思考,從而找到新聞亮點、焦點和熱點,才能寫出有指導性又有可讀性的報道來。
- 上一篇:糧食局購銷改革工作意見
- 下一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