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聞媒體災難謠言傳播規避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1 03:52:00

導語:現在新聞媒體災難謠言傳播規避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在新聞媒體災難謠言傳播規避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分析災難謠言產生緣由,論述了災難謠言傳播的幾個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新媒體時代災難謠言的控制防范對策。

關鍵詞:謠言;災難謠言;新媒體時代;傳播特點

卡普費雷在《謠言》一書中認為謠言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謠言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輿論現象。通常是通過口語傳播的方式進行傳播,雖然這樣的傳播效果與范圍是有限的,但還是能傳遞信息,樹立或毀壞名聲。大眾傳播媒介的出現同樣沒有消滅謠言,反而使謠言以更加專業化的方式進行傳播。

近年來謠言借著互聯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快速擴散。其影響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語傳播會局限于某一地理區域,它的傳播范圍更為廣泛,傳播速度更為迅速,傳播路徑也更為復雜。顯然身處新媒體時代的謠言比起前新媒體階段的謠言來,危害更為嚴重,控制也更為困難。

一、災難謠言的定義以及產生緣由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就開始系統研究謠言,對各種謠言及其對部隊和國內民眾士氣產生的影響進行研究,G.W.Allport和L.Postman認為,謠言是與當時事件相關的命題,在某些區域的人們之間以口語傳播的方式進行傳播,但卻缺乏相關的資料以證實其確切性。R.Knapp則認為,謠言是一種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與當前時事有關,在未經官方證實的情況下廣泛流傳。W.Peterson和N,Gist定義謠言是一種在人民之間私下流傳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國內學者胡鈺則認為謠言是一種以公開或非公開渠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上訴四種定義較為接近,都涉及到謠言與現實的事或人有關聯,都是為了竭力使人信服。

災難謠言作為謠言在災難時期的一種形式,是針對災民對于信息需求而產生的謠言,出現在地震、水旱等天災人禍發生后的一段時期內。但它并未脫離謠言的基本特點,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時代的災難謠言的傳播方式除了以往人際口頭傳播外,更加依賴于互聯網絡、手機等方式,在各個方面上都呈現出極為顯著的增強趨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Allport列出了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在這個公式中指出了謠言的產生和事件的重要性與模糊性成正比關系。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謠言產生的效應也就越大。當重要性與模糊性一方趨向零時,謠言也就不會產生了。卡普費雷指出,“謠言永恒的循環再現,證明它是一個深藏于集體意識中的解釋系統,通過一個有利的時間而現實化的結果”。

面對災難,民眾個體往往會表現出無能為力,會缺乏安全感,人心思危。即使社會各類組織開始行動救援,但迫于共同體的共同權利意識,民眾內心的困惑沒有在短時間內消失。災難謠言正是抓住能夠滿足民眾對于了解不明朗的情況、信息缺乏的高度渴望而產生的,它也能夠讓在民眾在謠言的傳播過程中宣泄情感。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滋生了大量災難謠言,諸如“大地震的發生是因為觸怒了神靈”等。盡管這些謠言在事后都被證明是無稽之談。但對當時唐山震區一帶還是引起了恐慌。

二、新媒體時代災難謠言傳播特點

1傳播渠道多元化

當互聯網、手機媒體尚未勃興之際,災難謠言的傳播通常依靠人際傳播。由于人際傳播的特點,傳播效果與范圍有所限制,主要局限于災難發生地及其周邊地區。如唐山大地震后,災難謠言主要在其震區及周邊一帶傳播,經過近1年的時候,才傳播到其他地區。

新媒體時代災難謠言傳播途徑主要分口頭、互聯網絡、手機短信三種。除了人際傳播外,傳播渠道有:(1)通過網絡BBS、留言板等進行群體傳播。(2)通過電子郵件、QQ、MSN等即時聊天工具進行人際、群體、組織傳播。(3)通過手機短信的形式進行了人際、群體傳播。(4)若謠言在網絡上成為熱門的討論議題時,可能成為大眾媒體報道的對象。當謠言經大眾媒體披露后,不使用新媒體的受眾也會得知消息,使得影響的層面更為擴大。

新媒體時代,災難謠言在虛擬環境與現實世界中同時傳播,渠道也從人際傳播延伸至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呈現出多元化渠道傳播趨勢,傳播范圍更大,速度更快,危害與控制難度隨之加大。

2傳播效果最大化

隨著災難謠言傳播渠道多元化的發展,傳播效果呈現出最大化。其一,現代化的通訊手段直接導致災難謠言傳播速度空前快速,以往較長的傳遞時間段極大地縮短。技術的保證讓社會成員能在相近時間段內參與到同一事件中,增大了謠言傳播的信源基數。唐山大地震后的部分謠言歷經一年多才從周邊地區擴散開,而汶川地震后,僅僅在幾天時間內,大量災難謠言通過各類媒介傳遞至各個地區,甚至于境外部分國家、地區都有所耳聞。第二,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大了人口的流動性,社會信息獲知途徑不再是費孝通筆下“鄉土中國”中的長者口述信息的單向傳遞模式,社會成員間的社會聯系復雜化。面對災難,彼此會更積極地依靠各樣的信息途徑來進行聯系,這樣就導致謠言傳播面較之以往更廣泛。第三,同樣因為通訊手段的發展,謠言內容沒有了舊時口耳相傳時以訛傳訛的夸大化與變異性。這種高度的信息保真性使社會成員獲取的信息內容也大致相同,從而間接地增加了謠言的可信性,加大了傳播效果。

3傳播目的多樣化

災難謠言傳播的目的性呈現出多樣化。(1)滿足宣泄情感。在傳播謠言過程中,傳播者能夠消除因災難帶來的無助、危機感等抑郁情感,體會到災難涉及到了全體民眾而非一個人。在災難謠言傳播過程中,能夠宣泄人類面對自然災難時所表現出的渺小與無能為力,是其快速傳播的目的之一;(2)滿足信息渴望。災難的發生導致的信息閉塞,加重了人們對所處環境的探知欲和危機感。災難謠言往往涉及一些人們感情或地理上感到親切、關心的人或事,而且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信息量,能夠滿足當時人們信息缺乏的求知欲。(3)娛樂。或許并非所有人都相信災難謠言。但是這些謠言有趣的一面成為了這些人傳播的目的。同樣有一部分僅僅為了轉發信息而傳播這些謠言,并沒有明確的目的性。(4)蠱惑人心。

災難謠言傳播目的的多樣化加大了對謠言控制的難度。如果傳播目的僅僅是前三類的話,謠言會因民眾的興趣減弱而在較短時間內遭到淘汰、消失。因政治目的而進行的謠言傳播則是需要防范的難點與重點。

4傳播主體年輕化

新媒體時代災難謠言呈現出傳播主體趨于年輕化。首先,技術手段決定主體年輕化,年輕人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其次,年輕人的生活與李普曼提出的“擬態環境”緊密相連,網絡生活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手機短信交流是最熟悉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最后,大多數災難謠青的傳播都是出現在年輕人集中的網上論壇、社區、QQ群等處。這些因素使得年輕人在災難謠言的傳播過程中,成為傳謠信謠,甚至制造謠言的主體。

5傳播內容自我消亡化

正如卡普費雷所言“所有的謠言都是注定要消亡的”。謠言具有的一些娛樂性質能夠吸引公眾,但正如同新聞所具有時效性,謠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的時效周期。一旦公眾獲取了官方權威信息,失去了對謠言的興趣,那么謠言將消失于大量的新聞信息量中。

為了能夠引起民眾的興趣與好奇心,災難謠言通常夸大其辭。一旦好奇心過去了,消退的興趣就需要更多的刺激與夸張性來彌補。災難謠言需要為一個小細節而夸大整個事實,這樣反而導致了謠言不堪一擊。

充滿夸大性的災難謠言過了時效性,一旦沒有新的內容補充,其將自行消亡。

三、新媒體時代對災難謠言的控制防范

災難謠言在新媒體時代傳播過程中體現的特點,為我們研究如何控制防范提供了依據。

1政府主流媒體加大報道力度,加快報道時間。

首先,政府主流媒體應該重視報道新聞信息的及時性。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報道應該在災難謠言傳播之前,第一時間消除民眾對于相關信息的需求。其次,主流媒體應該在民眾關心的話題疑問上提供解惑答疑的功能。這樣就減小了災難謠言產生的空間。最后,主流媒體在報道新聞信息內容上應該更詳盡,選取面更廣泛,消除民眾對于災難認識的模糊性。根據G.w.Allport的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的公式。減小事件的模糊性將降低謠言產生的幾率。公務員之家

2編輯強化“把關人”意識

Web2,O時代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以往較高的入門門檻不復存在,人人都能在網絡中信息,報道新聞。大量的災難謠言正是通過網絡這個渠道快速地傳播,甚至部分門戶網站成為了災難謠言傳播的陣地。網站編輯的把關人作用需要加強,不能片面地追求點擊率而忽視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即時聊天工具與手機短信傳播限于當前網絡管理的局限性,對于謠言內容傳播的管理方式和辦法有待于日后網絡管理法制法規的進一步完善。

3民眾媒介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作為謠言傳播的主體,民眾尤其部分年輕人在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有待提高完善。在主流媒體官方信息之前,民眾應該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甄別,在如今科學昌明、技術發達的年代,民眾尤其年輕人應該擁有證偽謠言的意識。

四、結語

災難謠言發生于災難之后,有其特殊性。主流媒體、網站編輯和民眾了解災難謠言的特點、發展階段,就不易被謠言內容所蠱惑。那么,這些謠言自會失去時效性,逐漸自我消亡,遭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