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電視新聞節目空間敘事
時間:2022-06-12 02:49:00
導語:談論電視新聞節目空間敘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傳播首先是一種時間性敘事,圖像和聲音符號都是以線性方式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組合的,觀眾只能按電視臺的播出時序收看節目。但我們又不可忽略電視傳播相對于文字傳播的獨特優越性——對于空間敘事的彰顯。人們已經從電視藝術的角度對電視的敘事空間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較少從新聞報道的角度關注電視敘事空間對于新聞故事空間的呈現,只有將敘事空間與故事空間結合起來,才能彰顯電視新聞空間敘事的完整意義。借鑒加布里•佐倫的空間敘事模型,我們從三個方面建構電視新聞報道的空間:(1)事件空間。即新聞事件的具體發生地,也包括事件發展變化時所經歷的空間轉換。(2)報道空間。可以分為宏觀的報道視角、中觀的報道地點以及報道的空間組合、微觀的屏幕空間。報道空間通過電視聲畫的蒙太奇組合得到具體展現。(3)心理空間。通過電視聲畫的蒙太奇組合,受眾對敘事空間的總體感覺和構建。本文選擇鳳凰衛視資訊臺新聞節目作為實證研究對象。作為24小時環球報道新聞頻道,其主要收視市場在中國大陸。而要在有限落地的情況下與包括央視新聞頻道在內的大陸本土電視頻道競爭,該臺在空間敘事方面可謂別具一格。摘要:電視新聞報道的空間要素包括事件空間、報道空間和心理空間。主持人或出鏡記者對事件空間進行“聚焦”,通過移情效應將自己的空間聯覺傳達到受眾。媒介融合的技術偏向,將實現傳受雙方的“時空趨同”。
一、事件空間
事件空間是新聞事件發生發展的地理位置。對于事件空間的彰顯,體現了新聞“五要素”的要求;而作為新聞事件發生的地理背景,它又能突出新聞價值,強化新聞的“現場感”“可讀性”和“易讀性”等素質。空間要素容納了新聞要素中的其他要素,空間要素的狀態留下了時間的痕跡。事件發生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天氣狀況、時令季節、現場氣氛等等因素構成了事件空間。對這個空間的感覺是人體所有感覺的統一體,形成了“眼、鼻、耳、舌、身、意”“六根互用”。[1]鳳凰衛視資訊臺在對新聞報道事件空間的開拓上,首先表現為事件空間的廣泛性,即快捷及時報道來自世界各地的熱點信息,信息覆蓋面廣。《鳳凰早班車》《午間特快》《時事直通車》等“三班車”分別在每天早、中、晚往來穿梭報道環球時事,《華聞大直播》則打造成與央視《新聞聯播》同時段競爭的要聞總匯,《鳳凰全球連線》《環球直播室》等節目更是將視野投向國際新聞。《天下被網羅》和《媒體大攝匯》分別為網絡資訊匯集和電視民生新聞總匯。其次,該臺執著于在事發之地有“我”在場,從而讓受眾獲得“身臨其境”的空間感。該臺在北京、上海、深圳、香港、臺灣、紐約、倫敦等新聞多發地區設有新聞直播室,派駐記者和播音員。即使是事件性不強的新聞,該臺也習慣于讓記者在相關地點出鏡報道,形成一個特殊的報道語境,暗示受眾“我在事發之地”,傳達了記者對現場空間的所有感覺,增強了新聞的現場感、可信度和權威性。除現場直播外,新聞報道多屬事后報道,但“我在場”的空間安排,是以空間換取時間,以“現在播報”的現在進行時態報道過去發生的事情,強化了新聞的時新感。
二、報道空間
事件空間是客觀事實存在的真實空間,而報道空間則是新聞媒體對事件空間的主觀經營。報道空間的構建直接為受眾接觸與理解事實服務,它建立在新聞本身所包含的事實空間與報道者所置身的社會語境空間基礎上。[2]從宏觀來看,報道空間體現在報道視域的選擇。鳳凰衛視資訊臺慣于以“全球視野,華人視角”來報道評論新聞事件。“報道+評論”平分秋色的模式在宏觀上凸顯了新聞事件的背景空間,將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放在與之縱橫關聯的宏觀背景之中,讓受眾明白了事件的原因、意義、影響及未來發展前景。在“三班車”以及晚7點整《華聞大直播》等綜合性新聞節目中,熱點新聞得到了及時解讀。比如2011年8月18日《華聞大直播》節目的熱點之一是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該節目連線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分析這次訪問的中美兩國政治經濟背景、中美兩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訪問所肩負的使命以及訪問預期,讓受眾對此次美債危機背景下的訪問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該臺《時事開講》《新聞今日談》等新聞評論節目,有數位資深評論員對當前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闡釋。當前媒體競爭的焦點不在于第一報道權,而在于第一解釋權。只有及時闡釋新聞事件的意義,才能做到先發制人,掌握議程設置的主動權。該臺打造了一支“三名”精英團隊:名記者、名主持人、名評論員。這些人來自“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有共同的中華文化底蘊,但又因地域和歷史的差異,分享了不同的價值觀,融合了中西方的主流價值追求。最典型的節目如《時事辯論會》,往往選擇有較大文化差異的嘉賓作為控辯雙方,同時又通過微博和手機等新媒體收集海峽兩岸和香港地區等不同華人亞文化社區的觀點,形成了華人視角主導下的觀點碰撞和激蕩。而鳳凰衛視的一些資深評論員如邱震海、何亮亮、曹景行等人,多是國際問題研究專家,善于在“全球視野”中洞察國際國內問題。從中觀來看,電視新聞敘事空間是指構成的空間。構成的空間是指將一系列記錄真實事件空間的片段,經過選擇、取舍、重組構成新的統一的空間形態。[3]鳳凰衛視資訊臺通過融合互聯網、手機和衛星通訊等新媒體,以實現不同空間之間的信息交流:
1.通過各直播室的空間組合構成完整的節目空間。在一些大型綜合性新聞節目中,播報空間的變化讓受眾如同在一條新聞長廊中漫游。每晚7點整的《華聞大直播》節目,動畫片頭之后,演播室內空間通過俯拍平移鏡頭依次展現,接著主持人從室內旋梯走下來,來到演播臺,面向左側觀看一塊大屏幕上播放的短片(這是本檔新聞節目的焦點),隨后轉身面向受眾開始播報新聞。這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極具動感和交流感。節目在播出時,往往要依次切換到北京、臺灣、香港、紐約等地所設立的直播室,主直播室的主持人以連線采訪的形式與畫面右上方小窗口中的分直播室主持人交流幾句,提示新聞要點,也完成了演播室的空間轉換。節目內部渾然一體,時空轉換線條清晰,信息流暢。
2.通過連線采訪實現空間并置。比如《鳳凰全球連線》,就某一熱點問題,主持人通過衛星等傳輸網絡同時對兩位甚至三位嘉賓進行連線采訪,這時畫面開設了三到四個并置的窗口。在嘉賓答問時,小窗口放大到滿幅,隨后又收縮為左右兩個并置的小窗口,一邊為主持人,一邊為嘉賓,相互之間形成了信息對流;基本實現了“任何時間”在全球任何熱點地區報道“任何事情”的理想,拓展了新聞的報道空間。從微觀來看,報道空間表現為對屏幕空間的設計經營。鳳凰衛視資訊臺像設計報紙版面一樣精心設計新聞節目播報窗口。畫面通過色彩、線條、字體、光影等元素的組合形成統一的視覺識別。主色調是被中華文化視為吉祥如意、繁榮興旺的金色。屏幕下方的字幕塊層次分明,由下往上依次為滾動新聞、標題和節目名稱,并以互補的背景色塊區隔開來;靠右邊的提示塊上有實時匯率,下有時間提示;字體主要為黑體。節目內板塊之間的隔斷多數是由金色的線條和光影所構成的動畫,節目與節目之間穿插由流動的金色弧線幻化而成的一對金鳳凰形成統一的LOGO。不同的節目播放窗口各有風格。如互聯網資訊類節目《天下被網羅》,節目的播報窗口恰如網絡視頻播放器,每條新聞的開頭都會以鼠標箭頭提示登載新聞的網址。主持人的解說和主畫面內容形成內在關聯,觀眾在聽“網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跟主持人一起喜怒哀樂起來。《鳳凰早班車》節目的播報窗口背景是實時的香江畫面,在中景入鏡的主持人身后,船只往來于江面,岸邊現代化的建筑鱗次櫛比,讓人感受到香港早晨撲面而來的繁榮氣息。《時事直通車》則凸顯全球意識,直播窗口大氣磅礴,主持人坐在一個占據整個畫框底部的橢圓形大演播臺前,背景中央是富有動感的世界地圖,兩邊各開一個窗口,提示重要的新聞畫面。總體來說,鳳凰衛視資訊臺新聞節目的畫面空間設計層次分明,富有動感,既彰顯個性,又注重整體統一,極具視覺沖擊力。
三、心理空間
心理空間是受眾在收看電視節目時所產生的空間感受,是對報道空間的主觀重構與組合。電視聲畫語言的蒙太奇組合,通過人腦的主觀思維處理,組合成新的空間。它是一個增添了時間變量的四維空間,一個節目不同時間點的畫面空間最終被人腦組合成一個空間統一體,好比畢加索的印象派畫作。由于人腦的主觀能動性,心理空間能極大拓展表現空間,受眾將產生1+1>2的觀感。在觀看電視新聞節目時,受眾心理空間的產生與主持人(或出鏡記者)息息相關。主持人(或出鏡記者)作為新聞事件的敘述者,其敘述功能表現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一方面通過主持人(或出鏡記者)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以一定的時間順序安排事件序列;另一方面主持人(或出鏡記者)又是事件空間的組織者。主持人(或出鏡記者)占領空間,感受空間,通過移情效應傳達到受眾,就像一個傳感器;又通過自己的空間變化或者自己的語言引導對不同空間進行組合,從這層意義上說,也像一個導游,引導受眾在不同的空間感受撲朔迷離的信息。對于新聞節目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新聞的報道空間與事件空間趨于一致,讓受眾產生“虛擬世界”即“現實世界”的幻覺。要達到這個目的,讓受眾產生對主持人(或出鏡記者)的高度認同十分重要。鳳凰衛視資訊臺十分重視主持人(或出鏡記者)形象的塑造。第一,去審美化。像白發的曹景行、大舌頭的阮次山、穿唐裝操不標準國語的楊錦麟等資深評論員,乍一看像鄰家老頭,不會讓觀眾產生審美間離;而盧琛、陳琳、閭丘露薇等女主播或出鏡記者也不是國色天香讓人敬而遠之的標準美女,相反她們的本色表現讓觀眾覺得很親切;簡福疆、劉珊琳、胡一虎等人也是平實的港臺百姓形象。第二,重視主持人的非語言符號表達。有研究表明,人際傳播中40%~65%的信息通過非語言符號表達出來。[4]特定的空間激發特定的感受,這些感受多數通過主持人(或出鏡記者)的表情、體態、語調、語速等非語言符號表現出來,受眾在潛意識中受到感染。鳳凰衛視資訊臺充分尊重主持人的個性化表達,鼓勵記者出鏡報道,讓記者自己配音,這些都是融入非語言傳播的有效手段;在一些訪談節目中主持人的角色退居其次,主要起傾聽時事評論員講述的作用,她的表情能夠引導受眾聚精會神傾聽對方的談話,營造一種人際交流氛圍,讓受眾不感到單調枯燥。第三,主持風格平民化。鳳凰衛視資訊臺的綜合性新聞節目多為“說新聞”的主持風格,主持人姿態較為放松,語言生活化,語速較快且富于變化,與受眾的交流類似于聊天的感覺。與正襟危坐、字正腔圓、節奏平緩的播報風格相比,更具親和力和交流感。有時主持人不時發表個性化的見解,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第四,通過多媒體手段與受眾展開互動。程鶴林、何亮亮、竇文濤等人都在鳳凰網上開設了博客或微博,與網民進行互動。吳小莉、陳魯豫等還出版了自己的書籍擴大自己的影響。北美媒介環境學派認為,特定的媒介具有特定的物質結構和符號系統,因而具有特定的偏向。媒介融合具有“多向互動”“多媒體傳播”的技術偏向。在這個意義上,媒介融合的實質將實現傳授多方的“時空趨同”,即“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和“任何時候”獲取“任何想要的東西”,發送“任何可以發送的信息”。鳳凰衛視所有頻道都實現了網上播出,由于互文性的存在,不同的新聞信息相互之間成為新聞背景,多媒體傳播符號讓受眾產生“聯覺”。
- 上一篇:電視求職節目喜與憂綜述
- 下一篇:電視新聞題目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