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媒介消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6 04:39:00

導語:社會媒介消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媒介消費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大眾媒介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個媒介化時代。在媒介化社會中,大眾媒介與消費主義的結合正越來越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對于這一現象,主要存在著三種認識范式,即結構功能范式、利用剝削范式與共謀共生范式。大眾媒介的商品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它與消費主義的共謀。這種共謀不僅體現在媒介赤裸裸的廣告推銷上,而且還通過一些更為隱蔽的方式來進行,神話與涵化就是大眾媒介通向消費主義的兩種主要路徑。

關鍵詞:媒介化;消費主義;范式;神話;涵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媒介化的時代,一方面,大眾媒介飛速發展,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公眾,從信息交流到文化溝通,都對大眾媒介產生了高度依賴;另一方面,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日益滲透到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消費社會,商場里貨物琳瑯滿目,人們通過消費活動來證實自己的價值。大眾媒介通過源源不斷的圖像與信息,向大眾展示一個流光溢彩的消費世界。大眾媒介與消費主義這兩個時代的寵兒,聯手制造了以快節奏、無深度、片斷性為特征的現代社會。在本文中,我們將分析它們之間的共謀現象,包括媒介化社會是如何興起的,如何看待媒介與消費主義的關系,以及媒介又是如何通向消費主義的。

一、媒介化社會的到來

大眾傳播時代起始于19世紀30年代以后,以大眾報刊的出現為標志,其后不久,電子媒介迅速發展起來。接觸大眾傳播媒介,遂成了現代人的重要生活內容。不過,雖然社會的媒介化一直都在進行之中,然而其突破性進展卻是在電視普及之后。電視使得人們對媒介的依賴性大為增強?,F今由于互聯網的出現,讓更多的人沉溺于網絡,分不清現實世界與虛擬空間。而手機的普及,使得人們只要定制了新聞短信服務,就能夠對新聞真正做到即時知曉。

媒介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它能夠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途徑和體驗方式,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與以往相比,今日的大眾媒介已不可同日而語。它具有以下幾個新的特點:一是互動性增強。傳統的大眾傳播是一個信息單向流動的過程,雖然也有來信、來訪等反饋渠道,但這種反饋是遲延的,而現在人們有了“互動電視”,尤其是有了電子論壇和電子郵件,媒介與受眾的互動更加快捷和深入,由此媒介對受眾的影響也就更加深入。二是資源的豐富性與便利性大為增強。以往人們對媒介的選擇并不多,能夠收看到的電視頻道和可供閱讀報紙都只能以個位數計算,人們常常不能從它們那里獲取充足的信息,因此也就不會對它們產生很強的依賴。但現在,電視頻道有幾十個之多,報紙和雜志無計其數,網絡也四通八達,人們真正做到了不出門就可知天下事,不出門也可做天下事。由于這種便利性,媒介自然會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助手。三是信息傳播逐漸全球化。人們現在可以接觸到世界范圍內的各種信息。大眾媒介在目前盛行的全球化熱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大眾媒介的這三個特點,昭示了媒介化社會的到來。

在媒介化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自從大眾媒介發展以來,今天,我們每個人可以說是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中,一個是我們實實在在地所生活的那個空間或社區,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真實生活世界;另一個是無限擴張的媒介化的社區,它可以被稱為虛擬媒介世界。[1]這樣,人們既從真實生活世界中獲得認知,也從媒介上獲得認知,并通過媒介與另外一些遙遠的人建立聯系與交往。這在網絡上表現得尤為典型。網絡社區存在于無形的信息空間中,它和真實生活世界一樣存在著聲援游行活動、聯誼活動、交易行為等。真實生活世界與虛擬媒介世界彼此相互影響。人們會依據從媒介上獲得的信息指導現實生活,比如天氣預報與商品介紹;也會以移植真實生活世界中的一些方法來處理虛擬媒介世界中的事務,比如網絡競拍。更進一步的是,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龐大和復雜,人們由于實際活動范圍和精力的有限,他們從真實生活世界獲得的信息可能遠遠比不上從虛擬媒介世界獲得的信息那樣豐富和全面。因此,虛擬媒介世界對人們的影響,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了超越真實生活世界的趨勢。李普曼曾經指出,現代信息環境,越來越有了演化為現實環境的趨勢。信息環境則主要由大眾媒介構造。這樣,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媒介化了的人。

雖然,媒介及其傳播系統本身是中性的,與意義無關,但媒介內容及其消費的方式卻涉及意義與價值問題。中國自從大眾傳播媒介飛速發展以來,人們的思想就一直在經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沖擊,各種思潮不斷涌現。在這些思潮中,消費主義顯示出越來越強大影響力。消費主義的興起首先是因為全球化導致的“西風東漸”,大眾傳播媒介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其次,是因為它暗合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某些需求,自從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費開始成了人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消費主義的前提是物質的極大豐盛,媒介化的前提是科技的高度進步,它們都共存于生產力已具有較高水平的后工業社會中。而消費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它的盛行離不開大眾媒介的推波助瀾,媒介化社會正好為消費主義的盛行提供了一塊沃土。

二、認識媒介與消費主義關系的三種范式

消費主義指的是“一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它煽動人們的消費激情,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消費主義不在于僅僅滿足‘需要’(need),而在于不斷追求難于徹底滿足的‘欲望’(desire)。換句話說,人們所消費的,不是商品和服務的使用價值,而是它們的符號象征意義?!M主義’代表了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欲望和消費激情?!盵2]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看到,廣告充斥著電視、廣播、報紙,它不停地教育著人們消費什么,怎么消費,而各種媒介節目中,如綜藝節目、偶像劇等也宣揚著消費的快感。仿佛媒介是宣揚消費主義的天然工具,而且也有一些媒體依靠消費類或具有消費主義色彩的節目逐漸做大做強。那么,對于它們的關系,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筆者以為,在探討媒介與消費主義關系方面,主要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視野。

首先,我們可以從結構功能范式來進行探討。大眾媒介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對社會的正常運轉承擔著某種功能。社會學家帕森斯曾說過,“系統是相對地有結構的;……為了系統的生存,某些功能需要必須被滿足?!盵3]而著名的美國傳播學家拉斯韋爾則在他的專著中提出,大眾傳播具有三大功能,即監視環境、聯系社會和傳遞遺產。在大眾傳播理論中,從功能視野出發的理論有多種,其中使用與滿足理論最具有代表性。該理論將受眾看作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媒介在受眾的使用與滿足過程中成了滿足受眾功能需求的工具。由此進一步推演,那么大眾媒介的消費主義色彩也可以被看作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履行的一種功能。從全球來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盛。在這種背景下,消費確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勵,人們的消費欲望不斷高漲,對于各種消費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媒介為了滿足受眾的這種需求,勢必要增加許多消費類的信息。因而媒介不自覺地帶上了消費主義的色彩。另外,現代生活的節奏非??欤瑝毫σ埠艽螅藗冊跒楣ぷ?、為生活煩心之余,往往希望媒介能夠提供消遣和娛樂,能夠幫助他們“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從而獲得一種情緒上的解放。這樣,許多媒介都表現出消費文化的“無深度、片斷性、重復性”的特征。人們聽到與看到的是歡歌笑語、華衣美服,那些遠離現實生活的電視劇和時尚文章,讓觀眾遠離了生活的煩惱,享受著媒介帶來的快感。這樣,媒介與消費主義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它釋放了人們的物質欲望,滿足了人們的世俗需求,同時也是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物質生活相對富足的表現,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與結構功能范式對消費主義充滿理解與包容不同,利用剝削范式對媒介與消費主義的結合持強烈的批判態度。在市場經濟中,媒介也是一個經濟實體,追逐利潤是其本性。我們知道,近來有一些電視頻道正是依靠消費類或帶有消費主義色彩的節目而名聲鵲起,而一些旨在指導人們消費的時尚雜志也是風光無限?;蛟S人們可以這么認為,媒介之所以選擇消費主義路徑,正是因為這符合它們的利益。消費主義使媒介從原先的嚴肅的、教育的面孔轉變為親切的、快樂的形象,強化了媒介與受眾的親和力,使媒介由昔日高不可及的圣壇走向大眾化、生活化、世俗化,真正與受眾融為一體。通過消費主義,媒介得以籠絡住更多的受眾,而這也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傳播政治經濟學曾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在消費社會中,傳播日益走向商品化,這不僅包括內容的商品化,還包括受眾的商品化。著名學者斯密塞認為,“大眾媒介的構成過程,就是媒介公司生產受眾,然后將他們移交給廣告商的過程。媒介的節目編排是用來吸引受眾的;這與以前小酒店為了吸引顧客飲酒而提供的‘免費午餐’沒有太大的差別?!盵4]在這種商品化的傳播過程中,受眾成了出售給廣告商的商品,媒介則依靠出售受眾來賺取利潤。而消費主義天然地可以讓生產鏈的各種要素成為商品,媒介自然要利用消費主義以達到其牟利的目的。但是,當媒介出于商業化的意圖運作時,它的另一功能,即建構健康的大眾文化以正確引導受眾,必然會受到損害。受眾在不自覺地消費媒介的同時,其精神家園也會隨之荒蕪。

[page_break]

以上兩種范式截斷對立,一種強調媒介與消費的正面作用,另一種則對其持嚴厲的批判態度。然而,世上的事情往往并非那么絕對,那么非黑即白,媒介與消費主義的關系也遠不是上述兩種范式所描述的那么簡單。事實上,許多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媒介與消費主義之間也存在著這樣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考媒介與消費主義關系的范式,并將它稱為共謀共生范式。筆者以為,媒介與消費主義思潮共存于現代社會中,媒介為消費主義的盛行推波助瀾,消費主義讓媒介迅猛擴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處于一種共謀共生的狀態。消費主義堪稱目前社會中的宰制意識之一,它掩蓋了政治、宗教、種族等差別,讓人們處于一種虛幻的平等地位上。在這種虛幻情景中,消費成了劃分階層的最重要依據。這種思潮逐漸占據了社會的主流地位,迫使媒介不得不迎合它以取得受眾的青睞,而媒介一旦迎合它,很快就可以發現,消費主義使它廣受歡迎。而反過來,媒介的迎合又使得消費主義更加深入人們內心,消費主義的地位更加穩固,這種相輔相成、共謀共生的關系使得媒介和消費主義都能從中獲利。如果說利用剝削范式主要是一種批判理論,那么共謀共生范式在保留其批判精神的同時,尤為重視剖析媒介與消費主義具體走向共謀共生的路徑,其分析性要遠多于批判性。

三、神話與涵化:媒介與消費主義的共謀

中國的大眾媒介與消費主義呈現出這種共謀共生的狀態,是與大眾媒介的兩重屬性分不開的?!白鳛榫癞a品的生產者,新聞媒介既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又屬于信息產業。”[5]大眾媒介具有信息產業屬性即說明它的產品具有商品屬性。長期以來,我國對媒介的商品屬性沒有定論,然而在改革開放以后,激烈的媒介競爭使這個問題提上了討論日程。

最初的競爭是在報業開始的,因此,關于報紙商品屬性的討論出現得最早?!案鶕R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報紙是一種商品的說法是完全成立的。首先,報紙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報紙的使用價值在于它能夠提供給人們以知識和信息,幫助他們消費對外界的不確定性,使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滋養。從價值角度來看,報紙報道的新聞事實本身并不是商品,但在報道過程中記者已經把新聞事實加工成新聞作品,再經過編輯的排版印刷,這樣最后出現的報紙已經包含了許多人的勞動,并進入消費市場進行流通,這時新聞產品已經轉化成商品?!盵6]媒介的雙重屬性體現在我國新聞事業中即為“事業性質,企業管理”。它的事業性質決定了它不能像一般企業那樣可以自由出入市場,可以自定方針,而必須服從黨和政府的領導;而它在管理上采取企業方法,又說明大眾媒介是獨立法人,在經濟上必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實行企業管理,決定了大眾媒介必須關注利潤問題。也正是因為正視了大眾媒介的商品屬性,讓它在競爭中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九十年代以后,中國的大眾媒介才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在今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消費主義由于各種因素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需要而逐漸興起。此外,媒介所處的環境也在隨之變化。企業追逐利潤的本性使得媒介想方設法主動去適應環境。因此,媒介轉而與消費主義共謀也就不奇怪了。消費主義由于得到了大眾媒介這個絕佳的載體,自然加速了它的發揚光大。

大眾媒介與消費主義的共謀,體現在大眾媒介由于宣揚消費主義而獲得更多的受眾,而消費主義由于大眾媒介的宣揚更加深入人心。但其對消費主義的宣揚,并不是簡單露骨的,而是隱含在其文本之中,然后通過受眾的閱聽來影響受眾,對受眾進行消費主義的“洗腦”。媒介文本對消費主義的宣揚最主要體現在神話與涵化這兩種路徑上。

神話的概念由法國著名學者羅蘭·巴特提出。他從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出發,把符號學引入了消費文化的研究。索緒爾認為,符號可以分為“能指”和“所指”兩個方面。能指是由物質、行為或表象載體所充當的對符號意義的指稱或指向。所指則是符號的“意義”,是通過符號載體來提示、顯示和表達的。神話的概念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我們以紅玫瑰為例來對這些概念進行解釋。作為音形符號的紅玫瑰可以被視為一個能指,其所代表的概念——一種紅花綠葉的植物——可以被視為所指,這二者處于本義層次上。這一層次的能指與所指所共同構成的紅玫瑰符號又可以被視為一個新的能指,它可以用來表示愛情,這就是第二個層次上的所指,它處于轉義層次上。事實上,人們在生活中看見紅玫瑰就會立即想到愛情,這也意味著紅玫瑰的轉義經常被直接視為本義,這種被當作本義的轉義就構建了一個神話。[7]由此,神話成了賦予物品以新的意義的一種手段。

巴特的神話理論可以很好地用來剖析媒介廣告。廣告總想把商品和個人的價值、感情等等聯系在一起。例如有一則鉆石廣告說:“鉆石恒永久,一顆永流傳。”在這里,廣告商想讓人們認為鉆石是永恒愛情的一個象征符號,也就是說想讓受眾認為鉆石與永恒愛情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系,擁有這種鉆石,就能獲得永恒愛情的保證。這樣的話,只要人們想要表達堅貞的愛情,就會自然地想到購買這種鉆石送給愛人,以表達自己的心意。而實際上,不管任何品牌的鉆石都和愛情沒有必然的聯系。“獨具匠心的廣告就能夠利用這一點,把羅曼蒂克、珍奇異寶、欲望、美、成功、共同體、科學進步與舒適生活等等各種意象附著于肥皂、洗衣機、摩托車及酒精飲品等平庸的消費品上?!盵8]而商品一旦承擔了這種文化聯系與幻覺的功能,銷售的局面就非常容易打開。

除了廣告在直接培養受眾的消費主義意識,大眾媒介的其他內容也在對受眾進行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教育。在電視劇中,不斷出現的名車、豪宅、靚衫,一擲千金、熱衷享受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方式。即使是向以嚴肅、公正、客觀著稱的新聞節目,鮑德里亞也認為,“透過大眾傳播,各類新聞中的偽善煽情都用種種災難符號(死亡、兇殺、強暴、革命)作為反襯來頌揚日常生活的寧靜。而符號的這種冗長煽情隨處可見:對青春和耄耋的稱頌、為貴族婚禮而激動不已的頭版頭條、對身體和性進行歌頌的大眾傳媒——無論何處,人們都參與了對某些結構的歷史性分解活動,即在消費符號下以某種方式同時慶祝著真實自我之消失和漫畫般自我之復活?!盵9]大眾媒介通過不斷提供的大量信息,營造了一個包圍受眾的充滿消費主義色彩的環境,這樣就可以達到對受眾的涵化作用。

涵化作用是大眾媒介宣揚消費主義的另一手段。美國傳播學家格伯納等人認為,傳播媒介的涵化作用主要表現在形成當代社會觀和現實觀的“主流”,而媒介在“主流化”過程中尤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會屬性,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培養人們關于社會的共同印象。[10]大眾傳媒對人們的這種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例如,許多人從大眾媒介上獲得印象,認為大城市中的白領尤其是在外企工作的白領一定個個衣著光鮮,拎筆記本電腦,飄著淡淡的香水味,臉上洋溢著自信的微笑,出入于豪華寫字樓、高檔商務會所,動不動就休假,去國外旅游。而實際上,大部分的白領承受著繁重的工作壓力,高強度的競爭往往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其生活遠不象大眾媒介所描繪的那樣滋潤。然而,正是由于大眾媒介的刻畫,將一小部分白領的形象泛化為整個白領群體的形象,這個形象也就成了白領的“主流形象”。一般受眾也很難將大眾媒介中虛構的成分與現實區別開來,而容易將虛構的成分當成現實來接受。于是,社會的新生代將媒介中的白領生活方式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而實際生活中的白領也覺得自己不夠格做一個合格的白領,有空就盡量模仿媒介中介紹的那種自己應該過的生活方式。于是,白領的形象與生活方式就這樣在大眾媒介的塑造中成了社會的共識。同理,當媒介利用難以計數的符號和形象生產出消費文化的擬態環境時,消費者由于長時間地浸濡其中,往往會失去對現實的準確把握,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也就會受到消費主義的涵化。

如果說大眾媒介中的廣告是在赤裸裸地推銷消費主義,那么神話與涵化則更為隱蔽與曲折,它們不顯山不露水地讓受眾潛移默化,是消費主義更強有力的載體。

大眾媒介具有巨大的影響,人們所處的大眾文化環境主要由大眾媒介締造,這個環境制約著人們的認知和行為。如果大眾媒介對消費主義的宣揚過度,則非常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影響。例如,大量的廣告和生活消費的報道雖然能夠刺激消費、為人們生活服務,但過分了則又烘托出一種奢靡的享樂主義氛圍,而各種喧鬧的娛樂節目,雖然可以幫助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調節身心,但過頭了就難免庸俗、粗糙、淺薄。大眾媒介的這些負面的效果勢必會給人們造成不當的引導,從而影響健康的社會文化建設,并對社會發展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大眾媒介與消費主義在現代這樣一個媒介化社會中的共謀共生,帶給我們每一個人的并不一定就是福音,人們面對媒介所制造的狂歡表象更需要一種理性與反思精神。

注釋:

[1]參見AndrewTolson:Mediations:TextandDiscourseinMediaStudies,Introduction.Arnold,1996.

[2]王寧,《消費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145頁。

[3]帕特里克·貝爾特,《二十世紀的社會理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第58頁。

[4]文森特•莫斯可,《傳播政治經濟學》,華夏出版社,2000年,第144頁。

[5]李良榮,《新聞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2頁。

[6]蔡騏蔡雯,《媒介競爭論》,岳麓書社,2002年,第9頁。

[7]NickLacey,ImageandRepresentation:KeyConceptsinMediaStudies,St.Martin’sPress,1998.pp.67-68.

[8]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21頁。

[9]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00頁。

[10]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224—2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