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不良反應毒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19 06:23:00

導語:中藥不良反應毒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不良反應毒害分析論文

[摘要]很久以來,人們對大多數中藥的毒副作用知之甚少,甚至錯誤的認為中藥沒有毒副作用,然而近年來,因為使用中藥而產生的不良反應毒害作用甚至中毒致死的臨床報道日漸增多。為了廣大患者的用藥安全,也為了能引起醫藥工作者的足夠重視,本文從以下8個方面分析產生中藥不良反應及毒害作用的緣由。

[關鍵詞]中藥;不良反應;毒害作用;緣由

中醫藥歷史悠久,一般來說,中藥藥性比較平和,毒副反應也較少,很久以來被認為安全有效為廣大患者所接受,而對其毒副反應則往往重視不夠。很多人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的,不像西藥是化學制劑,因而沒有毒副作用,可以放心的吃。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大米雖然無毒,吃多了還會撐著,何況藥呢!有關中藥不良反應,我國歷代早有認識,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明張景岳更有“無藥無毒”的說法,認為“即如家常茶飯,本皆養人之正味,其或過用、誤用而能傷人”。為了廣大患者的用藥安全,中藥的毒副反應及毒害作用應該引起醫藥工作者的足夠重視。因不合理使用中藥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應,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

1藥物自身毒性及用量不當

《神農本草經》根據藥物有毒無毒將藥品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延年益壽藥,無毒;中品為防疾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藥量而定;下品為治病預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藥物使用不當會中毒死亡。許多中藥本身就有毒性,除了人們已經關注的關木通外,番木鱉、漢防己、烏頭、莪術、斑蝥等中藥都帶有生物堿毒性。如附子中含有烏頭堿小劑量使用具有治療作用,劑量過大或使用不當就會引起中毒。有些中藥不含有毒成分,但過量服用也會引起中毒,如過量服用肉桂就會引起血尿。

2辨證用藥不當

藥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熱溫涼,可糾正肌體病理之偏,但運用不當,則雪上加霜。在中醫看來,同一種藥不能人人都吃,要辨證論治,不對癥的當然有毒,這是非常正常的,如給肝陽上亢的患者服用細辛、肉桂等,等于火上澆油。

3來源品種不同或不當

中藥來源廣泛,品種繁多,成分復雜,而不同科屬的同名中藥在毒性上也有差異。如關木通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的干燥鱗莖,所含馬兜鈴酸亦稱木通甲素是關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長時間低劑量給藥可在體內蓄積而導致腎損害,而川木通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鱗莖,主要成分為繡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來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屬植物的干燥鱗莖,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無腎毒性。再如桑寄生本無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會含有相應的有毒成分。

4中藥品質不好

中藥保管不善引起霉變走油或種植采收中農藥有機磷污染均可引起不良反應。中藥注射劑質量不好,當中含有有害物質、雜質、植物蛋白等,也可以引起有害反應。另外中藥的假冒偽劣品種可直接導致有害反應。

5中藥炮制方法及煎煮不當

有些藥物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會引起有害反應,如生半夏有毒,而經炮制后的法半夏則毒性大減或甚微。一般認為中藥長時間煎煮可以減少毒性但也有相反情況,如山豆根煎煮時間越長副作用越強。

6中藥及中西藥配伍不當

某些中藥相互間具有相惡、相反的作用,即傳統認為的十八反、十九畏。現在臨床上中西藥配伍治療情況日益增多,中藥注射劑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給藥方式,為臨床治療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中西藥配伍上處于無章可循狀態,可能會有配伍不當的情況,發生導致藥效降低甚至產生不良反應。如復方丹參注射液與0.9%生理鹽水合用使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多,清開靈注射液與青霉素配伍應用可出現多起不良反應,雙黃連注射液與氨芐青霉素混合后顏色變深,因此對臨床中西藥配伍特別是注射用藥時,還需要謹慎、小心,多做一些深入研究。

7用藥時間過長

有些中藥用藥時間過長引起蓄積中毒,如朱砂蓄積中毒損害肝腎功能,黃花夾竹桃含有強心苷長期使用會發生洋地黃樣蓄積中毒反應。

8忽視個體差異

個體對中藥的耐受性差異很大,尤其是病理狀態或疲勞營養不良時更為明顯,另外婦女哺乳期就對許多藥物反應敏感。隨著人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識的增強,中藥的不良反應及毒害作用越來越會引起人們的重視,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更是醫藥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醫藥工作者,一定要掌握了解中藥性效及中醫藥理論知識,做到辨證論治,對癥用藥,合理使用中藥復方配伍,避免不必要的配伍禁忌藥物,注意掌握用藥劑量、用法、療程,特別是對一些毒性中藥或中成藥更要嚴格掌握,對兒童、老年人、孕婦更應引起注意,同時作為藥劑工作著一定要增強工作責任心,嚴格按照中藥炮制規范炮制藥品,確保中藥質量的優良,以防不良反應及毒害作用的發生,保證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于星,唐榮福.藥物不良反應防護[M].第1版.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0.

[2]江蘇醫學院.中藥大詞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