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對頸椎病的治療策略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02 03:44:00

導語:中藥對頸椎病的治療策略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對頸椎病的治療策略探討論文

【摘要】頸椎病是現代社會多發病、常見病。在祖國醫學中的“痹證”、“萎證”、“眩暈”、“頭痛”等證中有類似論述。其發病概由外感風寒、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等因素所致頸肩疼痛、頭暈目眩、上肢麻木等臨床癥狀。筆者針對病因將其分為風寒痹阻、氣滯血瘀、肝腎不足三型,運用中藥內服治療對于不耐受外治的患者產生了較好療效。

【關鍵詞】頸椎病;中醫藥;內治法

頸椎病是現代社會的多發病、常見病,原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現今、甚至中學生亦有發生。祖國醫學雖無“頸椎病”的病名,但在“痹證”、“眩暈”、“頭痛”、“萎證”等證中有類似論述。筆者吸收前輩和同仁的經驗,在臨床工作中將頸椎病分為三型,中藥內服治療對于不耐受外治的患者產生了較好的效果。現概述如下。

一、風寒痹阻型

2.1癥狀要點頸、肩、背等處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遇冷加重,頸項強硬,可觸及頸部有條索狀物,一側或雙側上肢無力、麻木或肌肉萎縮,指端麻木,舌質正常或暗,苔薄白,脈沉遲或緊。

2.2治法祛風寒,通筋脈,止痹痛。

2.3方藥羌活15g,獨活15g,防風15g,赤芍15g,葛根20g,桂枝15g,白術15g,生姜10g,麻黃10g,川芎5g,乳香5g,沒藥5g,甘草10g,水煎200ml,早晚各服100ml。此證以風寒實邪為祟,故應以祛風散寒為主,兼之舒筋止痛,且祛邪不傷正。葛根升發清陽,通經活絡,具有較強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作用;獨活、羌活祛風濕,止頭痛,可引藥直達病所;白術健脾燥濕升陽;防風勝濕通痹止痙;川芎血中氣藥,功擅疏通,上行頭頸,通暢血脈;乳香、沒藥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配以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諸藥相合共奏祛風散寒、通脈止痛之功。

二、氣滯血瘀型

2.1癥狀要點頭頸、肩背、上肢疼痛、麻木,多為刺痛、疼痛固定拒按,手部肌肉萎縮、指端麻木,舌暗,可有瘀點、瘀斑,脈澀。

2.2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2.3方藥桃仁15g,紅花15g,黃芪30g,當歸尾15g,赤芍15g,川芎15g,地龍15g,白術15g,三七粉5g,桂枝10g,全蝎5g,威靈仙15g,甘草10g,水煎200ml,早晚各服100ml,晚服配黃酒1兩(可視酒量加減)。本型以瘀為主,“不通則痛”,故治療以“通”為法。此型以補陽還五湯為主方,活血補氣通絡;全蝎熄風止痙、通絡止痛,能擴張血管而鎮痛;白術健脾燥濕升陽,桂枝通陽,威靈仙疏通經絡,三七粉活血化瘀定痛。諸藥協同可使氣血通、疼痛止。

三、肝腎不足型

3.1癥狀要點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失眠健忘,頭脹痛或空痛,腰膝酸軟,一側或雙側肩、臂、手麻木,頸部廣泛壓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3.2治法補肝腎,強筋骨,止痹通。

3.3方藥山藥20g,山萸肉20g,熟地20g,丹皮15g,澤瀉15g,茯苓15g,威靈仙20g,獨活15g,秦艽15g,川芎10g,杜仲15g,桑寄生15g,五加皮15g,甘草10g,水煎200ml,早晚各服100ml。此型以中老年人多見,故以六味地黃湯為主方,滋補肝腎;威靈仙疏通經絡;川芎為血中氣藥,上行頭頸,功擅疏通;獨活、桑寄生、五加皮、杜仲、秦艽可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并引藥達病所。諸藥共奏補肝腎、強筋骨、止痹通之功。公務員之家

四、體會

頸為頭與軀干之樞紐,周身氣血之通道,臟腑的氣血均通過頸而上奉于腦,保證全身臟腑氣血的協調統一。一旦外感六淫、內傷勞倦、跌仆損傷即可致病。現代顯微解剖學揭示頸部構造的復雜性,加之頸部是重量較大的頭顱和活動較少的胸椎之間的樞紐,組織如發生退行性變或外力創傷等即可產生相應臨床癥狀。祖國醫學雖無頸椎病病名,但有關論述及實踐已較清晰地表述了對此病的認識且采用了有效的治療方法。治療頸椎病中藥內治,對于風寒痹阻、氣滯血瘀要以祛邪為主,但祛邪而不傷正;治療肝腎不足要以扶正為主,但扶正而不留邪。根據臨床患者的實際情況,使扶正與祛邪二者有機結合,以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先發,沈利華,李健康,等.對兒童青少年頸椎病病名來源的探討.西部醫學,2009,21(2):337.

2黃健,吳松鷹.益氣活血法治療椎-基底動脈型頸椎病102例.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1,11(3):13-14.

3張清,孫樹椿,佟大偉.椎動脈Ⅱ段周圍神經的顯微解剖觀察.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1,9(3):30-32.

4王君鰲,陳文治.傳統醫學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認識與治療.中醫正骨,2004,16(10):49-51.

5李娟.綜合療法治療頸椎病300例體會.光明中醫,2009,24(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