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潰爛性結腸炎的臨床意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11:42:00

導語:中藥治療潰爛性結腸炎的臨床意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治療潰爛性結腸炎的臨床意義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藥:灌腸:潰瘍性結腸炎

摘要: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環境的變化,以及診斷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逐年增高,這種病在歐美國家非常多見,近年來統計的結果幾乎比20世紀末要增加1倍。

成為肛腸科的常見疑難病。大量文獻證明中藥保留灌腸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有顯著的療效,有利于防止復發和控制病情的發展,使病情緩解直至康復。現將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我科共收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8例,年齡在20-50歲,其中女27例,男21例,均有稀便、不成形、伴有粘液,日行4-8次,伴有消瘦,出現上述癥狀2個月以上前來就診,通過結腸鏡檢查確診。

1.2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局限于結腸粘膜及粘膜下層的炎癥過程。病得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理漫長,常反復發作。本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多見于20~40歲,也可見于兒童和老年,男女發病率差別不明顯。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本病發病主要由于免疫機制異常,細胞、體液免疫反應均參與,并與遺傳因素有關。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能參與發病。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瀉、大便有粘液膿血、腹痛及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可有關節、皮膚、眼、口及肝膽等腸外表現.

1.3治療方法及結果

1.3.1中藥臨床上采取清熱解毒,涼血止瀉的中藥湯劑保留灌腸,使藥液直接通過腸壁吸收發揮藥效。方中青黛涼血解毒;秦皮清熱燥濕、澀腸止瀉;黃連清熱止瀉,它含有多種生物堿,具有廣譜抗菌作用;白及可使血白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消腫生肌,利于潰瘍面的修復;白頭翁對腸粘膜有收斂、止血作用;三七能縮短凝血時間,使血小板增多而起止血作用;五味子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提高機體抗炎抗病毒的應激反應。以上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止瀉生肌之功效。灌腸藥用:青黛5g,秦皮、黃連、白及、白頭翁各15g,三七5g,五味子15g。上藥用文火濃煎成100ml藥汁備用。

1.3.2方法:上述中藥100ml每日1次,連用4周。每晚睡前排空大便后,取藥液100ml灌腸前將藥液溫熱約38°~40°,灌腸時囑其左側臥位,潤滑并插入肛管,連接輸液瓶裝有灌腸液的輸液管,緩慢注入藥液,注入后令患者盡量抬高臀部,灌腸體位: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病變取左側臥位30min,橫結腸、右半結腸、全結腸病變,取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各30min。經肛門注入腸腔,保留時間不短于30-90min,每30天復查1次結腸鏡,為1療程。

1.3.2療效判定經過2個療程以上的治療,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潰瘍病灶縮小50%以上或漬瘍愈合,糜爛面消失,粘膜光滑,色澤正常,血管走行清晰,大便日行1-2次。

2討論及預防

2.1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特點和病理基礎,我們選用中藥溶液保留灌腸法。給藥途徑包括外周途徑和肝臟途徑,外周途徑可有肌肉注射、舌下給藥或外周靜脈給藥等,藥物首先向各組織器官分布,首次循經全身時,僅有30%通過肝臟。肝臟途徑包括口服,經脾靜脈、門靜脈給藥等。直腸給藥途徑筆者認為其歸于外周途徑。所以中藥保留灌腸,藥物吸收利用率更高,療效更好。灌腸時要采取正確體位并保持一定時間,使藥物同病變部位充分接觸,以維持腸腔藥物濃度及腸粘膜細胞內藥物濃度,以達最大生物利用度,通過滲透擴散達到止血生肌,調節腸道功能,修復病理損傷之目的,收到抗炎、祛腐生肌的療效。保留灌腸除了強調體位與時間外,還應注意中藥的煎制及灌腸時藥液溫度,使藥物在腸腔內保留一定的時間,得以充分吸收,這樣才能提高療效。

2.2由于此病原因不清,長期反復發作,往往使人感到心理負擔重。正確認識此病,從休息、飲食及合理用藥等多方面進行自我護理,有利于防止復發和控制病情的發展,使病情緩解直至康復。輕型病人可從事一般輕工作,生活要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預防腸道感染。飲食上要攝入高熱量、高營養、少纖維、少刺激、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對可疑不耐受的食物,如蝦、鱉、花生等應避免食用;牛奶可導致腹瀉加重,應避免服用牛奶及奶制品;忌食辣椒,忌冰凍、生冷食物,戒煙酒。要知道堅持治療的重要性及藥物的有關副反應,以利于能正確用藥。若出現腹瀉、腹痛加劇,大便便血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減少過敏食物及損傷腸道藥物的攝入,減少精神負擔和精神創傷,避免感染疾病發生,維持治療,可減少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