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藥物監測現狀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21 05:17:00
導語:中藥治療藥物監測現狀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通過查閱近年來大量文獻,文章針對中藥不良反應的嚴重性和中藥治療藥物監測(TDM)發展滯后的現狀,對如何借鑒西藥TDM開展中藥TDM進行了探討,以需要進行治療藥物監測的各類中藥為突破口,總結歸納了中藥TDM的研究思路并分析了其研究方法,且在方法中提到無創傷性樣品(如尿液、唾液等)的應用。
【關鍵詞】中藥治療;藥物監測;不良反應
中藥治療藥物監測(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中藥TDM)是以中醫藥理論及藥物動力學與藥效動力學理論為指導,其通過各種現代化測試手段,定量分析生物樣品(血液、尿液、唾液等)中活性成分及其代謝物濃度,探索血藥濃度安全范圍,并應用各種藥物動力學方法計算最佳劑量及給藥間隔時間等,實現給藥方案個體化,從而提高藥物療效,避免或減少毒副反應,同時也為藥物過量中毒的診斷和處理提供有價值的實驗依據的方法。在臨床實踐中由于中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日趨增多,且隨著中草藥藥動學研究的廣泛深入,使人們認識到要做到合理的使用中藥,就必須對其在體內的作用規律進行深刻剖析,因而中藥TDM應運而生并成為實現中藥用藥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1中藥TDM現狀
與西藥TDM相比,中藥TDM發展還比較滯后,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理尚未完全清楚,這些都制約了中藥TDM的開展。雖然沒有西藥TDM中諸如卡馬西平[1]、氨茶堿[1]等成熟的監測理論和方法,但近年來大量的中藥藥動學[2,3]及臨床藥動學的研究[4]為中藥TDM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中藥TDM,降低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頻數,從而將實現中藥用藥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根據血漿中游離藥物濃度可間接的作為作用部位藥物濃度的指標[5]這一原理,有人提出,在血藥濃度-效應關系已經確立的前提下,對中藥及中成藥進行TDM的研究思路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1)以活血化淤中藥作為突破口,開展中藥TDM,且已積累了一些資料,如川芎嗪、阿魏酸、丹參酮、水蛭素等[6]。(2)對毒性大的中藥開展TDM,需在對這類中藥進行充分的藥動學研究基礎上,通過設計合理給藥方案,揚長避短,開發為高效安全新藥,故這類中藥的藥動學及TDM亟待研究[7]。(3)確立TDM的監測指標,從而進行有效成分的治療藥物監測,在這方面,河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針對中醫90%以上處方應用甘草這一傳統習慣,對“中藥甘草制劑的TDM”進行了探索[8],提出了以血鉀作為其TDM的監測指標,為臨床合理使用甘草制劑,避免可能造成的醛固酮增多癥(尤其與利尿藥合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在血藥濃度-效應關系未確立的情況下,目前許多臨床藥學工作者在努力尋找中藥活性成分血藥濃度的測定方法,有人提出以中藥的劑量-效應關系來代替血藥濃度測定,以便求得有關藥動學參數,制定合理給藥方案[9]。但是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以及藥理活性部位不明確,沒有可靠的監測指標,因此,中藥的TDM應符合中醫特點,緊密結合中醫臨床和中醫藥理論,以中醫的“證”為基礎,如易使人失陰亡陽的虛證、急癥、重癥,在辨證擬定給藥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監護。藥物方面主要是霉、劇、峻方藥的作用,如大承氣湯[10]等。
2中藥TDM的展望
中藥TDM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以輔助診斷和處理藥物過量中毒,在實現個體化用藥、制定合理給藥方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并且對中藥藥動學和藥效學研究具有指導意義。與西藥相比,中藥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即增效減毒。傳統的中醫以八綱、六經、氣血津液及臟腑辨證為理論,對臨床望、聞、問、切資料進行歸納,得出診斷結果是何證,再利用中藥對癥治療。這在某種意義上進行了個體化給藥,但是要將經驗用藥推進到科學用藥,必需借鑒西醫臨床藥學理論開展中醫臨床藥學,利用客觀、合理、可靠的指標(如血藥濃度)來進行中藥TDM,從而制定中藥科學的個體化給藥方案。通過中藥TDM,獲得大量治療學的定量化數據,指導臨床科學地辨證施治,解決長期困擾中醫學的特、速、長和顯效及其療效重復性的難題,以帶來中醫藥新的革命。
中藥TDM在某種意義上與不良反應事件息息相關,應針對中藥不良反應的現狀及其產生原因[11]如藥物因素、機體因素、用藥因素來開展中藥TDM。對于那些治療窗口窄的藥物,如細辛[12]日用量超過20g出現不良反應,馬錢子生藥服用量達到7g可致死亡[13];中毒癥狀容易與疾病本身相混淆的藥物,如洋地黃毒性反應癥狀出現時,較難診斷的是因洋地黃用量不足,還是洋地黃中毒引起的[14];個體差異大的藥物,如白芍、熟地本為無毒之品,常人服用一般不會發生過敏反應,但個別病人服后可引起過敏[15];需長期服用的中藥及其制劑,如朱砂安神丸服用過久,可以造成慢性汞蓄積中毒[16];在治療范圍內,具有非線性動力學特性的藥物,如雙香豆素[17]等都需進行TDM,這些中藥已有相應的藥動學研究結果,但尚未進行中藥TDM,對上述這些中藥進行TDM將為藥物過量中毒的診斷和處理,提供有價值的判斷依據。肝腎功能損傷的患者,藥物的代謝、排泄能力降低,若采用常規方法給藥易引起不良反應或導致中毒,對這部分患者進行中藥TDM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另外,當有些中藥血藥濃度與效應有較好的相關性,但臨床用藥已達最大劑量尚不見療效時,應對這些中藥開展中藥TDM研究,將成為臨床輔助診斷的手段。開展中藥TDM,目前樣本的選擇與西藥TDM一樣主要采用血液進行藥物濃度監測,即給藥后不同時間抽血測定活性成分的血藥濃度,分析實驗數據并計算藥動學參數,從而闡明活性成分在體內的動態變化規律。但測定的血藥濃度是藥物總濃度,不能代表具有藥理活性的游離藥物濃度,且存在采樣時對患者造成反復多次的針刺創傷等弊端。而非創傷性采集的樣品,如尿液、唾液、毛發等各有其不同的優點,其中唾液樣品幾乎不含蛋白,唾液中的藥物濃度可直接反映血中具有藥理活性的游離型藥物濃度,對采樣者(患者)可避免采血帶來的弊端,在西藥TDM領域中,唾液藥動學是研究的前沿,也可以應用在中藥TDM研究中。另外先進的現代分析儀器、技術和方便、快捷的計算機應用軟件為中藥臨床藥學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可行的條件,進而將更加促進中藥TDM的發展,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的給藥方案。
3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中藥TDM剛剛起步,隨著進入個體化用藥的時代,運用中醫學理論,使中藥密切結合臨床,在人體內發揮最大、最合理的防治疾病效能,并運用現代科學方法探討其有關的作用機理,開展我國獨特的中藥治療藥物監測,對闡明和揭示中藥作用機制及其科學內涵,設計及優選中藥給藥方案,促進中藥新藥開發和劑型改進及質控,推動中醫中藥走向世界,并最終實現中藥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香蘭.臨床藥代動力學基礎與應用[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433.
[2]李大平.雙黃連粉針劑的藥代動力學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19(4):391.
[3]何心,石春偉,張蘭平,等.雙黃連粉針中綠原酸在大白鼠中的藥物動力學[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1998,7(3):134.
[4]韓立煒,任天池.中藥有效成分藥物動力學國內研究最新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9):16.
[5]郭立瑋.中藥藥物動力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0.
[6]韓國柱.中藥現代化中藥代動力學研究的思考[J].中草藥,1999,30(增刊):25.
[7]劉昌孝.實用藥物動力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0:274.
[8]王又紅、陳天朝、潘灝白.借鑒西醫臨床藥學經驗開展中醫臨床藥學[J].中國藥事,1997,11(4):269.
[9]郭立瑋.中藥藥物動力學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69.
[10]段富津.方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40.
[11]謝金洲.藥品不良反應與監測[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194.
[12]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2,189.
[13]徐紅欣.中藥馬錢子的毒性反應與防治[J].中醫藥信息,2005,5:87.
[14]楊鳳彬,張曉影,何向慧.洋地黃毒性反應的觀察及護理體會[J].黑龍江醫學,1999,7:59.
[15]徐金艷.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及對策[J].中醫中藥,2006,3(11):121.
[16]李德秀.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04,15(11):803.
[17]韓國柱.中草藥藥代動力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