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中藥材異常變色的因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2 09:16:00

導語:導致中藥材異常變色的因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導致中藥材異常變色的因素分析論文

每種中藥材都有其各自的標準顏色及色澤,顏色及色澤越鮮明純正,往往說明其質量和療效越佳。如黃柏以顏色鮮黃為優,丹參以磚紅色為優,烏梅以烏黑而有光澤者為優,天冬以色黃的半透明不好,丹皮以斷面粉的色、亮銀星多者為佳,等等。藥材的顏色及色澤不僅可以鑒別藥材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也直接反映藥材的保管、加工質量的好壞。在此對藥材異常變色的原因作一淺析:

1溫度致變色

藥材的成分在常溫(15-23℃)條件下是比較穩定的,但隨著溫度的升高和下降將使藥材自身產生物理、化學和生物的變化。如引起退色、揮發、粘連、泛油、干枯、脆裂等現象,均可致藥材原有的顏色和色澤改變。

溫度上升將加速物質分子的運動,使藥材自身發熱,水分蒸發。使揮發油加速揮發如荊芥、薄荷等;使含粘性物質的藥材軟化粘結,如阿膠、天冬等,使含脂肪油的藥油質外溢如柏子人、桃仁等。所有這些都將使藥材的顏色及色澤改變。

溫度過低也會使某些新鮮藥材出現變色現象,如當溫度驟降至0℃以下時,引起局部細胞死亡,顏色往往變深,品質變劣。因此溫度是影響藥材變色的重要因素。

2濕度致變色

濕度的變化時影響藥材保管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藥材含水分過多可在內部發熱而致藥材本身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并且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甚至霉爛變質。如菊花受潮后變色、失香和散瓣,枸杞子吸潮后而由紅變黑,黨參、牛膝、當歸吸潮后變軟并變色,丹皮具粉性吸潮后易發熱,其斷面即變成紅色,起麻點或轉為黑色。

3日光致變色

曬藥是一種常用、經濟、簡便的藥材干燥方法,藥材在光的照射下可發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化學變化,尤其是藥材中的色素更會有所破壞,特別是暴曬,如果曬藥的方法不當更會影響藥材的顏色。如薄荷、荊芥、當歸等含揮發油的藥曬后顏色和香氣改變。柏子仁、火麻仁等油脂類藥在強日光下照射會產生“泛油”現象。花類、葉類、草類等含色素多的藥在日光溫度的影響下易分解、退色、色素沉著使藥材色澤發生變化。含淀粉多的和色白的鋼結構強光曬后色澤泛紅或發黃等等。

4氧氣致變色

空氣中的氧氣能使藥材中的成分氧化,而使藥材變色。特別是含有輕基結構成分的,在氧化酶的作用下經過氧化聚合作用,形成了大分子的化合物,于是藥材的顏色改變。含有鞣質的藥材,經過一時間后就會被氧化為紅棕色或更深色的物質稱為鞣紅,而致藥材變色。對于以上類的藥都應避免長期暴露在空氣中,以免藥材變色降低藥效。

5殺蟲劑致變色

目前對中藥材采用氣體殺蟲的方法較多,常用的殺蟲劑有氯化苦、二氧化硫、磷化鋁及對二氯苯等。在使用殺蟲劑時,通過熏蒸法用于藥材殺蟲,它會附著于藥材上不易揮發,且滲透力強,對某些藥材的成分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亦致藥材染色、變色。如甘草硫熏后內部顏色變淡黃白色,外部呈淡紅色,并變質走味。銀耳硫熏顏色變黃。礦物、動物類藥易被磷化鋁和氯化苦腐蝕而變色無法藥用等等。

6酶致變色

藥材內部常存在一種生物催化劑“酶”,它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能促進藥材的成分發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反應,以致藥材顏色改變,藥效被破壞。如黃岑遇潮變綠,苦杏仁泛紅變色,均是酶的作用原故使藥材顏色改變。

7采收加工方法不當致變色中藥材的采收季節不當和加工方法是否得當對藥材的質量影響很大。如孫思邈《千金翼方》“夫藥采取,不知時節,不以陰干暴干,雖有藥名,終無藥實,于朽木不殊,虛費人工。”又如陳嘉謨《本草蒙》“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因此在這方面對藥材色澤有重要的關系。如黃連以秋季采收色純金黃,白芍采收加工時刮去外皮,再投入沸水中稍煮至透,如煮過久色淡,過快曬干后中心變黑。黃柏曬干黃棕色,陰干鮮黃綠色,其陰干品的小堿含量高。白芷采收后曬干前不得堆放,切忌雨淋,否則易黑心等等。

8久貯及與鐵反應變色

藥材貯存久后外色往往黯而沉,內色深而暗。如白術久貯走油變黑,枸杞子久貯色深甚至變黑,麻黃、桑葉久貯變黃等等,均會失去應有的鮮明色澤。有的藥材用鐵器貯藏,鐵在空氣中易被氧化,機時其氧化物能與鞣質、黃酮、生物堿、為飽和油脂等產生反應生成鞣酸鐵,呈蘭黑色或綠黑色,產生絡合物等引起藥材變色、失效。因此必須加以注意。公務員之家

中藥材的異常變色原因是復雜的,同時也常常是由幾個因素所致,可直接或間接導致藥材顏色及色澤的變化。以上淺談八條供保管中藥材以提高質量為參考。

參考文獻

鄭學忠.《生藥學》.

成都中醫學院主編《中藥炮制學》.

項育民.中藥通報,1986,(5)25.

孫亞云.中藥通報,1988,(4)16.

賈元印,呂福祥,中藥材,199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