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護理體會分析

時間:2022-09-20 08:31:52

導語:婦產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護理體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產科手術患者腹部切口護理體會分析

1資料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6月于我院進行婦產科腹部手術的9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平均年齡(37.4±6.5)歲,其中合并糖尿病8例,肥胖6例、貧血3例、體質虛弱2例。行剖宮產45例,異位妊娠18例,子宮全切術12例、子宮次全切術16例、卵巢癌根治術5例。采用雙盲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術前護理干預

(1)術前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心情,此時醫護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安撫患者緊張情緒,將手術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項等完全告知患者,同時不斷以周圍手術成功的病例進行舉例,使患者對現代的醫療水平以及醫生的精湛技術充滿信任感,緩解負面的心理壓力,樹立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從而更好的配合手術治療。(2)重視術前患者體質情況的改善,術前遵醫囑制定合理飲食計劃,飲食中以低脂肪、低熱量、低膳食纖維為主。營養不良,消瘦患者應增加對維生素、蛋白質、熱量等攝入,增強機體抵抗、自我修復能力,為術后切口愈合提供充足營養。貧血患者應及時服用藥物補充Fe2+治療貧血,防止手術中出血帶來的危險;消化吸收能力差的患者應調理腸胃,增加吸收功能,必要時可靜滴營養液,改善身體狀況,直至達到手術要求。血糖高患者通過合理飲食和藥物控制,維持血糖在手術安全濃度范圍內。除局部麻醉者外,所有患者手術當日禁水食。

1.2.2術中護理干預

依據手術內容以及患者病情選擇合適的切口方向,手術過程中注意無菌操作,注意電刀的使用,尤其是肥胖患者,盡量用手術刀切開皮膚、皮下脂肪,看清出血點后結扎止血。手術縫合間隔要適當,縫線不可過密過緊。腹腔內有感染灶時,應在腹下傷口旁側另放置引流管。縫合筋膜和脂肪層前應用無菌生理鹽水大量沖洗傷口,逐層縫合,保護好切口,防止感染。

1.2.3術后護理干預

(1)術后密切觀察切口愈合情況,檢查有無裂開,滲血、化膿等發生。針對最可能污染傷口的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依據結果合理使用抗生素。(2)術后麻醉藥物作用消失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臥床休息時采取平躺姿勢,膝下可放置一枕頭微抬起,放松腹部肌肉。如需咳嗽,應在咳嗽前用雙手輕壓腹部兩側減少傷口張力,再稍用力將痰咳出。對于切口疼痛影響睡眠應給與止疼藥物,如肌注杜冷丁50~100mg,若連續使用應間隔6h以上,且限于術后24h內。(3)術后第一天可進流食,排氣后可進半流食,術后4~5d逐步改為普通飲食,適當增加肉、牛奶等高蛋白營養物質的攝入,進食不足者,必須靜脈輸液。(4)術后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可促進腸蠕動、減輕腹脹、預防腸粘連,同時預防肺部并發癥。

1.3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傷口就愈合情況、腸蠕動恢復時間以及腸排氣時間進行比較;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比較護理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9.0對患者收集的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學的處理分析,統計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甲級愈合、腸蠕動恢復時間、腸排氣時間以及護理滿意率分別為83.3%、(26.8±3.8)h、(26.3±2.9)h、81.25%,而干預組分別為95.8%、(22.6±4.1)h、(20.9±3.2)h、93.75%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P<0.05)。慢性乙型肝炎為臨床常見傳染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肝區疼痛、腹脹,乏力,若治療不及時,疾病會惡化為肝硬化、肝衰竭,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臨床提出給予患者實施PDCA循環式護理,護理效果顯著,總結如下。

3結論

婦產科腹部切口手術是一種有創操作,作為治療婦產科疾病的常用方法,在臨床已被廣泛運用。由于切口較大,患者多需長期臥床進行恢復,期間若護理不當,易導致切口開裂,延緩愈合,切口脂肪液化等并發癥,增加治療周期與費用,對患者的心理以及預后產生不良影響。術前心理干預、飲食指導進行心理和體質改善,術中動作輕柔并嚴格按無菌要求進行操作,術后密切關注切口愈合,進行合理疼痛護理以及飲食指導,同時鼓勵適患者適當運動,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機體免疫力。干預組通過術前、術中、術后整個圍術期進行護理干預,實施優質護理,最終在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上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對婦產科手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實施優質護理,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促進傷口愈合,改善患者預后及生存質量。

作者:李景 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第五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