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臨床效果分析

時間:2022-07-10 02:59:20

導語: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臨床效果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臨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急診危重癥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對安全轉運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82例)作為觀察對象,利用數字分配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命名為觀察組(n=41)及對照組(n=41),觀察組實施規范化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比觀察兩組患者運轉時間(CT室、重癥監護室、普通病房、手術室)及不良事件(墜床、堵塞、急救物品)發生率。結果觀察組CT室運轉時間、重癥監護室運轉時間、普通病房運轉時間、手術室運轉時間相比于對照組,優勢比較明顯(P<0.05),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相比于對照組,優勢比較明顯(P<0.05)。結論在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護理中采取規范化護理,能夠有效的減少安全運轉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急診;危重癥;規范化護理;安全轉運

本次將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82例)作為觀察對象,探究急診危重癥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對安全轉運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抽取本醫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利用數字隨機分配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41例。觀察組: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平均年齡(47.8±2.6)歲,心血管疾病11例、失血性休克5例、腦外傷12例、呼吸系統疾病13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齡(47.2±2.5)歲;心血管疾病11例、失血性休克6例、腦外傷11例、呼吸系統疾病13例;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認定批準,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資料經過分析,差異不明顯,不會干擾數據結果(P>0.05)能夠進行對比。1.2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規范化護理。(1)評估運轉風險:在運轉前需要進行預轉風險評估,同時,包括患者的呼吸、生命體征,并判斷各類監護措施是否完善,運轉過程中需要進行應急預案的實施,并告知患者家屬在運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事件,并準備急救藥品及器械。(2)運轉前護理:在運轉過程中,需要沉著冷靜應對,同時在出科前需要對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監測,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并檢查管道是否連接通暢以及緊密,攜帶的儀器電量是否保證運轉,如患者出現意識障礙,需要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吸痰,確保呼吸暢通,如患者出現狂躁等情緒,需要進行約束,為其進行心理疏導,保證配合工作。(3)運轉途中護理:在運轉途中護理人員在搬運過程中需要避免出現導管脫出的情況,利用約束帶為患者進行固定,同時,患者需取平臥位,避免出現震蕩,如平地應保持頭部在前,腳部在后,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機以及管道是否連接通暢完好,并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如患者有外部創傷需要保護好患者的創面,避免出現二次創傷。(4)交接護理:在患者抵達目的地后醫護人員需要進行協助搬運患者,并進行有序交接,對患者的生命體征以及診斷情況、用藥情況進行交接,隨后進行簽名。1.3觀察指標。對比觀察兩組患者運轉時間(CT室、重癥監護室、普通病房、手術室)及不良事件(墜床、堵塞、急救物品)發生率。1.4統計學方法。本次探究急診危重癥患者采取規范化護理對安全轉運的臨床效果調查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分析,采用()表示運轉時間(CT室、重癥監護室、普通病房、手術室),使用t檢驗數據,不良事件(墜床、堵塞、急救物品)發生率行卡方檢驗,用(n%)進行表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P>0.05:無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及對照組患者護理運轉時間比較。觀察組護理運轉時間(CT室、重癥監護室、普通病房、手術室)相比于對照組,優勢比較明顯(P<0.05),數據見表1。2.2研究結果-兩組護理不良事件對比。觀察組不良事件(墜床、堵塞、急救物品)發生率相比于對照組,優勢比較明顯(P<0.05),實驗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數據見表2。

3討論

在急診危重癥患者的運轉過程中維護人員需要將患者送至所需治療科室,在護送過程中應取得家屬及患者的信任,且在運送過程中如護理過程不到位或流程不科學會容易產生運轉意外,導致患者死亡或危害其身體健康[1-3]。為了提升急診危重癥患者的運轉安全性以及減少護理不良事件,需要實施規范化護理,最大程度的縮短運轉時間為患者進行搶救,同時減少護理風險。在運轉過程中需要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如出現潛在安全隱患需要進行提前預案準備,提升運轉的安全性,在運轉之前需要與運送科室進行良好的溝通并減少運轉時間,運轉前為患者制定良好的運轉計劃及進行急救藥品準備。觀察患者的病情狀態應最大限度的減少醫療事件的發生,進一步減少醫療糾紛,提升搶救效率及成功率[4-5]。

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CT室運轉時間、重癥監護室運轉時間、普通病房運轉時間、手術室運轉時間相比于對照組更短,不良事件發生率相比于對照組更少,優勢較為顯著(P<0.05)。綜述,在急診危重癥安全轉運患者護理中采取規范化護理,能夠有效的減少安全運轉時間,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鑫娜.標準化急救護理在老年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效果及對搶救時間、搶救成功率的影響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36):94+106.

[2]吳紅蘭,湛薇,張永忠.層級分工聯合標配定位法在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日間搶救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2):28-30.

[3]張永麗.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的層級責任制護理在老年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83):159-160.

[4]韓雪迎,馬翠玲,石紅英.一種集吸氧輸液約束病人為一體的擔架推車在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轉運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華心臟與心律電子雜志,2019,7(03):132-134.

[5]許靜鋒.標準化急救護理在急診危重癥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31):104-106.

作者:王娟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